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改变行为习惯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3-11-10 18:15:05 教育 我要投稿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气,也能改变孩子的坏习惯?那么,让不好的习惯行为不再发生,“改掉”是有效的方式吗?是唯一的选择吗?

孩子改变行为习惯的几种方法

  要改变行为习惯,我们需要了解行为模型和习惯回路。

  行为模型

  每个行为都不是独立出现的,是被环境触发的,触发这个行为的因素,我们称之为“诱因”。诱因和行为看上去是一个连贯的序列,我们常常这样表述:“一…就…”

  "一累的时候,我的脾气就不好"

  “孩子一回到家,就想看电视”

  “孩子一有机会,就想玩游戏”

  “一写作业,就唉声叹气”

  “一看到他那样,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似乎在诱因出现之后,没有任何犹豫、反思、选择的空间。那么,我们真的就这样容易被诱导吗?诱因到底是怎样对我们发挥影响的?在诱因和行为之间,是否还有其它内容?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心理学中有一种分析行为的经典序列模型,叫做ABC模型,其中包括先行事件(Antecedent)、行为(Behavior)、结果(Consequence)三要素。

  先行事件作为诱因,诱发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又导致了结果。

  举个例子:

  孩子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先行事件),你的反应是大发脾气(行为),结果是孩子去写作业了。

  这件事的ABC序列就是:孩子磨蹭,导致你发脾气,于是孩子去写作业。

  结论就是:你发脾气是为了让孩子去写作业。

  这是描述单个行为的模型。当这样的行为重复多了之后,你可能就养成了“一看到孩子磨蹭,你就发脾气”的习惯。

  习惯回路

  行为重复多次,可能养成习惯,但这只是可能,并不一定。

  你养成了“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发脾气”的习惯,但是孩子在你督促之下很多次在你规定的时间去写作业,很可能并没有养成“一到规定时间,就自发去写作业”的习惯。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的行为重复几次可以养成习惯,而有的行为重复再多次也不能养成习惯?差别在哪里?

  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用暗示(Cue)、惯常行为(Routine)、奖赏(Reward)来描述习惯回路的三个部分。

  结合行为模型和习惯回路,我们可以看到,习惯的形成需要奖赏这个要素。

  当你发火后,孩子去写作业了,这是你想要的结果,你的大脑得到了奖赏,几次重复之后这个“诱因—行为—结果—奖赏”被强化,成为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于是你就形成了习惯,一遇到孩子磨蹭,你就会发脾气。

  而对于孩子来说,你发脾气,他去写作业,这样的序列中并没有得到奖赏——孩子的大脑并没有体会到自发去写作业的“好处”,所以这样的行为重复在多次,也没有形成习惯。于是,你发再多的脾气,也只是暂时解决当下的问题,解决不了以后的问题。

  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

  查尔斯.都希格提出了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保持暗示和奖赏,改变中间的惯常行为。

  改变个人习惯:“竞争反应”

  举一个简单例子来理解习惯回路,以及如何应用符合这个黄金法则的“竞争反应”来改变习惯:

  明明喜欢咬手指甲,经常习惯性地不停地咬指甲,直到咬出血。妈妈想让孩子戒掉这种习惯,学习了习惯回路的知识之后,妈妈认识到,当孩子感觉手指有些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把手指放进嘴里。在孩子无聊或者紧张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暗示:他手指上不舒服的感觉,是由无聊和紧张引起的,咬指甲是孩子克服无聊和紧张的惯常行为。这种身体刺激,让孩子得到满足感,和舒缓紧张的感受,这就是孩子得到的奖赏。孩子渴望得到这种奖赏,结果养成了这种习惯。于是妈妈教明明采用一种“竞争反应”:在一个手指上带一个可以转动的玩具戒指,一有想要咬指甲的冲动,就去转动那个戒指,尽可能阻止把指甲放到嘴里。孩子学会了用转动玩具戒指来代替咬指甲,给自己带来身体上的满足,舒缓紧张的感受。暗示和奖赏依然如故,但是惯常行为发生了改变。一个月后,明明已经不再咬指甲了,他用一种无伤大雅的习惯,代替了一种不好的习惯。

  用“竞争反应”来改变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适合,对于我们来讲,改变不涉及他人的个人习惯,也是比较适合的,比如爱刷手机、总是熬夜等等。

  改变人际行为习惯:“慢反应”

  相比于改变个人习惯来说,想要改变我们人际行为方面的习惯,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为平添了一层叫做“他人”的复杂性。我们被诱发的反应不可能总是自动的、习惯的、不假思索的。作为有感情的人类,我们必然会考虑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

  在生活中,人们非常在乎我们是屈服于不礼貌的第一冲动,比如粗鲁、不耐烦、愤怒,还是遏制这种冲动,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光靠习惯无法指导我们的行为,否则就是给人“没有教养”“不专业”“自私”等印象,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学会灵活应对,而不是只按冲动和习惯做事,这样的风险太高了。

  关于改变我们的人际行为习惯,需要我们保持警觉,让自己“慢反应”:在诱因触发冲动的时刻,在执行惯常行为之前,做一个短暂的暂停,插入察觉这个环节。

  于是新的行为序列就增加了三个非常短暂的时刻:先是冲动,然后是察觉,之后是选择。这包括了从接触诱因到最终行动之间的关键过程。

  如此一来,同样的诱因,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不再是那个自动而仓促、屈服于第一冲动的反应,而是经历了暂停、反思、筛选更好的选择的过程。

  如果你有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发火的习惯,那么可以用“慢反应”的方式,在大吼之前察觉到这个冲动,选择更有效的方式去行动。这个行动产生更好的结果,你的大脑得到这个奖励,新的习惯就形成了。

  父母的修炼:抑制第一冲动,“慢反应”

  在工作和交际场合,面对领导、同事、客户、朋友的时候,我们通常能够保持警觉,尽量不按冲动或者习惯行事,放慢速度三思而后行,做出更加深思熟虑的选择。一些重要的场合,我们还会提前准备如何应对,不会屈服于冲动,我们会思考、选择,然后做出反应。

  然而,在与家人、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对自己的第一冲动或者习惯就没有警惕性了。在他们面前,我们感觉自己可以随意说话、做事。因为他们对我们很宽容,所以我们不必伪装自己,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冲动。正因为这样,在最亲密的关系中,我们与对方因为种种诱因冲突不断,怒气冲冲地朝他们大喊大叫。而我们与其他人之间却很少发生这种情况,这真是“越亲近,越伤害”。

  例如,孩子去小伙伴家玩的时候,水杯忘记拿回来了。作为家长,你会怎样反应?你可能暴跳如雷,说出类似“我早告诉过你…”"你总是这样丢三落四"之类的花,传递的信息是:你总是那么差劲。当然你也可启发他思考,“怎样才能记得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你有更好的选择。

  看到孩子磨蹭着不去写作业,我们可以为自己屡次提醒不起作用而恼火、大发雷霆,这也许解决了这次的作业问题,但是对孩子变得更好没有任何帮助,并且伤害了亲子关系。

  我们也可以暂停一下,“慢反应”,思考一下,是什么阻碍了孩子养成及时去写作业的习惯,是有哪些诱因给孩子提供了好处:是拖延写作业时间可以不用做我们强加的“附加练习”“练琴”?还是拖延到一定程度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尽快解决他认为自己很难解决的题目?或者是电视、游戏给了他更有诱惑的选择?

  找到诱因和奖励,我们就有了改变孩子习惯的方法。

  不论如何,相比于第一冲动,我们总有更好的选择。我们用“慢反应”来改变自己的习惯行为,才有机会找到更好的办法,让孩子形成更好的习惯。“人在事上立”,每个第一冲动来临的时刻,都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变得更好的机会。

【孩子改变行为习惯的几种方法】相关文章:

改变孩子叛逆的方法04-07

几种能有效治疗孩子流鼻涕的方法09-02

几种蜥蜴的饲养方法10-28

绿毛龟的几种培育方法10-24

隆胸的几种方法07-03

每次打过孩子都很后悔,这几种方法帮助孩子也解救你10-28

几种肤质的护理方法03-21

催财的几种方法07-07

几种咖啡的制作方法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