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骄傲地向你展示他的画画新作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猜你一定是脱口而出:“画得真棒,告诉妈妈,你画的是什么呢?”,“好漂亮的画!画的是小狗么?”,“宝宝好厉害啊,画得真像!”
你以为这是给孩子的肯定和赞美?是在和孩子充分的交流沟通?是在试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错了!孩子想要听你说的,并不是这些!
孩子画的画,并不一定每幅都是好看的、漂亮的、甚至是“像”某个事物的,很多时候,孩子画画并不是为了创作一件完美的的作品,而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当孩子生气时,愤怒地挥起画笔,在画纸上留下一些胡乱的线条,这时候,我们用“漂亮”“画得真像”这些词汇来和他们交流,是不是已经失去了交流的意义呢?
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学会用积极的、有助益的方式去和孩子对话。
回想一下,问孩子画的是什么,这是不是我们在平常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看你看来,是出于好意而问出的一句话,实际上却在狠狠打击孩子的内心,孩子们会猜想,是不是自己的绘画能力不行呢?大家都看不出来我画的是什么...长此以往,失望、沮丧的心情就会令孩子失去绘画的兴趣甚至放弃绘画。
大量的事实证明,孩子在刚接触绘画时,画作通常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五颜六色的涂料和画笔让他们十分好奇,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想要在纸上留下一点痕迹,这个过程中,孩子想到的只是:漂亮的涂料和画笔弄到纸上会不会很有趣,而并不是在想:我要画个什么呢?怎么样画出来才更像呢?
涂料和白纸的碰撞过程使孩子们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并促使他们乐此不疲地“创作新作品”。可一旦家长们开始“关怀”地发问“你画的是什么”时,孩子随心所欲涂鸦便开始遇上阻碍,从绘画中得到的乐趣也大打折扣。
孩子再大一点,便开始赋予画作一定的想象力,但他们的绘画能力并不一定能把想象实现出来,所以你又开始凭自己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聪明的脑袋瓜发问了:“你画的一定是小狗吧?”。
很遗憾,孩子的答案和你的猜测相去甚远,他画的并不是小狗,而是一只来自外星的老虎。这时候,孩子对于没能让你一眼看出他画的是什么而倍感失望,进而开始质疑自己的绘画能力。
其实,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我们需要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和开放性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们理清自己的思绪,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
那么,当孩子向你展示他最新的画作,到底该怎样回应?
以上图为例,仔细观察一下,在这幅画中,孩子使用了那些颜色?笔触是粗还是细?是小型画作还是泼墨大画?这时你可以对他说:“红色和绿色还有紫色,彩虹也有这些颜色,对不对?,或者夸赞他“哇哦!今天画了一幅大作!你一定费了好多力气!辛苦了我的宝贝”...
这样看来,家长真的大可不必一直站在边上评头论足,当你真的想说些什么时,试着从评述孩子画画的过程和你所看见的东西这两个角度出发,这样的评论绝对比你之前的交流方式高明得多。
除了上面的两个方法,还有一招更加实用且真正有益于你和孩子的交流的方式,那就是对孩子说:“你能给妈妈讲讲这幅画么?”鼓励孩子主动描述他们所创作的东西。
孩子们一般会在讲解他们的作品时,眉飞色舞地配上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这时候,你可不能只是默默地听着,而是要一边听,一边时不时地插句嘴,“哦”“是这样啊”“明白了”,或指着她没有讲的部分问,“那这些是什么呢?”...
这样一来,做家长的你深刻地了解到了孩子们在想什么,孩子们也会越来越会讲故事,表达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你会被他们的专注和认真所感动。
此外,我们还应该知道,孩子会赋予同样的作品不同的意义,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他跑来告诉你,这是鸟妈妈和小鸟宝宝,过些日子,他又说这是刺猬奶奶。这还会是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躲了一只害怕的小熊,到了明天,就变成一间房子,里面住了只小狗。孩子跟你谈论他画的大山,可你明明记得昨天他说的是过山车啊,这时候不用惊讶,孩子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