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的过度焦虑,源于对孩子的“完美主义”情结

时间:2023-11-22 18:12:39 教育 我要投稿

  教育孩子为什么这么难?

许多家长的过度焦虑,源于对孩子的“完美主义”情结

  以前,我们做孩子时,什么也不懂,只要听父母的话就行了。

  以前,我们的主流媒体宣传的是父母之爱的无私与伟大,教导孩子要尊敬和听从长辈。在我们以前的人生经验里,父母总是正确的,父母比我们懂得多,经验比我们丰富,所以,听他们的大多没有错。

  小时候,我们如果遭到父母的批评责罚,第一反应是“我犯错了”,虽然我们不一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却依然觉得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才会遭受惩罚。

  那时候,父母就是权威,孩子大多很好管教。

  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科技的发达进步和信息的爆发式展现,孩子每天接收到的东西,不仅仅来自于父母,而且大部分信息远远超出了父母所掌控的范围,甚至有些信息是对父母现状和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否定。

  这些,都会让孩子不再把父母看作是一直正确的权威,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比以前难管教和“不听话”的主要原因。

  他们的见识的确比我们从前多了;

  他们的思想的确比我们独立了。

  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的背后也有隐患:

  一是有些优良的传统观念和思想理念会受到冲击,孩子对纪律、秩序和规范的敬畏心没有那么强了;二是信息来源变广以后,相对可靠性变低,缺乏判断和分辨力的孩子,在没有搞清楚信息的正确性和客观性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误导;三是网络信息的推荐机制是投其所好,这种容易让孩子在接收信息时强化自己认同的观点,而忽略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从而陷入主观片面的误区中。

  这些隐患,将会导致孩子难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又很容易固执。这也会让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一些“顽固问题”,更加感到棘手和束手无策。

  现在孩子们行为表现上出现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认知上的问题。

  因此,希望改变孩子的行为,需要先改变他们的认知。什么是认知?认知其实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

  人脑从外界接收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和转换后,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向身体发出指令,让各个器官动起来。

  这些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等。人的所有行动,都是由认知支配的。

  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只有让孩子内心感知和认同了,才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效果。

  许多人说,外界信息那么多,很容易影响甚至左右着孩子的认知。我们无法掌控孩子的信息来源,那教育孩子不就难上加难了吗?

  这就是现在许多家长感觉焦虑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焦虑,是人们面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状况出现严重恶化趋势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反映。正常的焦虑,产生于两种情况:

  一是现实中的状况正在出现严重恶化的趋势,二是面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这两种情况下,人们就会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这就是焦虑。

  正常的焦虑,可以促使我们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未来可能恶化事态的威胁。但是过度的焦虑或过弱的焦虑就会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

  所谓过弱的焦虑,就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强大危险和灾难,表现得反应冷漠、迟钝甚至无动于衷。而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表现出过度的焦虑。过度的焦虑,其实就是无限放大潜在的可能威胁和危险,并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过度焦虑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一点点暂时性的小受损,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想象,感到恐惧、不安,甚至绝望。另一种是持续的无缘无故的焦虑或无依据的焦虑。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目前学习退步了,就开始担心他从此走下坡路,然后考不上大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从此人生灰暗。这就是一种过度焦虑。

  正常的焦虑,是与现实的状态相对应的,并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消失;但过度的焦虑表现和变化常常和现实不符,并不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消褪。如果焦虑成为一种常态,那就可能引发心身疾病了。

  家长焦虑成为常态,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焦虑,可以说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普遍问题,甚至成为一些家长的常态。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不够优秀,将来在竞争中被淘汰

  我们不想让孩子吃我们吃过的苦,犯我们犯过的错

  我们害怕孩子失败,

  我们不希望孩子重蹈我们踩过的坑,走太多的弯路

  家长的焦虑是非常容易传染给孩子的,这会让孩子倍感压力。比如,本来,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但因为家长的焦虑,很容易变成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最后导致孩子由于害怕这种不好的体验而抵触家长或逃避学习。这是因为,人类面对压力和恐惧的本能反应就是“战斗”或“逃跑”。

  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许多家长的过度焦虑,源于对孩子的“完美主义”情结。

  事实上,许多父母内心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都带有“完美主义”的情结。而许多过度的焦虑也正源于此。

  但我们忘了,我们自己就是普通人,而且现实就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更没有完美的孩子。

  因此,解除焦虑的根本,首先是接受,接受自己和孩子的普通和不完美。然后,再来提升自已和孩子的认知。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接收信息的渠道那么多,无法控制,要改变他们的认知简直太难了。其实,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大的。这是一种长期的潜意识渗透和孩子人格底色的形成的环境,是这种底色决定了孩子会认同和吸收哪些信息而过滤其他的信息。

  也就是说,如果家长的理念和行为是积极正面的,为孩子所认同,孩子就能沿着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而如果家长理念和行为是落后的,对孩子的影响是负向的,不为孩子所认同,孩子才会怀疑家长的权威性,从而向外界寻找新的信息。

  当我们自己不再焦虑,而把重心转移到自己的学习成长和认知提升上,我们的平和心态就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我们的言行举止才会发挥着榜样的作用,让孩子也跟着一同成长。

【许多家长的过度焦虑,源于对孩子的“完美主义”情结】相关文章:

家长不知道的是,完美主义是孩子的敌人?!11-01

孩子过度追求完美该不该制止?11-21

家长对于孩子过度关心03-02

其实家长过度的保护孩子是种伤害11-18

家长的过度保护会剥夺了孩子磨炼自己的机会11-12

孩子过度肥胖的危害11-13

家长要注意其实很多问题孩子源于家长的不良情11-15

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10-31

父母过度节俭对孩子好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