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丧偶式育儿”普遍存在的当下,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为孩子未来诸多的不幸埋下了伏笔,所以特别开心有宝爸提问交流,愿意花心思琢磨孩子的成长!
你提到女儿见到你和见到妈妈、奶奶所呈现的状态截然不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大约3岁起,孩子可能会进入“俄狄浦斯”时期,这里指的是恋父情结,持续两三年。
但是在她刚出生的前三年,你的确没有她的主要养育者尤其是妈妈重要。你描述的“9个月大的女儿一看到妈妈、奶奶就要抱,很容易哭闹”,就证实了孩子在进入这一时期前,对她的这两位主要养育者还是依恋得更加多一些的。
出生之后至少是0-6个月之间,婴儿和母亲依然会处于一种“两位一体”的状态,宝宝会将周遭的一切现实环境都视为是子宫环境的延续。所以我们要讲求被褥襁褓的舒适、温暖和房间温度的适宜,以及照顾者对宝宝需求第一时间充分的回应等等,来给予他们充足的安全感体验。
在6个月以后,随着知觉统合能力的发育,外界的碎片渐成整体,婴儿会进入“分离-个体化”时期。当他们第一眼看清楚妈妈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和妈妈不是在一起的,妈妈不是自己的某一部分,而是一个另外的个体。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焦虑感会显著上升,甚至整夜啼哭,因为接受这个现实的确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为了调和这种痛苦,孩子开始加倍地依恋母亲和主要照顾者,变得难分难舍,一会儿看不见就像失去了整个世界。
所以在孩子6个月到3岁这个阶段,母亲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来平复孩子的焦虑,让孩子感知到:虽然世界上存在分离,但是分离也可以没有那么痛苦,同时孩子也会在心中内化那个现实中的母亲的形象。
这种婴儿和母亲之间发展起来的无形的脐带一样的情感纽带,就叫做依恋。依恋会决定人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人格特征、成年后的恋爱品质等等,基本上这个建立依恋的过程,会在孩子3岁前后完成。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脑重量基本达到了成人的3/4,约1000-1100克左右,所以才会有“三岁看大”、“三岁定八十”的说法。
在精神上很好地能够感觉到母亲临在的孩子,才拥有独处的能力——即便母亲不在眼前,他们也能觉得完整而安全,也敢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去冒险。在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与母亲的分裂与统一的过程之后,孩子才会“遇见”另一个重要他人——父亲。
父亲在孩子3岁后“登场”,带着无与伦比的气场与光芒。对于女儿来说,他是小小女孩第一个想要“征服”的对象。父亲在孩子的俄狄浦斯时期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如性别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观的传递等等。如果父亲缺失,孩子就很难认可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会一生都去追随和寻找一个象征父亲的存在,试图得到他的认同,以获得自我价值。
所以,孩子3岁之前,父亲在一个“外围”的位置稳定地存在,支持妈妈,促进妈妈和婴儿的依恋和亲密,给予母亲和孩子足够安全的依恋和互动空间,就是最大化的父亲功能了。哄孩子,帮妈妈洗宝宝的衣服、换尿布,冲奶瓶……这些都是在养育孩子的早期父亲应该参与的,也让妈妈感觉到被支持、被爱、被保护。
每个父母都在不断探索养育孩子的道路,每个孩子的俄狄浦斯时期都不一定相同,3岁以后父亲的“出场”能够让女宝宝的成长道路更加顺利。即便如此,3岁之前父亲的角色也很重要,关爱孩子之余努力爱孩子的妈妈,让孩子同时感知到父爱和爸爸对妈妈的爱,可以极大地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帮孩子顺利地度过各个敏感时期的冲突。
很开心见到一个宝爸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许多丧偶式养育大环境下,这位父亲无疑是很尽心的。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爸爸肩负起父亲角色的责任,给予孩子温暖的爱,也用行动去支持妻子爱孩子!
【不想孩子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在孩子3岁前这样做】相关文章:
孩子爱抢玩具?你可以这样做11-01
孩子,我不想等你长大再后悔10-28
父母经常这样做容易造成孩子未来没出息11-03
不想成为孩子最讨厌的父母10-29
教孩子分享,你可以这样做!10-30
电视关不上,这样做孩子就听了吗?10-28
怎么预防孩子缺铁11-01
孩子爱“啃指甲”,刻意纠正不是办法,家长应该这样做10-08
这样做让你的孩子能说会道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