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种“病”,能传染,会遗传。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到今天已经是第24年,是为了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的忙碌,都要记得阅读。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是一种“病”,能传染
民国教育家张武龄,即“九如巷张家四姐妹”的父亲,在教育子女上方式很是特殊。
张家的一楼有四个
大书房,父亲一间、母亲一间、孩子们共用两间;而二楼则是藏书的库房,有数以千计的古籍书卷、还有不计其数的古文雕版。
家中的任何地方,孩子们都可以自由进出;父亲最珍爱的藏书,孩子们随性翻阅、从不限制。
张家甚至发动所有保姆也认字读书。
保姆们在九宫格纸上练大字、在煤油灯下读小说、梳头时以互认生字块为乐……
杨绛说,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
读书是一种“家风”,能传承
民国三大望族之一的钱家,近代出过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还有“三大鸿儒”钱穆、钱基博、钱钟书……
钱家多出人才,与其家族的家风关系极大,钱氏的家风是什么呢?
读书修身是钱家历来的传统,在钱氏家训中,记为“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伟长曾经在《八十自述》中说过:“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很多人才辈出的家庭或家族,都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人才辈出,甚至大师频出,这绝不仅仅由基因决定的,再好的基因,不努力也是白搭,良好的家风容易让子孙后代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把读书和学习,当成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使人从容
董卿爱读书是众所周知的,曾多次有人在坐飞机时遇到她,说她全程在阅读,2014年她去南加大做访问学者,亦有留学生说常在图书馆看到董卿。
董卿在谈及读书时说,她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手机和其它电子产品,每晚安静看会儿书就睡觉。
工作再忙,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放在董卿身上再合适不过,没有长年读书的习惯,就没有文学积淀,不可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意,并融会贯通,化用到节目主持中。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她知性、稳重、优雅又从容。
毛姆说: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烈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
读书是一种“习惯”,需坚持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回答很精彩: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
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我们看了什么,而在于它使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读书无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但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和陪伴我们成长。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你读过的书,早已深藏在了你的灵魂里,它指引我们,于有限的人生寻找到无限的可能。
读书应该是一种习惯,而非靠纪念日来提醒。
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灵魂。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受书的熏陶浸染。
【父母带孩子读书有什么好处】相关文章:
父亲带孩子有什么好处11-05
父母带孩子旅游有什么好处?还有这等好事!11-04
读书的好处有什么05-14
老人带孩子有好处吗11-04
爸爸带孩子,有那么多好处!10-30
姥姥带孩子到底有哪些好处10-24
奶奶带孩子和外婆带孩子有什么差别11-05
游泳的好处有什么04-13
游泳的好处有什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