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充满期待的时候,对养育孩子的任务也有自己的理解和预期。家长对自己的合理期望有利于家长树立教养孩子的信心,体验为人父母的快乐。不切实际的期望则容易引起家长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的挫折感、焦虑感或负疚感。当家长审视自己的内心指标时,需要提醒自己:
1.爱孩子不等于就能教育好孩子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爱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就能教育好孩子。但是,爱的给予与接受是双方面的。爱必须转化为孩子可接受的形式,转化为恰当的抚育与教导,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在婴儿时期,爱的表达在定时的穿衣、洗澡、喂饭中传递。幼儿蹒跚学步、摸爬滚打的时期,爱包含在父母鼓励的眼神和保护的双手之中。学龄儿童逐步适应外部世界的时期,爱是父母的谆谆教导和言行一致的榜样。青少年需要学习自己决策和选择的时候,爱则化作信任和允许。所以,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理解你的苦心,父母要学会在儿童不同的成长时期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和技巧。
2.父母与孩子都不可能完美,问题无法避免
许多父母以为自己付出足够的爱、时间、精力去关心孩子,并注意学习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孩子会一直很快乐。实际上,科学研究证明,平均每个孩子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出现几个行为方面的问题。一项跟踪调查显示,每个孩子每年有5~6个问题。另一项调查发现几千个9、10、11岁的孩子,平均每人有3~4个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一定很严重或持续,但反映出即便是很平稳的成长过程,孩子也会经历一些压力。所以,家长应该有思想准备,你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不必紧张,这是普遍的现象。也不必因为孩子一时的不快乐而内疚,因为有些事情是你无法控制的。再说,孩子不可能永远不受挫折,总是帮助孩子避开痛苦是不明智的。孩子要经受考验才能长大。
家长也不要指望自己永远冷静理智、温文尔雅,养育孩子的过程对家长忍耐力、心理调节能力的考验是巨大的,负面情绪的产生常见而自然,只要不让情绪失控,就不必心存内疚。再好的育儿指南也不可能帮你对付所有问题,书上提供的方案也不一定适用你的具体情况,你只能掌握原则,自己尝试着寻找最好的对策。你很可能犯错,但这不可怕,只是你需要勇气承认,否则很难得到长进。
3.父母和孩子的需求同样重要
有些家长准备着永远将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委屈孩子。的确,孩子需要得到一些特殊照顾,尤其是在他们年幼的时候。但随着孩子的长大,许多被认为是孩子所“需”的东西实际上是孩子想“要”的。如果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家长会渐渐产生不满甚至怨恨,因为自己付出太多而被孩子认为理所当然。所以,面对孩子的要求,首先应该分清是“需”还是“要”,是孩子生活、学习不能缺少的东西,还是出于虚荣或是其他原因提出的要求。其次必须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过多地超出了你所能付出的能力。有位专家曾说过:“家长可以对孩子好一些,但不要好太多。”
家长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完美人生。养育孩子是成年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但如果它成了你生活意义的全部,你的人生就会缺少许多其他精彩体验,它可能影响你在社会其他领域的贡献,减弱你的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因此家长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也是不可忽略的。当你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同一件事情上,你就失去了许多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无形中阻碍了自己的完善和发展。另外,如果你的一切理想就是培养孩子,使之成为你成功的惟一方式,你对孩子和自己的期望就很有可能超出现实的范畴,同时你对孩子的依赖增强,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为孩子完全放弃自己的追求,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都暗藏着一些不利因素。当然,如果你经过透彻地思考,依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以养育孩子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就另当别论了。但仍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利因素,并确信有把握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
4.客观看待自己的成长经历
有些家长希望自己避免采用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对待孩子。尤其是那些童年不愉快或和父母摩擦较多的家长,更是强烈希望自己不要重蹈覆辙,犯自己父母所犯的错误。发誓让自己的孩子少一些管束,多一些自由;发誓让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心和陪伴;发誓与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些期望可以激励我们寻求更好的方法养育孩子,但注意不要矫枉过正。要理智、客观地看待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承认并借鉴那些对自己的成长有利的做法。
【家长对养育孩子应抱有怎样的期望】相关文章:
父母应该对孩子抱有高期望吗11-02
孩子应怎样预防近视09-28
家长养育孩子的三大误区11-18
孩子期望如何与家长交流?12-01
怎样养育比格犬10-05
对孩子应怎样进行安全教育12-06
家长惩罚孩子时应这样11-30
家长与孩子应保持适当距离12-02
离婚家长应如何面对孩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