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家长见招拆招

时间:2023-11-27 08:01:40 教育 我要投稿

  哭是一种情感宣泄

孩子哭闹,家长见招拆招

  不少父母一见孩子哭就心烦,有的制止孩子“不准哭”,有的讽刺挖苦“男孩还有脸哭”,有的斥责“这么娇气,没出息”,有的威胁“再哭就不喜欢你了”……然而,哭泣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就连成年人遭遇失恋、失业等打击都会哭,更何况弱小的孩子。泪水并非软弱,也不代表无能和退缩。哭泣是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手段。父母狠心不去拥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出独立,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不许哭”这种对孩子情绪的过度抑制,不仅无法帮他们正确认识情绪,也不能学会控制情绪。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哭泣表示不满,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喜欢的是乖巧的自己,而学会隐藏负面情绪,同时形成了父母不可信赖的印象,无法无条件分享内心感受,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其次,孩子会认为至亲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别人肯定更不喜欢。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压抑,可能导致抑郁。最后,坏情绪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负面情绪压抑久了,孩子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宣泄方式,比如打骂、摔东西等。

  因此,家长需要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不妨先记住4个原则:孩子哭的时候,第一,不要打断哭泣;第二,不要急于发表意见;第三,用心理解与交流;第四,用行为告诉孩子,你关心他,如递上纸巾、水等。

  生理需求型 耐心沟通多学习

  灵灵1岁多了,说话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一次,妈妈带她到街上玩,灵灵突然指着街角说“要,要”。妈妈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一串气球正飘在天空中。于是妈妈买了个气球放到灵灵手上。可灵灵却哭了起来,一个劲挥着手。妈妈急了:“你不是要气球吗?还哭什么!”这时,邻居王阿姨路过,连忙帮耐心询问才知道,灵灵是想要一旁的棉花糖。

  孩子在1岁左右,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经常词不达意,甚至只会用手指。聪明的父母要学会判断孩子哭泣的原因,这就需要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哭泣通常有以下两种原因:

  1.需求没得到满足。宝贝饿了、吃多了或者表达情绪时都会哭。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气或害怕时,宝宝会睁着眼哭,痛苦时则闭着眼哭。宝宝哭泣力度的变化也会透露不同信息,饥饿时哭泣力度较小,痛苦或害怕时哭泣力度较大。

  2.内心受到惊吓。带幼儿到人多嘈杂的公共场所、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都可能使宝宝受到惊吓,出现半夜惊醒、哭闹不安等反应。建议家长不要带宝宝去过于喧哗的场所;出去游玩要选择相对安静的公园;记下宝宝平时害怕哪些事物,今后尽量避免接触;宝宝受惊哭泣时要及时安慰拥抱,用身体接触让其尽快平静下来。

  天生敏感型 培养自信总肯定

  田田是个“哭泣包”。做的菜不合胃口,哭;作业没写完,哭……有亲戚教训田田父母,平时别老说孩子,可两口子很委屈:“我们平时可是连一句重话都不敢说!”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脆弱爱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的先天气质。这样的孩子往往关心别人的情感、同情心强、观察力较好、能遵守规则。何况,哭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并非都是坏事。有研究发现,爱哭的人比不爱哭的人身心更健康。

  不过,天生爱哭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心,害怕失败和挫折。总是用哭来解决问题,长大后会陷入负面的思维模式,给婚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阻力。所以,家长不要因误解而跟孩子闹脾气。一来要理解孩子敏感的特质,鼓励他们学会坚强。其次,要多给予支持,少些责骂或忽视,帮孩子提升自信心,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三来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强迫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四要教会孩子用语言来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苦,而不是用哭来表达。家长也要学会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夫妻关系,不要让自己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进一步影响孩子。如果夫妻吵架或家庭关系紧张,要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免得孩子不断猜想,加重敏感。

  离开父母型 转移注意常陪伴

  寒假开始了,在北京工作的马岭两口子,琢磨着把5岁的小若送回老家,与爷爷奶奶待一个假期。但连哄带骗刚把孩子送走,老人的电话就来了。“孩子哭闹得不行,成天要爸爸妈妈。劝也劝不住,这可怎么办!”

  环境和抚养长辈的改变,如送到爷爷奶奶家抚养、上寄宿制幼儿园等,会让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原有的人际圈发生变化。适应能力本来就差的孩子,会出现哭泣等表现。如果处理不好这一时期的心理危机,孩子容易丧失安全感。像小若这种情况,家长最好留一个人,陪孩子至少一周,伴她度过开始的适应期。面对小若的哭泣,爷爷奶奶不妨先由她宣泄情绪,但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吃喝拉撒等。然后可以试着转移注意力,比如提起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散步,能很好地帮助她适应新的环境。

  调皮耍赖型 不哄不管冷处理

  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4岁的包包哭泣不止。这是她的杀手锏,每当要求没实现或表示抗议时,便会使出这招。

  3岁左右,孩子进入第一个叛逆期,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事情和人。但由于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此时,孩子可能会摔东西、打人等,而哭泣也是一种表达形式。

  有的孩子抓住家长的溺爱心理,用哭来达到目的,父母如果迁就,容易使孩子是非不分。但也不要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不妨冷处理,不哄不管,让孩子意识到这种方式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