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不容易被社会淘汰?

时间:2023-10-28 07:10:00 教育 我要投稿

  小长假出去玩,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八岁九岁的儿子坐在对面。妈妈一路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读,儿子则坐在妈妈旁边翻看自己的书。

什么样的孩子,不容易被社会淘汰?

  偶尔妈妈低头问孩子要不要喝水,孩子礼貌说谢谢;又间歇,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轻轻碰碰妈妈,让妈妈讲解。

  坐在他们对面的我,看着他们特别羡慕,这不就是我想象中的温润如玉谦和有礼的小君子么,这种相处方式也是我一直向往的亲子关系。

  我喜欢这个小男生的礼貌,也欣赏这个妈妈对孩子的尊重,但最羡慕的还是孩子独立的阅读习惯。

  一个多小时车程,男孩儿一直在阅读,周围也有大人在看电视,有孩子在看动画片、玩游戏,但他却不为之所动。

  快下车的时候,这位妈妈终于合上了自己的书,我趁机跟她交流教育的心得。她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一直觉得,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这种习惯能够伴随孩子一生。所以她在家会刻意安排亲子阅读时间,形成阅读氛围,也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

  现在孩子九岁,每天都会坚持阅读1-2小时。

  很多父母卯足劲儿了要买学区房,送孩子到重点学校,却忽视了最基本的阅读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

  但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脱颖而出。

  大文豪金庸,小时候就读的是一所乡镇小学,中学时候又换了好几间学校,17岁的时候就拿着一张流亡学生证去到重庆。

  但他一直都是学霸,考入了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并且和倪匡、亦舒并列“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金庸父母并没让他读重点学校,没买学区房,但是金庸家里塞买了书,从线装武侠小说到新文艺作品到国外读物,无所不包。

  金庸家里的读书氛围也很浓郁,祖父没有完成的“海宁查氏诗钞”雕版是他的玩具,长辈们聚在一起比赛背诵红楼梦里的诗........

  金庸的父母传承给他的不是学区房,而是浓郁的阅读氛围,是让他受用一生的阅读习惯,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流传的最珍贵的东西。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阅读,但他们自己都只是玩手机、看电视,自己都不阅读,孩子当然对阅读也没兴趣。

  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身作则,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父母的投射,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而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读书多的孩子,他在无言中就和智者完成了对话,学到了智者的思维方式,谈吐也更有深度。

  就像诗歌大会的武亦淑,小小年纪的她气质出众,谈吐不凡,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她的自信和底蕴就来自对经典的诵读,来自阅读的熏陶。

  喜欢阅读的孩子因为从书里汲取了很多智慧,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也会广阔、更包容。

  我们每个人的经验、处事方式、价值观都源于身边的环境和人。要想跳脱身边环境换一种思维方式看世界,一是走万里路,二是阅万卷书。

  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带孩子各处旅行、看世界,但每个家庭都可以做到带孩子定期去图书馆,给孩子选购更多的书籍。

  我身边很多父母,他们周末的必修课就是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每人选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相对而坐,一起阅读。这样的陪伴,比一起玩手游,打电动,有质感多了。

  不同国家的书籍里,包含着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人文历史。孩子可以通过这些书,开启另一种看待世界,和世界交流的方式。

  看不同国家的历史、美术书籍,可以让孩子了解世界的起源、不同的审美观,对美的感知也会更敏锐、更深刻;

  看不同国家的人文书籍,可以培养孩子不同的思维方式,让他有另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让他拥有经验之外的思考方式,遇到问题时也就多了一种角度和视野。

  看过世界,才能拥有世界观。而且通过阅读,孩子可以有另一种角度看世界,另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而不再囿于父母的经验。

  让孩子多阅读,就是为给孩子多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让他对世界更有好奇心和挑战欲望,给他多提供一种可能、多一种选择。

  而且书中有千姿百态的人生故事,有意想不到的悲欢离合,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读过很多书的孩子,也就不会轻易沉湎于自己的情绪和失意里。

  因为他知道,他经历过的事情早就有人经历过,痛哭如此、快乐如此。看淡自身,便能照见众生,便能放下我执,心胸也就能更宽广。

  很多人问,什么时候让孩子接触阅读更好,我的建议是——越早越好。

  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就是阅读习惯。即使孩子看不懂,也能建立阅读的氛围和习惯。

  我家宝宝不满一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带他看绘本。记得当时他最喜欢的绘本就是《蹦》,整本书只有一个字“蹦”和很多小动物,特别好读。因为这本书,他学会的第一个发音就是“蹦”,也认识了挺多小动物。

  要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亲子共读”,亲子共读的核心在于“读”,让孩子听到语言的节奏感,文字的美感,一般建议每天抽出半小时时间,给孩子朗读经典绘本、书、诗歌。

  给孩子读书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还可以建立父母跟孩子之间健康的依恋关系。

  “读给孩子听”这件事儿不仅仅适合学龄前的孩子,而是可以贯穿孩子成长全程。

  因为“读”书可以最广泛地调动孩子的情绪和注意力,让孩子体会到文字的美感、语节奏感,而且通过“读”,孩子更能产生共情,对故事的理解也更深。

  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

  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其次,阅读是自由的,不要禁锢孩子选择的权利。

  关于阅读这件事,很多父母其实是很功利的。急切地想看到阅读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或者为了改变孩子的某些缺点、提高某些能力而去选择相关的书。

  功利地在考试大纲里给孩子指定读物,要求孩子去背诵考试范围内的文章、学习一些“技巧”的东西........

  但这样的功利却会让孩子为了应付父母去读书,从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失去了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而这些才是孩子最宝贵的品质。

  阅读是自由的,别用自己的思维和教条的阅读范围来限制他,给孩子选择书籍时,要更多元化,各种类型的书籍都可以涉猎。

  只要他想读、感兴趣,书里又没有黄赌毒的情节,那就放心让他去阅读。

  我们青春时读琼瑶,看金庸,这也是父母眼中的洪水猛兽,但我们还是好好长大了,并没有像父母想象的会“被带坏”,会“心术不正”。那也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这种选择的能力和定力。

  阅读首先是一件有趣的事,其次才是一件有用的事,大胆放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性格选择要读的书,读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书。

  这种体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和帮助,远远比功利的填鸭式教育更久远,更深刻。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他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的过程,这种习惯也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拥有自主阅读能力,喜欢阅读的孩子,即使父母没有给他们黄金屋、颜如玉,他们也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未来的成长路上脱颖而出。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给孩子最好的传承,就是爱上阅读。

【什么样的孩子,不容易被社会淘汰?】相关文章:

什么样的人会被社会淘汰04-25

被自己淘汰09-29

什么样的孩子是智能超常儿童?09-12

男生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07-02

真实的女孩子是什么样子的05-01

很真实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05-02

大气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05-01

什么样的家庭孩子会更幸福04-08

什么样的家庭,会让孩子更幸福?04-08

什么样的孩子可以算作是超常儿童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