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减少坏行为增加好行为,真是个“技术活”~

时间:2023-10-29 13:25:20 教育 我要投稿

  一般来说,当父母们谈到管教的时候,要么是让孩子做什么,要么是不让孩子做什么。其实,要想减少某个不好的行为出现的次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消退” 。

让孩子减少坏行为增加好行为,真是个“技术活”~

  这个名称听起来有一定的技术性,好像挺吓人的,就是指忽略该行为。如果孩子吵闹,你可以装作什么都没听见。不过,一旦你开始使用这个方法了,你就必须坚持住,直到孩子停止吵闹;如果你没坚持住,最后你教给孩子的东西就是:父母最终会投降——当他们筋疲力竭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学会了这一点。

  其实,在不良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就采取措施制止这种行为要相对容易些。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警惕时刻跳进脑子里的“就这一次”之类的想法。坦白讲,无论你此时想的是什么,你都不太可能只做一次。所以,除非你已经准备好了每天跟孩子磨叽几个小时,否则一定不要轻易妥协。

  如果你学会了在问题变得严重前就干预的话,会避免将来出现鼻涕眼泪满天飞的场面。通过提前干预,通常都能够相对容易地改变不利状况,避免孩子发展出不良的行为——例如,在杂货店结账时,可以选择没有摆放糖果的柜台,以避免孩子看到糖果就想要,或者在驾车行驶较长一段路之前,让孩子先在外面玩一会儿。

  给孩子一段“忽略期”的训练方法来源于实验室里对动物进行的消退实验,在实验中,这种方法叫做“强化暂停”,目的是防止孩子因为不良行为而获得任何形式的关注,即便是负面的关注也是关注(比如责骂)。“忽略期”要紧紧跟随不良行为,否则就没有效果。在忽略期内,说教或者触摸孩子都会使其失去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一到两分钟短暂的“忽略期”足以改变孩子的行为了。如果在结束的时候你简短地表扬一下孩子的合作,那么下次孩子更有可能继续配合你。

  从脑机制的角度来说,“消退”并不是遗忘,而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实验室的有关研究表明,消退并不会直接改变跟原来的行为有关的(大脑)突触连接,相反,它是通过增强额叶的控制功能来抑制这些突触已有的活动。所以,当(大脑)额叶皮层的控制功能减弱的时候(比如孩子累了,或者花了很长时间专注做某事像作业或者家务活之后),那些不受欢迎的行为可能在某个时刻突然跳出来。这种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并不是说你的方法失败了,相反,它表明孩子需要休息一下。只要你不再对原来的问题行为进行过度反应,它就会再次消失。

  为了让这种好的改变稳定下来,你还需要对孩子正面的行为进行“强化”,这种正面的行为通常是问题行为的反面。例如,如果孩子总是吵闹个没完,单单忽视(消退)并不够。你还必须鼓励与之相反的正面的行为,如果孩子这样做了,哪怕只有一次,你也要抓住机会表扬他。如果孩子用很好的方式提出正当要求时,满足孩子的要求。鼓励孩子采取正面的行为来代替负面的行为,就可以降低负面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针对孩子的小小成就,给予标准一致的小小奖励,要比对大目标的大奖励更有效,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就好像,如果你平时不一点一点地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孩子不可能自己就学会阅读,不可能一下子就读完一本书。为什么非要一开始就给孩子设定那么高的目标呢?同样,孩子的自制力也需要慢慢培养才行。

  在进行奖励的时候,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食物和玩具,但这些东西往往不是最有效的奖品。充满热情的表扬,拍一拍孩子的肩膀或者和孩子击掌庆贺一下,通常比饼干更有效。其实,孩子自己也愿意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决定晚上吃什么,等多久再写作业或者全家出游的目的地。所有的这些,都是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的好奖励。

  父母的教育方式反复无常是导致教育失败或者孩子进步缓慢的常见原因之一,一下子想要改变太多也是常见的原因。最好的策略是根据最终的目标设定一个系统的计划,每次只集中改变一个行为,当这个行为出现改善的时候,就针对这个行为进行奖励。你不能在头脑发热的时候做出决定,一定要在冷静的时候制定教育策略,“贿赂”和威胁孩子,这些办法根本不会达到根本的效果。

  当然,父母也是人。有时候感到疲倦或者有压力,没能很好地执行完美无缺的教育方案——这其实没关系。偶尔冲孩子大吼两声并不会对孩子造成永久的影响。但是,当大吼变成了习惯,就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不负责任了。当你下次感到火气要上来的时候,尽量到另一个房间去,做一下深呼吸。你可以把这个过程看做你自己的“忽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