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从人本身并不具有天生的恶势力的观点出发,那么我们就得仔细研究一下他的经历,以找出他的侵犯行为的原因。但是,生活这所学校里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每个人都在他非常个性化的、无法为别人所替代的发展过程背景下学习。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无数种引起侵犯行为的原因和诱因,使得我们确定普遍原因的尝试变得毫无希望。人们很可能转而听天由命,得出结论说:一切都可能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人们还是能够确定几项和侵犯行为的产生具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的前提条件和学会侵犯的条件,如果要减少或提前防范孩子们的侵犯行为,人们就应该了解一下这些条件。
令人讨厌的沮丧情绪“真可恶,碰上了件丧气事!”年轻人嘴里吐出的这样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如今已成了口头语。这种沮丧情绪却不是什么新发明,而只是早就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受挫失意(Frustrati。n)-的缩略形式,受挫失意是指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受到了干扰。像这样的阻碍可以是在您找车位却发现最后一个空位被别人抢占了时,或者是您站在自家门前,却发现忘带钥匙了时。其他一些有碍愉悦感觉的事情也被理解为失意受挫,比如威胁、侮辱、惩罚、失败或身体上的疼痛。美国研究人员约翰·多拉特及其同事认为,这些令人不快的经历本是引起侵犯性反应的原因,并且在30年代末期提出了名句:每种失意受挫都会造成侵犯的后果。许多科学调查研究虽然基本上能够证明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是,侵犯行为的产生也并非如此简单。因此,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受挫失意绝非从根本上导致了侵犯行为的产生。
在一次颇给人启发的实验中,美国心理学家罗格·巴克尔观察到学龄前儿童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失意情绪的。首先,这些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半个小时,其时,他们的行为,尤其是其独创性和想像力被记录下来。接着,把他们领到一个房间里,这里除了他们熟悉的玩具外还有一些特别吸引人的玩具。孩子们刚高高兴兴地开始做游戏没多久,研究人员就打断了他们,把那些吸引人的玩具都放到金属丝网编成的篱笆后面,让这些玩具看得见,却摸不着。这时,对孩子们又开始进行半小时的观察。其间,孩子们的表现与游戏之初有很大差别。他们现在变得躁动不安,注意力比原先更易被分散;几个孩子冲着研究人员大叫大嚷,其他孩子则踢着金属阻碍物。比这些并不太出乎意料的、不满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受挫的孩子们做的游戏比起初的缺少独创性和想像力,而更接近于小孩子们典型的游戏行为。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侵犯行为虽然是一种对挫折经历的反应,但并非唯一一种。受挫失意除了使行为倒退为不成熟的方式、听天由命和不安之外,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后果。一次试验中,孩子们学会了对失望不作愤怒或气愤的反应,而是建设性的反应。实际上,对其中多数小参与者来说,受挫失意促使他们开始做想像力极其丰富的游戏。
日常生活中,困难和挫折能够转化为灵感、才能的观点也一再得到证实。如果您像本书开始描写的那样,站在自家门前却没有钥匙,那么您很可能火冒三丈,或者听之任之耐心地等着家人回来。但是如果您跃跃欲试,没有钥匙也把门打开或者以其他方式进家门,这也不是不可设想的。孩子们身上也能看出类似的反应差别。比如,不让他们看喜欢的节目,他们可能会大叫大闹,也可能会很失望地或哭着缩在角落里,最后,他们还可能把劲头全花在游戏上。我们看到,受挫失意使创造力得到施展的例子并不少见,而这种创造力原本是用来排除障碍或完成其他一些行为的。
在这些极具说服力的论据面前,那些侵犯行为的研究人员也不得不让步了。多拉特把他原先的表达作了相应的改动,承认受挫失意不是唯一的,而只是一个导致侵犯行为的原因。其他研究人员为这一论点作了补充,他们推测:令人不快的经历不一定直接产生后果,而是缘此经历的气恼情绪逐渐积聚在内心某种“蒸汽壶”里。只有当这个容器里的压力即人的神经敏感程度达到一定极限时,情绪才会发泄,甚至急风骤雨般地爆发出来。所以,看似毫无缘由的愤怒爆发,就像天空中的一道闪电,把周围的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哪怕最小的原因,甚至只是想到气恼的情绪,都常常变成十分粗鲁的侵犯行为的诱因——只要受挫失意的程度足够深。我们每个人肯定能证实,经常气恼会增加神经敏感程度,降低自我抑制侵犯行为的能力。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尽可能地不让孩子经历失望来促使他们变得温和友善呢?下面一个例子便是对此的回答:
10岁的马克拥有一个孩子渴望的一切。他的房间堆满了最漂亮的玩具,他还拥有一套音响和一台电视机。最近过生日时,父母又送给他一套相当“专业”的照相器材。孩子除了物质上的愿望完全得到满足外,还享有高度的个人自由,他可以看电视直到深夜,还可以做他想做的一切。乍一看,这位“小王子”的生活毫无失意可言。这样,他的父母发现马克特别爱挑衅就更奇怪了,连老师也认为他挺麻烦,把他划归到爱挑衅的一类。“可是,这个小男孩拥有人们渴望的一切。”他的母亲在咨询谈话时这样抱怨道,“而且,我们给他一切自由。我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会作出这些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举动。”对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仔细分析一下,就可解开这个谜。比如,马克画了一张画,骄傲地把它拿给父母看,这时,他差不多总是被例如“我现在没时间”或“让我安静会儿”一类的话支使到一边去。晚上他躺在床上,希望爸爸妈妈临睡前给他讲个故事或向他友好地道一声“睡个好觉”。通常他都会被提醒他已经大了,可以自己上床睡觉了,爸爸妈妈还要不受打扰地享受一下工作之余的时间。父母对待他的语气通常是客观、带有指令性、责怪或神经过于激动的。
这个孩子的命运令人深思。物质上娇惯、慷慨的教育态度虽然大大减少了孩子的挫折,但同时也掩盖了孩子深深的、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失望情绪,这些失望情绪的原因就在于,对孩子在感情上太少给予关怀以及潜在或直截了当的拒绝。许多孩子在周围人们的眼里是很幸福、满足的,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孤独、不被人理解、十分失意的小家伙。由此看来,把被娇宠坏了的孩子的侵犯行为归因于他们生活得太优越了,实在像是一种嘲讽。事实证明,满足孩子们的愿望绝不是使他们获得满意、性格变温和的专利药方。尽可能地为孩子扫清障碍、避免他们生气、满足他们的一切愿望是不必要,甚至是不值得的。恰恰相反,年轻人也应该学会过节俭的生活,学会放弃,学会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望,简而言之,学着形成一种忍耐受挫和失意的宽容心态。他的自我越完整并感到充满勇气,他自然而然在渴望感情关怀和得到承认方面就越少受到打击,那么,上述宽容心态便越容易形成。
【环境是教会孩子侵犯的学校】相关文章:
教会孩子沟通05-06
如何教会孩子自律04-19
教会孩子擤鼻涕11-14
教会孩子打喷嚏11-27
模仿游戏 教会孩子生活04-03
教会孩子调节情绪的手段11-14
教会孩子处理与他人的冲突12-02
教会孩子充当社会角色12-01
梦见被侵犯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