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表明,单纯的惩罚与奖励没有两者相结合使用时效果好。这是因为对行为者的错误行为给以惩罚,而对其他行为者的正确行为给以奖励,可以加大两者间的心理距离,提高行为者对奖惩的心理感受性,增强对良好行为的期望选择反应,达到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形成优良品质的目的。
在实际运用中即是对行为不良者给以惩罚的同时,对行为良好者给以一定的奖励。例如有的学校对待学生迟到、旷课的办法是除了给这些学生以批评外,特别注意奖励那些不迟到、不旷课的学生。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我们的注意力和眼光吸引到了更多的具有良好行为的学生身上(这正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良好行为更能持久。对具有违禁行为的学生产生集体压力,起到引导和正面强化,形成正确的期望选择反应的作用。
消除对奖惩效用的迷信
奖励与惩罚固有其积极作用,但在使用时须防止过度使用的倾向,否则会出现儿童对奖赏的依赖和惩罚适应现象。有研究发现,表扬的使用如果过分或频繁,其激励作用会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弊端。另有研究表明,过度地滥用表扬会使孩子形成表扬的依赖,造成诸多危害。如:孩子为表扬所左右、不能形成独立的个性、降低挫折的容忍力、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等。
因而教师和家长在使用奖励时应注意技巧,对有的行为要有意忽略并故意让孩子经受挫折。
对于惩罚问题,有研究发现:一个人受到的惩罚越多,他的自我效能感也越低,逐渐产生对惩罚的心理适应,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惩罚实质上是通过给个体带来适度苦恼和焦虑从而约束和引导个体行为的控制过程和手段,从谁也不愿意体验痛苦这一人本主义思想出发,我们也应少用惩罚。并且惩罚只告诉人们不该做什么,而奖励却告诉了人们该怎样做的更为有用的信息。单纯惩罚的效果本就不如单纯奖励,而奖励有利于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有利于良好家庭气氛的形成和儿童的身心健康,体现了当代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和教育界关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要求。
为此,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中,倡导奖励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奖励的艺术;使用惩罚时一定要注意惩罚的策略。但更为重要的是树立起积极的学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内在强化,而不是借助外在的力量。
【对儿童实施奖惩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相关文章:
对儿童实施奖惩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209-28
儿童春季咳嗽的原理是什么09-19
儿童肥胖症的防治策略04-08
五大策略全面预防儿童肥胖09-05
儿童肥胖危害大 五大策略预防09-27
儿童偷窃行为心理学05-04
儿童肥胖危害大五大策略全面预防04-08
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12-13
我国实施儿童发展纲要成效明显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