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培养哪些好习惯?

时间:2023-11-16 16:51:34 教育 我要投稿

  要培养他独立生活的习惯,不依赖母亲。

2~3岁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培养哪些好习惯?

  孩子如不送托儿所,白天跟着母亲或家里其他人后面转,家里的人总认为他还年幼无知,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这年龄已开始感觉自我的存在,也同时产生自立的思想,有基础进行独立生活习惯的培养。

  首先培养他独自玩(如搭积木、摺纸、玩水)。他可以看得到母亲,如果发生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招呼,母亲也可以看到孩子,防止独自玩时发生意外。独自玩的时间可安排在吃点心或三餐之前,一方面让他知道独玩之后可以得到奖励(吃点心),另外玩累了可以马上吃东西解饥;在此基础上引导他独自玩的习惯。但要注意二个极端,在此年龄培养过分独立的习惯会造成独断独行;强迫他独玩而孩子又不能适应,使孩子产生讨厌的情绪。

  衣着随活动及气温变化而添减。

  孩子正玩得高兴的时候最不喜欢别人打断游戏(如穿衣、脱衣),所以在他独玩之前要他遵守约定“玩前把衣服脱去一些,天冷时马上穿衣,天热时马上脱衣”,总之要养成随时调整穿着多少,这样才可避免伤风感冒,如果在这年龄不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则长大后更难以养成。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大多数活动,包括学习,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很可能是成人喜欢以“简单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从幼儿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2~3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

  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二是,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洒在身上。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听话”、“犟”。三是,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四是,2-3岁的幼儿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首先,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

  人的一生中,有一些关键点非常重要,甚至是幸福与不幸的转折点。中国家长教育工程归纳了人生“8个关键点”,包括0~3岁、5~8岁、青春期、恋爱择偶期、结婚头5年、结婚5~15年、中年、老年等,每个关键点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我们将人生的第一个关键点定义为0~3岁的习惯养成期,这一时期孩子形成的性格、品质等,将影响他们一生。”中国家长教育工程惠州指导中心专家说。

  理论

  3岁时性格影响成年后的表现: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那么,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1980年,英国卡斯比教授等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的幼儿进行了面试,让每个幼儿都回答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答题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

  2003年,当这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对他们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当年“充满自信”型的幼儿,他们小时候十分活泼和热心,性格外向。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当年“良好适应”型的幼儿,小时候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沉默寡言”型的幼儿,如今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使自己受伤的事情。

  而当年“坐立不安”型的幼儿,小时候的主要表现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

  当年“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卡斯比的实验说明,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0~3岁这段时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尤其是习惯的养成。”该专家说。

  0~3岁的教育重点是非智力因素养成

  “其实更科学地说应该是重点关注0~6岁的习惯养成期,我们之所以要强调0~3岁,是因为中国的家长对0~3岁孩子的教育存在非常多的误区。”该专家说,误区之一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其二,认为0~3岁孩子的教育重点是智力开发,因而忽视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其三,中国很多家庭0~3岁孩子的教育主体是爷爷奶奶,因为中国隔代教育的特色,老人溺爱孩子,造成0~3岁的孩子性格教育的缺失。

  该专家告诫家长:“如果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科学的早教方法,那么请你把0~3岁的孩子的教育重点放在孩子人格、性格、情绪、独立意识、责任心、意志力、控制力、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上,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德行好、受人欢迎的孩子,这一点就足够了。”

  “可怕的2岁”怎么度过?

  在早教知识中,有个说法叫“可怕的2岁”,指的是在2岁左右,宝宝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很不好带。在这一阶段,宝宝执拗、显示自己的权利以及对父母进行试探都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的时间通常在孩子14~18个月期间,至少会持续6个月。

  “‘可怕的2岁’不是不可避免的,那些慈爱但态度坚定的父母会取得好结果。而慈爱且对孩子过度纵容的父母,通常不得不经历‘可怕的2岁’。”该专家说,研究表明,孩子被宠坏通常发生在2岁以前,最好的养育方法要求父母要始终充满爱心,但要态度坚定。“只有当孩子明确地知道家里是父母说了算,而不是孩子说了算时,事情才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何预防和调整坏习惯?

  实践证明,如果0~3岁时没有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情绪,孩子3岁以后可能会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学习上,写作业拖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粗心,不爱动脑、一问三不知,缺乏上进心、学习不主动,成绩不好;情绪上,暴躁、不听劝阻,以自我为中心、稍不满意就大吵大闹;品质上,说话不算数,撒谎,顶撞父母,偷拿家里或者同学钱物;生活上,不做家务、不讲卫生,挑食,缺乏时间观念,生活不规律;兴趣上,对网络、电视痴迷。

【2~3岁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培养哪些好习惯?】相关文章:

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和教育孩子04-13

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的情商?10-31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08-31

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勇气和毅力11-03

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自律04-17

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10-31

家长们应该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就餐礼仪?10-31

培养孩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11-08

如何培养孩子吃饭好习惯?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