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展幼儿的情商认知,情商高的孩子要如何培养?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工作,把年龄还很小的宝宝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照看。大人是如何教孩子的,可以说这样的家庭隔代的教育要比父母教育的多得多,老人的一举一动对宝宝的认知影响更大。
宝宝学走路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扶住,会经常摔倒。磕疼了就会哭,老人不愿意看到孩子哭,就赶紧哄他:“乖孙子(女)不哭,不哭”宝宝不停在哭,这时候多数老人就抄起家伙开始打地,打桌子,打墙,边打边说:“让你磕着我孙子(女),打你!”孩子这时候就会“豁然开朗”了,心想:“原来摔倒不是我的原因,是地的原因。”
孩子渐渐不哭了,老人一看这招奏效,下次摔倒了还继续打地,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拖鞋责任,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我的错”、“是它的原因,那不怪我”、“要不它不这样,也不会有麻烦”。这种推卸责任的观念从小就植入到孩子内心深处,根深蒂固,为日后的不负责任埋下伏笔。
这种情景对于大多数成人来说都很熟悉吧?回忆小时候,长辈们不就是这样做的嘛!等孩子成长后步入社会,“奶奶打地”的影响开始集中爆发:在工作单位很难适应独立生活,与领导同事的关系紧张,高不成低不就,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心理承受能力差,好大喜功,推卸责任,受到批评指责就难以接受,把所有原因都归结于其他人,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别人不理解自己,因而稍有冲突要么就大打出手,要么选择自闭,不愿与人沟通……种种难以控制情绪的表现,使得在社会中难以成群合伍。
“啃老族”现象也有同样的根源,从小备受父母细心呵护,无论什么父母都千方百计满足,他们每天接受各种赞美,享受来自整个大家庭的保护。一旦步入社会中,没人捧,外部压力增大,不想加班不想吃苦,不如在家享受父母的资助。遇到情况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选择逃避,“有我爸妈担着就行了。”
有些家长抱怨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其实并不是游戏本身有那么大的魔力,而是孩子心灵空虚,在那个虚拟世界中可以找到精神寄托。为什么孩子跟人沟通不行,对着电脑游戏却劲头十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在父母心中就是真理,成绩稍有下滑就开始批评责骂,有点进步就用金钱鼓励,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不安,找不到自信,甚至产生逆反。
父母应该开始反思了,孩子的学习从生下来就已经开始,父母就是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向孩子传递着信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为人处世。作为父母的观念本身存在偏差,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冠以“爱”的名义将孩子毁掉了。没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生存空间,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反之,我们期待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就应该给他创造那样的环境。就像俞敏洪,为了孩子,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所以说,即使不认识孩子的家长,看到什么样的孩子,也完全能够想象出家长是什么样的人。
有些家长抱怨,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家长也很委屈。“为了他,我好好的工作不要了,他要什么我给什么,还想让我怎么着啊?”那么问题出现在了哪里,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陪伴是否是高质量的心无旁骛的,或是始终保持初心让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答案不是的,很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填鸭式的教学这个那个,恨不得把所有知识一股脑灌输给孩子,不给孩子在大自然中体验的愉悦和快乐。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孩子的情商太低了!受家庭教育影响,孩子遇到挫折就会找父母,已经养成了习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很多父母不再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种种问题,不能与家长顺利沟通,没办法调节自己,又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安慰,会出现与社会脱节,抑郁孤僻的状态。
美国人桃乐丝诺帝有段著名的言论,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
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
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
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
诚实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真理。
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你的孩子是在何种环境下长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