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终其一生你只需讨好一个人

时间:2023-12-10 12:43:21 教育 我要投稿

  国庆休假回娘家,本来我带宝宝回去,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但是因为一点小事,我妈又和我爸闹气别扭来,但我的心情已经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受她影响了。

孩子终其一生你只需讨好一个人

  我妈是个很情绪化的人。

  记得小时候,常常一点小事就板起脸来,于是,全家乌云密布,莫名其妙就进入“低气压”模式。

  适者生存,面对情绪变化莫测的妈妈,我们兄妹变得异常谨慎,对她的情绪特别敏感。

  因为知道万一在她心情不好时,还作死地做出让她不开心的事,那结局必然是一顿骂与揍。

  这种颤颤兢兢的成长过程,令我在母女相处中,常常要扮演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察言观色,小心翼翼,见机行事。

  不管妈妈的不开心是不是因我而起,似乎我都要对此负责。

  慢慢的,我从害怕妈妈生气,开始害怕周围的人生气。

  似乎只要是别人不悦,我都会习惯性地去思考: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好?是不是我可以做得更好?

  或者是不如牺牲我自己,让大家都开心。

  这种自我牺牲,讨好他人的模式就这样根植在了我的为人处世中,常常让我疲惫不堪:

  工作中,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工作超时也不敢提异议,生怕老板对我不满意;

  恋爱中,明明对男友不满,却不敢说出来,最后还是选择牺牲自己,维持和谐;

  交友中,朋友的要求总是有应必达,不求回报,即使感到委屈,也从来不懂拒绝;

  生活中,不够喜欢自己,觉得自己长得不如别人漂亮,性格不如别人自信,工作不如别人好……

  我的身体里似乎有一个开关,一遇上某些人或事,就会立即进入“讨好模式”;

  “讨好”就像是一种瘾,内心犹如有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的通过“讨好”从他人那获得认可与赞赏来填补它。

  只有当别人我好,我才觉得自己好,只有当别人需要我,我才感到自己有价值;

  这种包子型性格,虽然让我获得了“老好人”的称号,却也让自己累得够呛,满腹委屈。

  直到近几年逐渐接触心理学,自我疗愈才慢慢改善。

  所以,当孩子在童年时,需要面对一个无法照顾自己的妈妈,那他便会牺牲自己,持续地对母亲进行照顾与讨好。

  慢慢变成扭曲的讨好型人格,令自我的成长受限,这种伤害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

  没有活在爱里,必将活在恐惧里

  表嫂家有五兄妹,身为老四的妹妹因为当时计划生育抓得紧,幼时放在别人家寄养,七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

  但因为家中孩子太多,以及重男轻女的原因,妹妹回来后也并没有得到爸妈更多的宠爱。

  高中时因为家里生意缺人,妹妹直接辍学回家帮忙,成为了家里最不受待见,却牺牲最多的孩子。

  表嫂每次和我说起这个妹妹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她深知是父母的愚昧与强权害了妹妹,却也不解妹妹一直以来的逆来顺受,不懂抗争,对人对时永远一副“包子”性格。

  她不懂得,这世上,就是那些越不被重视的孩子,越懂得“讨好”。

  他们太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却不懂得如何去得到。

  而当他们发现只要自己乖、听话,做父母喜欢和期望的事情,哪怕是以“不断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与需求”为前提,只要能让父母开心,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都在所不惜。

  每个孩子出生后都因太过弱小,必须依靠父母的庇护才能得以生存,他们无时无刻不渴望着父母的关注,父母也理当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而若当我们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不乖妈妈就不爱你了”,“只有你按我说的做我才会关注你”,孩子内心便会生出一副“讨好”的人格面具。

  那种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像一股怪力,活生生的将孩子训练成了一个奴隶,无休无止的推着他们咬着牙关,牺牲自己,讨好别人。

  这样的孩子永远无法为自己做主,只能活在别人的奴役中。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让孩子成为自己

  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书中曾有这样一个例子:

  他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小学第一次竞选班长,当其他同学都挨个念完,一听就是父母替孩子写的、看似精彩其实又假又虚的竞选词后,朋友的孩子上去就说了三句话:“我叫×××,我希望大家支持我做班长,我会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

  结果,他竟然高票当选。

  但有趣的是,当了一年班长后,他觉得不太舒服,向班主任主动请辞。

  这可让老师惊讶极了,教了这么多年书,头一次遇上不和家长商量,直接来说不愿当班长的孩子。

  不仅如此,在其他事上,这孩子也很有主见,老师们的奖罚手段对他基本无效。

  他似乎有着自己的生命轨道,从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一门课,讨厌一个老师就讨厌一门课。

  他也几乎从不刻意讨好任何人,对任何事情的的爱与恨都是出于出于本心的兴趣。

  按武志红的话来说:“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他已经成为‘属于自己的人’了”。

  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也不会轻易被任何人掌控。

  这种超然独立,不迷信权威,时时懂得倾听内心声音的来自于什么?

  ——来自于懂得尊重与信任他的父母。

  喜欢使用奖罚手段的父母,都渴望通过控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成长,让孩子成为他们最得意的“作品”,而孩子也在一步步的“讨好”中长成父母期待的模样。

  当他们离开父母,也自然会遵循童年的模式,继续以讨好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上司、同事、朋友、家人。

  这种扭曲的姿态,令我们的孩子活成一个缩头乌龟:

  遇到渣男不离不弃委曲求全,反正“男人都是这样”,我忍忍就过去,一定是我做的还不够好;

  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却不敢换,因为别人告诉你“工作就是这样”,你的老板觉得你不好,一定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从小习得的“讨好”人格,令他们永远无法成为最好的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曾说: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那个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只有它们才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让孩子成为自己,请从尊重孩子的人格开始,从信任孩子的选择开始,从停止内心对孩子的控制开始。

  正如孙瑞雪所说: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我们要用我们的尊重和信任告诉孩子:终其一生,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需讨好的只有自己。

  丹妈碎碎念又拿娘亲做负面例子,妈妈我对不住你/(ㄒoㄒ)/~~其实,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也莫过于我了。小时候,正是因为她在家长最不受关注、又是牺牲最多,所以才养成用负面情绪控制家人,获得安全感的性格而已。我现在也是努力去好好爱自己,人生苦短,怎么舒服怎么来吧。只有爱自己了,才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吧。

  国庆后,丹妈的读书栏目有小变动,以前都是分享绘本,而且还断断续续(扶额,原谅这样不能坚持的我)。这次我下定决心了,争取每天更新,而且不单局限于绘本,可能是儿童文学,可能是我喜欢的童书大师,每篇我都会用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