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定位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不是万能的,无法给孩子提供360度的保护。有句话“挫折经历的太少,才会觉得鸡毛蒜皮都是烦恼”,挫折和打击是人生的宝贵经验和财富,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完全撒手不管,让孩子忽然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困难和打击。我认为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对父母的定位非常好:父母应该做孩子的“过滤器”,过滤出孩子可以面对、应付的情况,然后有意识的退后。我们应该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能力,而事实也证明,在放手的情况下,孩子表现出的适应性和能力也是惊人的。同时“过滤器”意味着,父母不需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人为的制造困难,而是需要在自然的环境下让孩子体会温和的挫折。
上周在乐乐的强烈要求下,我给他买了一台显微镜。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弄明白不同倍数目镜、物镜搭配怎么来调整焦距(生物一直就不是我的强项),然后我跟乐乐简单的说了一下,在我的头脑里,让显微镜显示出清楚的图像来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第二次乐乐要求看显微镜的时候,因为我手头有事情,我就让他稍等我再帮助他。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动静,等我忙完了去找他的时候我发现他已经自己调好了焦距在看。那一刻我真是惊呆了,在我的想象里五岁的孩子不可能成功,但是他确实成功了!
鼓励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个给孩子提供温和挫折的良好情境,可以满足孩子培养自信心、提升内在安全感的三个要素:孩子与养育者有紧密的情感联结、有机会感受自己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可以得到完成冒险后的满足感与奖励——一个大大的拥抱。面对挫折不是为了体验沮丧,而是为了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感。
父母与孩子的共情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在挫折中体会到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我们需要提升的,是及时控制住不良情绪对我们的操纵并继续前行。
举例来说,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遭到了一个小打击,在我焦头烂额处理手头工作的时候,又遇到了护照申请搞错需要带2个宝宝重新拍照片、快递送到家里又没人的烦心事。当时我的理智只能持续到我接完快递员电话,然后就控制不住自己了。我想大喊大叫,能感受到愤怒、着急、无奈等情绪像野马一样在我体内崩腾与叫嚣,迫不及待想冲出来。我相信每个人都体会过这种抓狂的感觉。幸好心理学的培训让我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我像吹蜡烛一个进行深呼吸后,脑子里搜索着有趣的事情,我忽然想到之前乐乐气急败坏的样子,真的跟我一模一样,然后自己被逗笑了,然后平静的投入到工作中。我想这个过程在别人看来一定是非常的滑稽。成人面对打击时,都能有如此剧烈的情绪变化,我们怎么可以苛求孩子一直保持安静?
在孩子进行“挫折训练”的过程中,家长首先需要做到“共情”。认可孩子的情绪,但是不一定需要体验和孩子一样的情绪。这个有点陈词滥调,但是确实很重要。试想这样一个情景,孩子自己喝牛奶洒了,开始嚎啕大哭,那是因为他确实体验到了挫败感,不管这个挫折在成人的眼里看起来多么的微乎其微。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成人已经忘记了自己幼年的感受,自然而然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评判孩子的情绪。“这么小的事情哭什么哭!”“再倒一杯不就完了吗,你哭它也不可能再回来了啊!”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第二次伤害,试想一下在你伤心沮丧的时候,你的朋友亲人这样跟你说话,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可以先安抚孩子,然后邀请孩子一起把洒在地上的牛奶擦干净,然后和孩子一起倒一杯新的牛奶。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邀请孩子一起来处理,如果全部包办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助的、只会闯祸的人,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下次遇到困难他还是会用哭声来提醒你为他服务。
在“共情”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保持平静、温和的态度,不需要体会和孩子一样的大起大落。但是做到这一点并没有那么容易。研究发现,更容易焦虑的孩子往往有同样焦虑的父母。我们经常看见面对孩子嚎啕大哭情绪崩溃的父母,这个时候,他们也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无助的孩子。美国的科恩博士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第二只小鸡”的理论,他发现一只惊恐的小鸡看到另外一只平静的小鸡会很快从惊恐的情绪中恢复过来,但是如果看到另外一个惊恐的小鸡,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如果我们是平静的“第二只小鸡”,孩子就会更快的从负面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与孩子一起面对压力
如果孩子遭遇了重大的挫折,例如亲人去世或者遭遇虐待,建议需要求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我们仅在这里讨论轻度与中度的挫折感。
对于帮助孩子面对挫折而言,光有情感的支持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获得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与具体方法。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的是,情绪过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他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安慰与鼓励,在他平静后邀请他再次努力(切忌用力过猛),需要帮助的时候一起想办法,成功后及时给予赞美。
如果过程中孩子表现的很反抗,请立即停止。我记得之前第一次带乐乐去医院看牙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劲我劝说他来到了医院,但是看到几个孩子被带子绑在椅子上,一直撕心裂肺的大哭,电钻声、孩子大哭声,让乐乐害怕极了,不论我们怎么劝说,他一直哭闹不停,只能放弃。之后再让乐乐踏入医院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我们选择了一家离家较近的私人牙科诊所,环境安静很多,我和前台的护士和他聊天,陪他玩耍,让他放松情绪,但是当天没做任何检查和治疗。第二次乐乐让医生检查了牙齿。但是第三次,当我们试图让他躺在治疗牙齿的那种平躺的椅子上失败了,他开始大哭,看起来事情进展一下退回到了第二步。我们再次从第二步开始,经过几次看牙经历他发现自己每次都是安全的,终于有一次他让医生完成了一颗牙齿的治疗。现在,我们仍然定期带他去看牙医,他都可以坦然的和医生聊天开玩笑了。
循序渐进的来让孩子面对挑战,每次只近一小步,如果反抗厉害,退回原位,给予安抚,稳定后再继续前行。当然,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有的孩子充满冒险精神,有的孩子小心谨慎,如果你的孩子像乐乐一样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孩子,“每次只近一小步”是个不错的方法,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一定要有耐心。
【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中请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04-17
孕吐不要过度治疗09-19
怎么保护孩子不要乱吃东西09-01
家长对于孩子过度关心03-02
过度的给孩子补锌会导致孩子性早熟09-16
孩子用脑过度有害无益09-18
孩子过度输液的危害有哪些10-25
不要孩子的女人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