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操心的妈妈说:
我家孩子好像天生就挑食。从会说话开始,就一直不吃水果。只要听到水果的名字就不碰。有时候也是偶尔强迫性吃一点。各种招术都用尽了也没办法给他别过来!
我不相信有天生就讨厌食物的小孩。但是一些操心劳累的好父母们显然信。他们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有不信任和极大的焦虑感。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个妈妈话里的矛盾:“孩子天生挑食”,但是孩子“不吃水果”却是从“会说话开始”的。这个小孩“天生挑食”的论断显然不成立。
很可能在学说话的过程中,水果的名字本身,对孩子来说,代表了一种被转移的情感。
所以确切说,孩子不是抗拒苹果,抗拒的是苹果曾给他带去的某种很不舒服的情绪、感受。
我猜测,很可能是在孩子刚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父母有太多讲究。
比如孩子刚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食物、探索食物的时候,想要去直接拿水果、玩水果的时候,大人赶紧大声阻止道:不行,不能这样拿,这样非常脏的……。
于是孩子就吸收到了大人的太多负面情绪。水果,也就和负性情绪成功联系到了一起。
任何东西和负面情绪达成链接,孩子都会本能地回避。
没有天生挑食的孩子
也曾有一位妈妈问:
我的孩子吃饭总爱呕吐怎么办?
了解过后发现,孩子并非每次吃饭都会呕吐。只有在妈妈追着或者逼着喂饭的时候,孩子才会吐。
为什么孩子表示不吃了,妈妈还要继续强迫喂?因为孩子个子低于同龄孩子,妈妈为此非常焦虑。她一直都在担心孩子营养不够以后长不高。
可以理解这位妈妈。
在孩子1岁以前,大人们比较小宝宝们,主要就是看长的白不白胖不胖,结实不结实等。如果有人说,你家孩子怎么这么瘦、这么小,几乎等同于一个贬义词。
在很多父母尤其是老人家心里,孩子瘦小意味着糟糕,意味着大人的照顾能力弱,当然也意味着大人是不够好的。
这样一来,他们会很受打击。他们太想当一个好父母了。于是“你妈觉得你没吃饱”的典型故事就诞生了。
然而,人的身体最诚实。
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个懂得呕吐的孩子极为聪明,他在通过呕吐表达抗拒,希望和妈妈划分清楚界限。
再形象一些说,妈妈对孩子的“爱”太多太浓密了,孩子要把一部分的妈妈吐出来。
成年人其实也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我们对某件事、某个人产生厌恶感的时候,比如当我们说到“想起某某某就恶心”的时候,其实是在担心某人某事对自己产生的入侵感、威胁感,通过胃部的类似呕吐的反应,来帮助我们厘清界限。
所以,那些担心孩子吃不饱的父母们,一定要学会适度收回自己的过分担忧,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
当我们越能够用自然、温和的态度对待吃饭的时候,孩子也才能把吃饭看成是顺其自然的事,而不是用来和父母、和外界做斗争的工具。
孩子挑的不是食物,而是父母的对待
其实,这种争斗不仅限于吃饭。
孩子的很多抗拒行为,都来自于关系中自我空间和界限被入侵的愤怒,以及来自自我感受和个人意志被压迫、被抑制的痛苦。
譬如,一位妈妈问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家是3岁的小男孩,不肯穿有扣子和拉链的衣服。怎么劝都不肯。所以我只好避开不买带扣子和拉链的衣服。我以前给他买过一件有扣子和拉链的衣服,觉得很好看,他不穿,我硬是强迫他穿上的,应该跟这个有关系吧?我现在也没再强迫他了,为什么还是这样呢?
孩子的情绪,跟扣子和拉链有关系吗?其实没有。那种衣服只是刚好成为了某个情绪的投注和象征物。
孩子的情绪更多是在表达:我原本很信任你呀,妈妈。可是你却那么对待我。我很伤心,也很愤怒。你的确之前成功了一次(逼我穿我不喜欢的衣服),但我现在要讨回来,绝不可能让你再成功。
于是,母子间意志力争斗的张力,全部给了衣服。所以,实际上需要解决的,是关系问题,而不是衣服。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一切教养的基础
对于这些已经受到影响的孩子,父母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个,把主权还给小孩。吃饭也好,其他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好。如果孩子仍然有心结,或许大人发自心底的说一句“对不起,我没尊重你的意愿,以后我会尊重你,不再勉强你”,这个关系里头的愤怒、紧张就会得到消解。
第二个,父母需要把自己的内疚、自责或者因为孩子的抗拒产生的焦虑,尝试着停下来。因为如果父母陷在内疚、自责以及担心焦虑的情绪里头出不来,这种担忧会无形中“催眠”孩子,孩子也会很配合地,继续待在受伤的情绪里。
总之,重要的永远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背后,没有被看见的情绪会一直需要被表达,没有被看见的小孩,也会努力寻求被看见。
重要的是,作为父母,你们看见那个真实存在的孩子了吗?
若父母不去觉察,只关注问题本身,那么这些问题只会持续下去,甚至越演越烈。到时候,被毁掉的就不只是吃饭、穿衣这些小事,毁掉的可能是孩子的整个生活,乃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