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孩子情绪调控的能力,不该通过教材教法传授,而是孩子从与周遭大人真实的互动中逐渐学习与培养而来的。
当我们跟孩子说:“当你遇到情绪不好时,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那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在与大人的每一次互动中,大人如何对应自己与孩子的情绪反应,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发展以及与自我情绪相处的能力。
当一个人遇到挫败或困境时,感受并展露出不舒服的情绪是相当自然的,孩子更是如此。当大人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负面情绪)时,最重要的是,别轻易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
别通过否定情绪感受来安慰痛苦中的孩子
试想一个情况,今天孩子放学回家后,板着一张脸,看起来愁容满面。他告诉你,他被同学排挤了,因为今天班上分组活动时,没有同学要跟他一组,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你会怎么回应孩子呢?此刻,很多大人便会说:
“唉!没那么严重啦!一定是有什么误会在!”
“不过就是没分到组,有必要难过成这样吗?”
“没事!没事!同学都不懂事。没事、没事了,快去吃饭休息去!”
“不需要为这种小事难过啦!”
这样的回应,看似在安慰孩子,实则是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听起来很熟悉吗?因为类似话语我们从小听到大,现在我们也如出一辙地复制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会通过以下的形式进行着:
(一)轻忽孩子挫败经验的严重性(这没那么严重,是你想太多了!)。
(二)无视于挫败经验的存在,不与孩子多做讨论(好啦!没事了、没事了!)。
(三)否定孩子情绪感受的真实性,或不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有必要难过成这样吗?、擦擦眼泪,不要难过!)。
(四)指责孩子自然流露的情绪反应(动不动就生气、心情不好,这样怎么行?)。
因为不允许情绪存在而花更多力气去对抗情绪
否定情绪感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使孩子内心容易感到错乱,不知道自己经历困境时所感受到的情绪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是不对的,便会要求自己收起这些情绪,试图不去感受这些情绪。逐渐地,也学会了忽略或不允许这些情绪感受的存在,最后成了情感麻木或对情绪感受不知不觉的人。
因为出现生气、沮丧、失望、无力、后悔、自责、内疚等这些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于是当这些感受浮现时,便会用尽力气去对抗它们,试图驱逐它们,或将它们压抑至意识察觉不到的地方。而往往这些对抗情绪的方式,会造成更多的问题,而出现更多恼人的情绪感受(借酒浇愁愁更愁)。正所谓情绪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应对情绪的方式,就是这个意思。
失去与自己或他人温暖连结的能力
另外,大人在孩子经历挫败或困境而感到伤心难过时,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往往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问题不被重视,没有受到理解与支持。然而,一个人的情绪伤痛,是需要在温暖关怀的人际连结中被疗愈的;少了这份连结,孩子只能将心底的痛再埋得更深一点,甚至还要责怪自己怎么可以那么脆弱,如此容易心情不好,于是,又更加重了内心的挫败感。
最后,孩子也难以学到如何安慰自己,以及无法长出与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在往后的人际关系中,也难以对他人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甚至当他人表表露出负面情绪时,会不知所措地试图忽略或不允许他人的情绪出现。于是,也会这么说着:“没事了!没事了!没那么严重,不需要那么难过!”
很熟悉吗?孩子正在复制大人的回应模式。好了,现在你知道,你为什么会不假思索、自动化地开始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因为,你就是这样被对待长大的。而当孩子遭遇困境而出现痛苦情绪时,你是不知所措的,于是你很快地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忽略孩子挫败经验的严重性——你真正想解决的,不是孩子的痛苦,而是自己的痛苦。
长期忽略情绪感受将难以捍卫自己的界限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若无法肯定或正视自己的情绪感受,可能的后遗症便是,当自己的权益或界限受到他人侵犯时,常常浑然不觉。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他人以任何形式侵犯下受害者,加害者固然可恶,但这些人常是因为没有正视与捍卫自己情绪感受的能力,无法在感受到不舒服的当下,便确认自己正在遭受不当对待,而能果决地立即表达自己的不舒服。
试想,当你被人侵犯或占了便宜,你心里似乎感到哪里不舒服,但你却怀疑这份感觉的真实性,习惯性地告诉自己没有那么严重,当然无法保护自己免受再度的伤害。就算对方是在无心之下越了界,也需要有人相当明确地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感受,他才有机会充分明白,并学习尊重别人的情绪感受。
因此,说到底,情绪教育就是在培养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能力。因为能正视自己的情绪感受,便能做到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界限;同时,也能够关注他人的情绪,并展现对他人界限尊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