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你不能碰这个,太脏!”“别动那个盘子,你会弄破的!”……孩子像个小小探险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去碰一碰,摸一摸。而我们呢,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管家,跟在他后面说着一连串的“不”!别看这个“不”字简单,可要说得太多,或者说得不是地方,孩子要不被你管得缩手缩脚,要不叛逆心特重,公然挑衅你的权威,这两种情况都够你受的。看来,这个“不”字该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还真是门学问呢!
什么时候要说“不”
在做危险的事时
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很多,那些我们平日看上去不算什么、都能操纵自如的东西,却极有可能构成对孩子的威胁。比如,电源插座、开水壶、剪刀、煤气、高楼阳台、火等,当孩子不过是好奇地伸出手时,危险就出现了。
防患于未然是最保险的,要坚决制止孩子把手捅进电源插座里、玩火柴等危险行为;更不要从阳台上开着的窗户里扒身外探。一旦发现孩子这样做,成人绝对不能姑息纵容,立即果断地说“不可以”。
超越规则时
孩子需要一定的规则,这既能让孩子明确是非对错的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倘若你平时你要求孩子吃完饭后才开电视,但是今天他就是不好好吃饭,而且还非得看动画片,那么这个平日里他一直遵守的规定就不应该有例外。否则,这个头一开,以后她还会这样反复要求。规则就是要养成和加强孩子对行为的调节能力,这样他才会和同伴进行合作和游戏。
限定什么是孩子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让他懂得哪些是他不能控制和超越的权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想超越这个权限,比如在公园玩滑梯不排队,家里来了客人他却非要你带他赶紧出去买玩具。这时你可以没什么商量地拒绝他,底气十足地向他说“不”!
威胁到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时
美美从1岁半开始,只要大人不顺她的心意满足她,她就会用手掐人,甚至还咬人。要是有人被掐痛了咧嘴叫,她还以为你在和她开玩笑,抓得更使劲了。这就是幼儿最初的反抗和对他人身体的攻击。这个时候,妈妈就是要紧握住她的手,告诉她“不行”。尽管这么小的孩子还不至于威胁到大人的安全,但是很多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后,会出现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打人、咬人、抢玩具,会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伤害。
推卸责任时
即便是再小的孩子,都知道犯了错误是件令他害怕的事情,他会为了逃避惩罚而推卸责任,乃至说谎话。这时,大人就要对他的这种行为说“不”,告诉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还有,当他不做那些他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比如出门玩不自己拿水壶,家长也要说“不”,拒绝他把自己的事情推给别人做的请求。
怎么让No变成Yes
有正当理由向孩子说“不”, 不是说你就可以扯着嗓子竖着眉毛向他吼了。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硬逼着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来,就是有天大的理由,他也不接受。有时候,对这个小机灵鬼,我们得讲究点儿“智谋”,要善于变换方法,达到我们的目的。
用理解代替惩罚
好像成人都有这样一种定势:和孩子说话总想着要控制他,居高临下,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受尊重的独立个体。用这样的方式,你下达的是指令,却没有给孩子提供明确的指导,就好像他做了错事,你是来惩罚他的。
想想看,有时候我们说不,其实是出于为自身考虑:不想重新收拾,不想太累,想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却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所以,看见孩子咬铅笔,又知道他正处在长牙阶段,你就会用磨牙物轻易地代替铅笔放进他嘴里,而不是嚷嚷:“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不许再吃笔了!”
用信任代替威胁
除了令人反感的命令外,大人的语气中经常还会带有威胁成分:“我警告你!”“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比如,扬扬为抢小朋友的玩具,把小朋友推倒了。作为扬扬的家长,你如果说:“扬扬,快把玩具还给姐姐,你再打姐姐,我就不让你吃麦当劳了。”这样的威胁,可能也就一次两次有用。孩子毕竟还小,他不知道怎么和同伴相处,也没有社会经验来解决矛盾,他需要时间。威胁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的指导和启发。
用肯定代替否定
“不”说多了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和亲子的冲突,甚至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这个词的反复,会大大降低它的效力。因此,家长不如用其他语言表达你希望他做的事情,甚至是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说“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要比“你不听话,看吧,饭洒了一地!”更能让孩子增加对你的信任。
用简单代替唠叨
当我们禁止孩子的某种行为时,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话语告诉他理由,这就是我们现在常提的说服教育。我们要把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和承担的责任以及不安全的因素告诉孩子,也要允许孩子有思考的空间。这样比责骂更能让孩子记住。不过,对2岁以下的孩子,禁止的话要简单果断,不要唠唠叨叨,因为他们对讲道理还不能理解。就是能听懂道理的孩子,唠叨也会使说服力大打折扣。所以,管孩子之前,先管住我们的嘴。
这些时候,不用说“不”
◆当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已经转移时。假如你正在教孩子学习一个新的游戏或给他读一个好故事,孩子过了一会儿就不想再进行下去了。这时你可别说:“不行,等这个故事讲完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和年龄特点有关的,不必强求。
◆当孩子想主动帮助大人做家务时。孩子想帮你洗碗,但你怕孩子会把碗摔碎,于是说:“你还小,不会洗,长大后你再帮妈妈干活吧。”这种拒绝会挫伤孩子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当孩子自己做了决定时。妈妈想让儿子学英语,可是儿子根本不喜欢上英语班,如果此时你非说“不去也得去,我把钱都交了”,很可能会花冤枉钱。不如听从孩子的决定,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