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养孩子是台碎钞机,扎心了老铁,养孩子就要乱花钱,前两天,朋友小蓉听小区里的妈妈安利一家美术教育机构,便带着四岁的女儿上了一节体验课,那么养孩子真的如大家所说是台碎钞机?
一到那地方,小蓉就被迷住了:这家机构买下了一个高端别墅做教室,欧式古典的装修,充满品味的装饰,干净充满阳光的画室,一水儿国外进口的教材和颜料,连卫生间里的小孩马桶都是国际品牌,处处显露出“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气息。
当然,价格也蛮高端,最便宜的课程,40课时就要就要6880元。
但看着孩子坐在油画布前,一本正经地拿着油画笔蘸颜料的可爱背影,小蓉觉得特别满足。平常连一条500块钱的连衣裙都不舍得买的小蓉,毫不犹豫就报名了。
回去老公得知这事儿,埋怨道:“孩子才四岁多,已经报了一万多块钱的早教,一万多块钱的游泳班,6000多块的外教英语班,2000多块钱的轮滑班,2000多块的绘本卡,这些还不够吗?咱就是普通工薪族,不是土豪!”
小蓉也蛮委屈:“这不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吗?人家不都说了吗?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是最值得的投资!”
恐怕很多父母也和小蓉一样,认为培养孩子就是舍得砸钱。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孩子就是台碎钞机。”传得沸沸扬扬的,却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认同。
现在的教育机构遍地开花,学费水涨船高,学区房价格不断刷新。
我有个富二代朋友,开了所国际学校,定位精英阶层,原本他担心定价太高招不起生,没想到来抢学位的家长挤破了头,很多竟是普通工薪族,只为了给孩子精英阶级的教育,积累高起点的人脉资源。
难怪富二代总结:现在孩子的钱最好赚,很多家长都是在花超越自己阶级的钱培养孩子,对砸钱式育儿的结果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迷思。
重视教育是好事,但把精英教育简单粗暴地等同于砸钱,说白了是家长的“懒政”。
承认吗?很多家长的想法就是,我花大价钱把孩子往教育机构或者学区牛校一扔,到期就能自动收获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学霸牛娃了吧?
就拿小蓉来说吧,因为不知道陪孩子要玩些什么也没那耐心,就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反正有老师陪啊,自己在外面等着刷刷手机时间就过去了。
难怪,虽然给孩子花费万元报了国际知名早教,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赶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一年下来没上几节课……
虽然孩子报的价值13888的外教精品小班课,但小蓉对孩子的英语掌握情况一无所知,课后老师打印出的所学要点叮嘱家长复习,她也总是随手一扔了事……
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砸钱更多地是为了自己轻松,把本应该负担起的家庭教育责任,心安理得地推给机构和学校。
还有些家长,只是被普遍的焦虑和攀比情绪所裹挟——
翻开朋友圈,人家孩子美加澳新去了个遍儿,我家孩子连国门都没出过,多丢脸;
人家孩子都学这学那,自己孩子不学,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人家都报的高端精品班,咱也不能显得太low吧?
就这样,父母花得成本越高,对孩子的期望就越大,心态就越难以摆正。
“给你报了那么多特长班,怎么你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
“花几百万给你买的学区房,你还考这么几分?”
“在你身上花那么多钱,你要是考不上名校,你对得起谁?”
仔细想想,还真不如说一句“爸妈给不了你太多,你要自己好好拼搏”来的励志。
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差别不在于谁砸的钱更多,而在于谁找的借口更少、用的心更多、坚持的时间更长。
育儿大咖常青藤爸爸曾分享自己教小小常学英语的故事。当初他精挑细选了几十本适合零基础孩子读的英文绘本,开始每天给儿子读半个小时。
每天半小时听起来云淡风轻,但坚持两年试试看?大多数人,连微信群的21天打卡都未必坚持下来。
坚持两年之后成效斐然,小小常的听说词汇达到了惊人的500个。
有趣的对比是,常爸的朋友也买了那50多本经典英文绘本,同时和常爸开始的英语启蒙。而两年过去,当常爸去他家拜访时,发现那50多本绘本都已束之高阁,已然落灰。
朋友失落地说:“我儿子到现在也不认识几个词儿,我看他对英语压根就没兴趣,跟我一样,不是那块料!”
但问之是否坚持给孩子读绘本,朋友答曰:刚开始读了几遍,后来实在太忙,就没再继续读……
看,差距的拉开,只在这日复一日的半小时。
曾经看到一句话:“经济硬实力有限,父母能给予的软实力却是个无尽的世界。”
父母的软实力,就藏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
只靠砸钱,不砸醒自己懒惰的行为习惯和故步自封的心态,那只能是亲手给孩子的未来砸出深坑,哪怕用多少钱去填补,或许都填补不了。
好的教育,是用心陪伴,用爱灌溉,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