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吗,一般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每个人都会出现孤独怕羞性格内向的情况,但是自己要学会控制着自己,下面我们来看看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吗。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吗1
一般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他们或者过分内向,或者过分外向,都是心理疾病的多发人群。 性格过分内向的人好幻想,自卑心重;自我要求较高。或者过分偏执,或者过分爱干净,或者过分爱钻牛角尖等。
性格缺陷是人格相对于正常人的某些特征的边缘状态或亚健康状态,性格缺陷通常包括无力性格、分裂性格、适应不良性格等。
1、无力性格:这类人缺乏精力和体力,容易疲劳,常处于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些人容易对精神压力和心身矛盾产生心理过敏反应,从而诱发心理疾病。
2、人格分裂:性格内向、孤独害羞、情绪冷漠、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较差,以及喜欢独处,这种心理缺陷容易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3、适应不良性格: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这类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判断和辨别能力不足,在恶劣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容易发生不良行为。
通过积极的自我完善、自我意识、自我行动、自我成长和坚持不懈的行动一般可以改变性格缺陷。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吗2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家长注意:10大溺爱行为导致宝宝性格缺陷害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 小东西 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夸孩子的方式不对会出大问题
都说我们老一辈的父母很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和鼓励,于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很多父母都意识到了:必须多肯定孩子,这才能让孩子更有自信。但是诸位爸爸妈妈要注意,夸奖孩子也是有讲究的。角度不对,可能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了!
“你真棒”、“真聪明”这些表扬孩子的话,似乎是不少父母的口头禅。暂且不说这样夸奖孩子对不对,先看看下面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研究发现,“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巨大的差别。
实验第一阶段
研究员每次从班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的智力拼图任务,由于第一阶段的任务比较简单,所有孩子都能完成。测试完成后,研究员会把分数告诉孩子,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
研究员把参加实验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半的孩子得到的是表扬他们的话,如:“你真棒”、“你真聪明”;另一半孩子得到的是鼓励他们的话,如“你刚才很专注,用心,看得出你很努力,加油!”
实验第二阶段
随后,孩子们开始参加第二轮的挑战,这一轮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拼图任务。结果发现,上一轮被夸奖“聪明、很棒”的孩子,大部分都选择了难度较小的拼图任务,而被鼓励“努力、专注”的孩子,则大部分都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实验第三阶段
所有孩子参加相同难度的测试,这次拼图任务是初一年级学生的水平考题,因此基本所有的学生都无法完成测试。
实验第四阶段
所有孩子参与难度相同的测试,这次的.难度与他们的能力相当,但是需要努力才能完成。实验结果发现,被夸奖“努力、专注”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很棒”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看到这里,你或许也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表扬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了:
1、被夸奖“聪明”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但是同时更害怕挑战,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失败后,“聪明”的帽子会被摘掉;相反,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挑战,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不会感到太沮丧,因为自己已经尽全力了。
2、“聪明”是一个标签,一旦贴在了孩子的身上,极容易滋长孩子“输不起”的心态;被称赞“努力”,对孩子来说却是一股力量,能让孩子不怕失败,尽力尝试。
3、被称赞“聪明”的孩子对成败的敏感性很强,一旦不成功,便会怀疑自己,从而影响接下来的发挥;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则更享受过程,在挑战中表现出积极思考、专注的态度,更有利于孩子在挑战中胜出。
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期,肯定孩子的天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他会因此而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努力”、“勤奋”、“专注”的因素,甚至害怕自己努力了以后,却仍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害怕自己没有别人想象中的“聪明”。另外,“你真棒”这一句泛滥的话也没有把孩子夸在点子上。
“宝贝你真棒,妈妈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棒的小孩。”
“今天你表现得真棒,我就知道你可以做到的。”
这样夸孩子似乎没错,但稍微思考一下,便觉得其中有矛盾了:孩子今天好好吃饭了,你说一句“你真棒”,孩子费了好大的努力才学会背一首诗,结果你也是一句“你真棒”就打发了。实际上孩子学会背一首诗,你心里肯定是很高兴的,但是由于不知道如何夸奖,最后只好又来一句“你真棒”。
夸孩子要具体针对这件事情来夸,才算夸到了点子上。例如,“你昨天还说这首诗太难了,今天却能背出来了,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种态度很赞,加油!”孩子会知道,自己努力的过程妈妈是看到的,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因此才会受到鼓励,继续努力。
每个孩子都需要爸爸妈妈的肯定和鼓励,这是孩子的力量源泉。但是“真聪明”、“真棒”这种赞赏式的话语,并不走心,不能实实在在地让孩子相信自己,甚至会产生其他不好的影响。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吗3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父母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那么,父母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父母们参考: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爱默生也认为,在我们的心灵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我们会与它越来越接近
。所以,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感到信心不足时,孩子应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
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当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却只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孩子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主要是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道得很少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丰富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
建议孩子使用小目标积累法
很多孩子产生自卑,往往是由于对自己要求过高,把自己已经取得的小成绩淹没在大目标无法实现的焦虑中,心理上就常常笼罩在悲观、失望的阴影中。
孩子可以自己制定一个个能在短期实现的小目标,引导自己向前看,从已经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自信。随着一个个已实现的小目标的积累,不仅会形成一个实现大目标的动力源,还会使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教孩子扬长避短,学会心理补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
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
让孩子学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短处,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驱逐孩子心中失败的阴影
孩子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而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所以,父母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给孩子以指导,帮助孩子及时驱逐失败的阴影,这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
驱逐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做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二是彻底遗忘,父母要帮助孩子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自卑者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自身压力的减缓和排解,性格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并且在与人交往中也会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家长要鼓励自卑的孩子多与别人交往,并教给他们一些社交技能。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家长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
这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吗】相关文章:
性格缺陷需要看心理医生吗03-29
性格缺陷有什么表现03-28
性格缺陷的表现有哪些03-28
性格缺陷的人如何自愈03-28
性格缺陷的人怎么相处03-31
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性格缺陷03-24
性格缺陷的人有哪些表现03-28
留守儿童长大后性格缺陷03-30
留守儿童会有怎样的性格缺陷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