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家里“打工挣钱”利少弊多

时间:2023-11-25 17:04:06 教育 我要投稿

  有的家长听说,在外国,孩子做家务,家长给劳务报酬。于是,就效法外国人的做法,跟自己的孩子签订“家务劳动劳务合同”:如刷碗一次付1元,扫地一次付1元,取牛奶一次付5角……活儿干完,经验收合格,现金支付劳务报酬。

让孩子在家里“打工挣钱”利少弊多

  这些家长认为这样做有如下的好处:一,可以调动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二,以有偿劳动代替无偿给零花钱,孩子通过劳动所得,不会乱花;三,使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增强“商品意识”。

  猛一听,这似乎很有道理。可细细一琢磨,这种做法很值得商榷。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劳动是一种商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是商品,比如自己做家务劳动等就不是,而是伦理范畴的行为,是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对家庭理应尽的义务。家庭成员从家庭里获得到必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就应该对家庭尽义务,参加家务劳动就是尽义务的一种形式。

  所谓“义务”,就是一种无偿的奉献,在尽义务之前不以获得他人的报偿为目的,在尽义务过程之中不以获得他人的报偿为条件,在尽义务之后也不索取什么偿和报酬。为人父母者,有义务出资、出力把子女抚养成人,适当地给未成年的孩子一些零花钱,也是尽义务的一种形式。不论父母是否指望将来依靠子女赡养,也不论将来是不是能够得到子女的报偿,凡是做父母的,都必须无条件地这样做。

  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子女就应当自觉地无条件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果子女参加家务劳动也付给报酬,实际上就是把家务劳动当成一种“商品”。而“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会引导孩子把亲子之间的关系也看成是一种“金钱关系”。家长有钱,掌握支配家庭经济的权力,可以用金钱支配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将来子女经济独立了,不需要参加家务劳动挣钱了,家务劳动最终还是要落在家长的的身上。

  假如在子女经济未独立之前,就不再给零花钱,而要子女通过参加家务劳动获得,这就等于家长是主动放弃了一部分抚养子女的责任;家长既然能放弃抚养的责任,将来子女也可以放弃赡养老人的责任,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跟孩子签订“家务劳动劳务合同”,无形中就淡化了父母子女亲情,而强化了父母子女间的“金钱关系”。如果父母子女之间的联系“百分之九十九也是表现在同样的‘现金交易’上”,父母让儿子做一件事,儿子会问:“你给多少钱?”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不给钱,就不做事。那么,父母有钱,你是父母;没钱,就会视同陌路。

  就像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一样,他的两个女儿,在父亲有钱的时侯,就千方百计地亲近父亲,讨好父亲,花言巧语地向父亲索取金钱。等到把父亲的钱财榨光以后,就像对待“榨干了的柠檬汁”一样,把父亲扔掉。高老头到死也没明白,女儿之所以这样无情无义、丧尽天良,不赖他的女儿,全赖他自己。是高老头自己亲自把父女关系变成冷冰冰的金钱关系的,他只能无奈地饮下自己亲手酿造的苦酒。

  在外国,是有跟孩子签订“家务劳动劳务合同”的。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这样做。如某发达国家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由于他聪明过人,社会交往和办事能力又很强,他父母经常把一些收款和付款的帐单委托他去经办,他每次都能办得很好。在跟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地,小彼得也觉得自己似乎快成了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也开了一个收款单给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干活的报酬。一天,他妈妈发现餐桌上放着一张帐单,上面写着:

  妈妈欠小彼得:

  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

  为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

  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彼得的母亲收到这份帐单后仔细看了一遍,她什么话也没说。

  晚上,小彼得在餐桌上见到了他索取的60芬尼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准备把钱放进自己的口袋时,发现餐盘旁边放着一份给他的帐单,上边写着:

  小彼得欠他妈妈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过了十年年的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年的吃喝--0芬尼

  为他在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小彼得看了妈妈的账单,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妈妈,将小脸蛋藏在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他得到的那六十芬尼装进了妈妈围裙的口袋里……

  这位外国母亲坚定地认为,她为儿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无偿的,是在尽一个做母亲的义务,不是在“放债”;儿子在小时候享受了母亲的精心照料,也不是“欠债”。并且以此教育儿子,懂得承担家务劳动是在尽义务,应当是无偿的。母亲在照料之前,没有打算索取“报偿”;照料之后,也不想获得“回报”。这位母亲的想法和做法,无疑会不知不觉地强化孩子的家庭义务意识。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家长有责任给子女灌输一些商品意识。但不能以出卖“家庭伦理道德”为手段,不能拿“义务”与孩子做“交易”。要孩子增强商品意识,认识劳动的经济价值,体验商品交易活动,可以到家庭以外去“打工”。在美国,每年大约有三百万中学生在外边打工,他们有一个口头禅:“要花钱就去打工!”通过打工,不仅获得了零花钱,也培养了自立意识和商品意识。

  让孩子在家里“打工挣钱”利少弊多,不宜提倡。

【让孩子在家里“打工挣钱”利少弊多】相关文章:

多赞美少批评08-28

二婚女带女儿的利和弊06-16

八种东西少往家里买03-04

九多九少长寿秘诀11-08

春季食补少酸多甜11-19

菊花喜欢水多还是少11-17

梦见家里来特别多的人09-02

八种东西少往家里买(精品)09-17

家里孩子太闹腾了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