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真心爸妈遇到一个提问:我七岁的孩子不守信用,出尔反尔怎么办?怎样“立规矩”,孩子才不抵触?
不守信用、出尔反尔,这两个词用到成人身上,都得是这个人有严重不端的品行,七岁的孩子怎么就能让爸爸妈妈做出这样的断言呢?
一问详情,才知道,原来是妈妈跟他立了一个规矩,孩子答应得好好的,一定照做,可一转脸就把这规矩给破坏了。
那么,明明跟孩子立好了规矩,可他就是不遵守,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呢?怎样“立规矩”,孩子才不抵触?什么样的规矩,孩子才会遵守?真心爸妈有几个建议:
1、不给孩子“扣帽子”
爸妈跟孩子立了某个规矩,而孩子不能遵守,大人不免生气,一生气,就少不得责备孩子,要么是“不守信用”,要么是“出尔反尔”,大帽子一扣,孩子本来没那么严重的行为,就给“定了性”,连同孩子的品行,都给否定了。
真心爸妈自己,特别反对给孩子“扣帽子”,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事论事是更好的方法,上纲上线,其实是某种传统的惯性思维在作怪。
孩子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即便是他应该自己做好的事,比如独立写作业,也不会一下子就能每天自动自发地做得很棒,更不用说很多爸爸妈妈都希望学龄前孩子就能做到的自己收拾玩具、做事不拖拖拉拉、有时间观念等等。所以爸爸妈妈不能期待,你今天教给他什么规矩,明天就立竿见影。
另外,如果孩子没有遵守大人给立的某个“规矩”,很可能是那个规矩有问题,或者过于严苛,或者缺乏可执行性,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是孩子的问题。
2、违背孩子天性的规矩,尽量少立
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会给孩子立各种各样的“规矩”,但有的规矩,违背孩子的天性,孩子自然很难遵守。
比如,孩子都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有特别多的约束,但有些爸妈,会给孩子每天的的活动,制定一个严格的时间表,几点几分做什么,每天阅读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孩子没有大人那么强的时间观念(事实上很多大人也没有),这个时间表就很容易被破坏。那么像这样可执行性特别差的规矩,就应该尽量少立,让孩子享有更多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
当然,让孩子懂得必要的规矩,是为了避免养成恶习,所以一些规矩,还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叫大嚷,不做骚扰到别人的熊孩子。
如何在尊重天性和避免恶习之间求得平衡呢?我们的办法是:不破坏公共规则、不影响他人的事,都在孩子“自由”的范围内。比如,你怎么玩儿玩具是你自己的事,但你大晚上在地板上砸玩具吵到邻居,就是需要约束的事。
3、超出孩子可以理解和遵从程度的规矩,尽量少立
有些规矩,超出那个年龄的孩子可以理解和遵从的程度,孩子也很难做到。
比如,一位妈妈投诉说,自家三岁半的孩子,总是把玩具乱扔,不知道收拾,搞得大人很烦恼。这就是大人对孩子养成好习惯操之过急了。
孩子玩过的玩具,他能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这当然很理想。但真的只是理想而已。收拾玩具涉及到分类、整理、收纳等好几个步骤的工作,对三岁半的孩子来说,如果不是爸爸妈妈经常带着他们这么做,他是没有什么是“收拾”、该怎么“收拾”的概念的,也就是说,妈妈让他收拾玩具,其实他还根本不会收拾!
很多大人,都是长到好几十岁,也还是缺乏把家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能力的,所以我们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于严苛。
所以,收拾玩具的规矩,通常不是孩子有意违背,而是而是这个所谓的“规矩”,制定得根本不合理。
4、违背孩子意愿的规矩,尽量少立
有些规矩违背孩子意愿的“规矩”,孩子也很难遵守。
比如有的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吃他不爱吃的青菜,并且把这当作孩子需要遵守的规矩之一。但孩子其实并不喜欢吃,所以就会经常破坏“规矩”了。再比如有的爸爸妈妈让孩子学钢琴,并且每天在规定时间练琴,但孩子其实并不感兴趣,答应得好好的,却做不到,于是大人也经常发现孩子违背“规矩”。
所以,爸爸妈妈在给孩子立规矩时,需要考虑到孩子的意愿,不能自己想让孩子做到什么,就想当然地给他制定出一个必须遵守的规矩。
那些不停破坏规矩的淘气孩子、顽皮孩子、捣蛋鬼、熊孩子,他们之所以总是那么做,通常并不是因为大人给立的规矩太少,而是太多了,这个不许,那个不行,孩子动辄得咎,于是就不停地用故意破坏规矩来表达自己的愤恨和反抗。
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A·S·尼尔在他的名著《夏山学校》中说了一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耸人听闻,细想想真是很有道理。他说:“真正的破坏性是表现在行动上的恨,是谋杀的象征。”
5、不叫“规矩”叫“规则”
真心爸妈也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不赞成给孩子“立规矩”。“立规矩”本身,其实是一种旧时习俗,指的是长者起居时,幼者在一旁侍立。所以,当我们说起给孩子“立规矩”时,其实是有浓厚的传统家长制、浓厚的大人强迫孩子的意味在其中的。
我们认为,育儿是父母与孩子的合作,所以比起“规矩”,我们更愿意把孩子需要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可以怎么做的的要求,叫做“规则”。
这些规则,我们在孩子小时候,是先跟他们讲清楚道理,再要求他们做到;在孩子大一些以后,是跟孩子一起约定,尽量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意愿。
6、给孩子的规则越少越好
家庭教育中最起作用的,还是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父母没有做出良好示范,给孩子立再多规矩也没有用。
我们很少给孩子立规矩,和孩子约定的规则,也只涉及特别关键的事项,比如不可以打人、不可以说脏话、不可以没有节制地看电视、玩游戏等等。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没有那么多,也就不会养成见到规则就想破坏的习惯心理。
所以,我们两个孩子,虽然不是那么乖巧、伶俐,但真正破坏规则的事,他们很少去做。比如,学校的纪律、公共场合的规则,他们都能无条件地遵守,绝少破坏,更不用说有意破坏。
7、规则最好和孩子一起约定
孩子大一些后,需要孩子做到的事,我们会尽量用“约定”而不是“命令”的方式。
比如,孩子都喜欢玩电脑游戏,但父母又不希望孩子玩太长时间游戏,我们就和孩子讨论出一个玩电脑和游戏的规则:周一到周四,都不玩,放学回来也不玩;周五放学后可以玩,玩的时长也事先约好;周六和周日,可以在自己选定的时间玩,时常也是事先约好。
这样的规则,因为考虑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兼顾了孩子“想玩”的意愿,和爸爸妈妈“约束”的意愿,双方都能接受,孩子遵从起来也没有困难。
8、偶尔坏一下规矩,没什么大不了的
孩子是个每天都在成长的“人”,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所以他的言行上偶尔出现点小瑕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爸爸妈妈没有必要每天拿着圆规和尺子,严格衡量你给他立的规矩他有没有好好遵守,有没有“答应得好好的,却说话不算话”。
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更守规矩,还可能慢慢培育出来一个爸爸妈妈们都特别不想看到的成果——你越管控,孩子越叛逆。
总之,明明给孩子立好了规矩,孩子却不能遵守,这事没有大人想象得那么严重,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养成“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的坏品行。大人调整下自己给孩子立规矩的方式、那些“规矩”的内容,让孩子守规矩就容易得多。
当然,如果能用合作的方式,与孩子“约定规则”,对孩子来说,更是再好不过的事。
【怎样“立规矩”,孩子才不抵触?】相关文章:
怎样跟情人要钱才不尴尬05-26
心理抵触是孩子学习的天敌08-22
涂口红怎样才可以不沾杯04-25
孩子怎样才不能玩游戏04-11
怎样让孩子静下心来不浮躁04-08
怎样化妆才漂亮05-30
怎样杀甲鱼才对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