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被打,以暴制暴能护我孩子一生周全?

时间:2023-11-02 17:14:15 教育 我要投稿

  故事一

如果孩子被打,以暴制暴能护我孩子一生周全?

  11岁的男孩鹏鹏被同学晓晓不小心划伤了脑袋,鹏鹏的爸爸听闻赶到学校,看到儿子的伤口,气不打一处来,不由分说就把晓晓拎起来揍了一顿,最终打断了晓晓的鼻梁。

  晓晓奶奶很生气,不想就这样算了。谁知,这时躺在病床上的晓晓却说:“不要不要!鹏鹏爸爸要是坐牢了,鹏鹏会恨我的,我不记恨他,因为我不想失去一个朋友。”

  故事二

  一个周末,4岁的小女孩冉冉在游乐场玩,一个小男孩突然跑来抢她手中的球,并且把她重重地推在了地上。

  在一旁的妈妈看到了,看到冉冉呆呆地坐在那里不动,就朝小冉喊:“你怎么那么没用?他推你,你也推他呀!”

  小冉听到妈妈的指令后,爬起来跑去推了那个小男孩,小男孩一个没站稳,脸朝地面地摔了下去,趴在地上大哭了起来……

  故事三

  5岁的小男孩板牙在和同学打闹时,被同学用指甲划破了脸。板牙妈妈赶到后,看到他脸上的伤,心疼得不得了,立马蹲下来问他:“你需要我抱抱你吗?”

  安抚完板牙的情绪之后,妈妈再跟老师了解了情况,发现对方小男孩的指甲被剪成了尖锐的三角形。但是,考虑到板牙也推了同学,板牙妈还是冷静地说:“发生这样的事,终归还是家长的问题。我们也有问题,你们相互道个歉吧。”

  之后也没继续追究,就带着板牙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板牙嘟囔着说:“我以后再也不想理他(打人的同学)了。”

  妈妈听到这话,抱了抱板牙说:“好,咱们以后不跟他玩儿。”

  这三个故事,有的来自新闻,有的是我亲眼所见,有的是听朋友说的;它们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在知道孩子被打之后,这三位家长的做法也很具有代表性:

  替孩子出头

  让孩子打回去

  默许孩子远离施暴者

  某幼儿园曾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的家长支持孩子“打回去”;25%的家长会让孩子远离施暴者,反对以暴制暴。

  这几年,鼓励孩子“打回去”的呼声越来越高,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也不太意外。但是,“打回去”真的是一个好主意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种做法,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做法①:大人替孩子出头

  现实生活中,不乏很多“鹏鹏爸爸”,见到孩子被欺负了,问也不问就要替孩子出头,甚至不计后果。

  前几个月,在深圳某商场的休息区里,两个孩子因为玩具打闹了起来。双方妈妈见状,不仅没有拉开孩子,反而相互撕扯。这还不够,不久后爸爸也加入了“战斗”,一方有三名男子,组团殴打对方的一名男子,其中还有人用木制的玩具向对方砸过去。

  商场男子扭在一起斗殴

  本来只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打闹,生生被双方家长演变成了成年人之间的闹剧。

  有网友对此嗤之以鼻: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父母。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孩子天生有一种攻击的冲动,在婴儿期就已经具备。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打架,不仅会让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也给孩子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孩子就会认为: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可以这么做。

  另外,故事一中被打断鼻梁的晓晓说的话,也很值得父母反思。

  即便他被同学的爸爸打断了鼻梁,也不记恨他,还阻止家人继续去找同学爸爸的麻烦,只因为他不想失去一个朋友。

  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简单纯粹得多,上一秒他们还在打闹,下一秒他们就在一起玩游戏;父母如果过渡干预,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失去玩伴,失去朋友。

  而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想不到。我们生怕孩子在和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吃了亏,却不曾想,我们强行替孩子出头,可能会让孩子吃更大的亏。

  做法②:支持孩子打回去

  孩子被打,父母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像故事二里的冉冉妈妈一样,鼓励孩子打回去。其实以前,我也是这一阵营的支持者,直到我亲眼看到小马达拿积木敲一个男孩的头。

  小马达很喜欢乐高,我周末常常带他去商场的乐高店里玩,那里有一个地方专门供小朋友自由拼乐高。有一次,小马达因为一块特殊的乐高跟另一个男孩发生了争抢。那个男孩见抢不过马达,就打了马达一巴掌,马达也不示弱,拿起手中几块拼好的乐高就敲在了男孩的头上。

  我赶紧前去制止,乐高的边缘虽然都做过圆角处理,但是对孩子来说,一旦戳进眼睛里,也很危险。

  那件事以后,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孩子打架是不分轻重的,一个不小心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如果以前有人问我,我都会说:“可以打回去啊,但是要告诉孩子避开要害部位,比如五官、下体等。”

  现在再想想,其实这些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预估到所有的情况,更不能预测孩子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引导孩子表达情绪,懂规矩,都需要像唐僧一样不停地在耳边提醒他们,他们才会懂一点一点;那么,像「安全地打人」这么复杂的操作,连很多成年人都把控不好,更别说是孩子了。

  学龄前的孩子在我们眼皮底下,很多时候或许还是可控的;可是等到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如果我们还一味地支持他们“打回去”,其实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

  再者,最近一直备受关注的江歌案,也再一次提醒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行为极端的人,他们可能会用你想象不到的方式伤害你。如果此时你还秉持“打回去”的原则,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所以说,如果孩子在我们的默许下,出现了不恰当的反击,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这样看来,以暴制暴,也不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做法③:远离施暴者

  故事三里的板牙妈是三位家长中表现最冷静的一个。在看到儿子脸被抓破后,她没有立马质问对方家长或者是老师,而是先去安抚了儿子的情绪,问他想不想要妈妈抱抱。

  然后耐心地听完老师讲述事情经过,让大家相互道歉,就带孩子回家了。

  板牙妈不生气不心疼吗?显然不是,她只是更加关注孩子的感受,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板牙妈说了一句直击要害的话:“发生这样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家长的问题。”

  孩子的行为都是父母言行举止的映射,一个把指甲剪成三角形,时刻准备攻击的孩子,要么就活在长期的家庭暴力里,要么就生性孤僻。所以,当板牙说再也不想理那个同学了,板牙妈也默许了儿子的决定。

  是啊,我们不推崇暴力,但也要保护好自己,既然那个同学喜欢抓人打人,那我们就离他远远的,不去招惹他。

  这时候一定有人问了:那远离施暴者、一味忍让就是对待孩子被打最好的解决方式了吗?

  远离施暴者并不意味着一味忍让,而是正确地保护自己。对此,美国儿科学会给出了一些建议:

  1、看着对方的眼睛,坚定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如果马达被打了,我会告诉他,你可以大胆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大声说:“你打人不对,你要是再打我,我就要告诉爸爸/妈妈/老师!”

  内向的孩子一开始可能说不出口,父母可以在家里和他们多多练习。

  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这种坚定的态度也是在告诉对方:我不是弱鸡,不要随便欺负我!

  2、如果对方还要继续施暴,马上逃离,去找老师或家长。

  遇到一些蛮不讲理的孩子,他完全不听你的警告,可能还会继续打你,欺负你。这时候,我会告诉小马达:不要硬碰硬,赶紧跑开,去找离你最近的值得信任的成年人,这个人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可以是老师。

  3、为孩子做一个正确的榜样,绝不做施暴者。

  2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出现争抢打闹的情况也很常见,有时候也不排除可能自家孩子先动手,从而引“暴”上身的情况。

  自从小马达那次积木敲人事件后,我们平时就更加注意他的这些暴力行为,如有发现,就会及时纠正。最重要的是,会特别注意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小马达带去了不好的暗示。

  没有家长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只不过,当孩子被打后,我们退一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让他们在社交中去消化我们平时教给他们的道理,对孩子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成长。

【如果孩子被打,以暴制暴能护我孩子一生周全?】相关文章:

我的孩子被打了,我可以教育孩子打别人吗?10-30

孩子被打了?你是教育孩子反击还是忍让?10-30

孩子被打反击正确姿势有哪些10-26

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这几种11-01

玩具被抢?孩子被打?你该怎么办?11-02

孩子能喝咖啡吗10-27

游戏能激发孩子的创意10-05

酒后怀孕的孩子能要吗09-13

狗狗能照顾孩子吗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