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撒谎”行为背后的“秘密”

时间:2023-09-03 13:31:39 教育 我要投稿

  撒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品德障碍。其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家长期望过高

  孩子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望而用“撒谎”来掩盖自己的“失败”。比如,10岁的何欢一直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妈妈一直叮嘱她要好好学习。一直以来,何欢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可这次参加区里的奥数比赛,何欢却考得一塌糊涂。为了不让妈妈失望,在被问起时,她一直说考的不错。妈妈开心地说:“欢欢就是有出息!以后一定能考上北大清华!”

  (2)需求另类表达

  为了需要能被满足,儿童不得不通过这种另类的方式表达。最近班里的男同学都迷上了航模,小明也渴望有一架自己的模型飞机。可是他知道妈妈是不会同意的,因为这要花钱,还浪费时间。为了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飞机,他对妈妈撒谎:学校下星期组织郊游,所以要交钱。

  (3)“好”孩子定向

  在儿童成长的历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几乎所有人都要求他/她做一个“好”孩子。似乎我们对于孩子的爱都有着这样一个前提:他或她必须是“好”的。这几乎成为一个套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

  为了迎合成人,他们不得不尽力表现自己“好”的一面,而压抑自己“坏”的一面。对家长也是极尽讨好,报喜不报忧。

  比如,孩子不想上学,可能会装病,因为逃学是不好的,而生病就是可以被原谅的。再比如,孩子因为与其他小朋友打架弄伤了,在学校没敢跟老师说,回家后父母问起,孩子撒谎说是自己不小心摔到了。

  (4)吸引家长的关注

  相对于大人,儿童永远是弱小的一方。他们除了表现的顺从外,还需要得到了家长的关注。而有时,我们粗心的家长会忽略儿童的感受。如果乖孩子一直不受关注,那么他/她也会通过制造麻烦来引起关注。

  比如,一向乖乖女的阿琳突然留下一封辞别信说自己离家出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家人,就差去报警了,这时候阿琳的姥姥打电话了。原来住校的阿琳周五放学回到家一看,说好晚上在家给她庆祝生日的妈妈又不在家,于是,就出现了这一幕。

  她写下了这封信就去姥姥家了,还撒谎说妈妈出差了,让她这周末在姥姥家过。

  撒谎的应对策略

  (1)增进亲子沟通

  在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时,儿童常常会采用这一方式。如果成人能真正从“心”去理解孩子,陪孩子用“心”成长,及时回应孩子的“心”声,这就从根本上遏制了儿童撒谎行为的蔓延。

  (2)父母形成一个良好的示范

  父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他们行为模式的源头。在家里父母要尽可能地做到不轻易承诺,但有诺必践;言行要一致,要身体力行而不能表里不一。

  (3)允许儿童有不同意见

  所谓的撒谎,其实是儿童开辟了另一条路径。此路不通,则必另辟蹊径。因此,在家里父母不应该把自己树立成“权威”,而应该扮演“民主”的角色,让儿童有平等的权利去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既要有规矩又要有弹性。

  (4)降低过高的期望

  父母对于孩子,最大的杀手逻辑是“你要表现好,我才会爱你。”于是,为了迎合父母,儿童既要表现“好”,又要回避不好,当这不好出现时,儿童就会常常采用“撒谎”的方式去掩盖。可见,家长的“拔苗助长”造就了儿童的“掩耳盗铃”。

  (5)减少不良刺激影响

  孩子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维立体空间中。除了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外,学校、社会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校里同学之间的相互模仿、攀比,社会上的耳濡目染,电视、网络中的不良示范都可能教会或助长儿童的“撒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