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爸宝妈或许会有这样的苦恼:孩子小时候不会讲话时,通过他的行为、表情就能知道他想要什么。为啥孩子学会了讲话,有些时候沟通反而变得困难了呢?其实是孩子长大了,逐渐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爸妈们产生了思维的差异。想要和孩子知心,就要相互理解。今天丁妈就讲一下相互理解的方法
共情有什么好处?
共情,分为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两种情况。
认知共情意味着理解他人的意图,情感共情是指能够感受、分享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零到六岁,是诸多儿童心理学家公认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对孩子一生的性格塑造,气质,修养和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三岁之前更是重中之重。
这三年,孩子与家人朝夕相处,在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发育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家人们更多的观察与耐心。
共情的好处
1.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经常会做出很多大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比如,无理取闹、咬指甲、打人等等。
家长要花些心思去琢磨孩子情绪与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避免留下隐患。
2.有助于孩子积极性格的建立
家长共情做的好,孩子就可以感受到被理解,能够在家长面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3.更好的管理情绪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日常行为多以父母为榜样,如果家长能做到很好的共情,那孩子自己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如何做到共情?
1.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三岁以内的孩子,大多不会用语言来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与孩子交谈时,身体下蹲,而非高高在上,拉近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也「下蹲」,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大人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就算面对同一样事物,我们与孩子的思考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永远不要以大人的思维理解孩子。
每当觉得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时,试着这样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会怎么想呢?」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简单、直接、或许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与你有多大的不同了。
举个栗子
第一天送孩子上幼儿园,很多孩子都会大哭,搞得好像「生离死别」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假设我现在是一个被父母送到完全陌生地方的小孩,而且父母就要离开我了,我会怎么想呢?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会回来了,他们是不要我了吗?」「这个地方和家里完全不一样,我好害怕。」「那么多小朋友都在哭,这个地方一定很可怕。」
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安慰孩子了吗?
2.给孩子一个拥抱
当孩子受了委屈或者情绪不佳时,请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理解。
抱一抱,看似简单,却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尤其是两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安全感的敏感期,需要爸妈给予足够的爱。
当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得到满足,负面情绪也会慢慢地消退。
3.告诉孩子:「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当孩子因为这周在幼儿园没有得到小红花而难过的哭了时,你是怎么安慰他的?
相信很多妈妈都会温柔的跟孩子说:「宝贝,没事,这次没得还有下次嘛,咱不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不好?」
这样类似的话,的确可以起到安慰孩子的效果。但想让孩子真正地从这件事的伤心中走出来,或许你应该这样说:
宝贝,我现在特别能理解你的伤心。你那么努力,却没有得到小红花,心里一定特别难过。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像你一样难过。
不过没关系,有妈妈陪着你呢。你难过的时候,妈妈一直都会陪着你哦。
或许这么说,不会让孩子一下子就「多雨转晴」,但却会让孩子的心不再那么难受。
4.认真听孩子的解释
再举个栗子
三岁的皮皮有一次去妈妈值夜班的地方看妈妈,皮皮妈出去打个水的功夫,就看见皮皮贴了一墙的贴纸。皮皮妈大发雷霆,责怪皮皮不懂事。
后来,皮皮妈在打扫的时候,发现每张贴纸下边都有一个以前被打死的蚊子。
皮皮说,那些都是妈妈夜班时咬妈妈的坏蚊子,我要贴住它们,不让它们咬妈妈。
相信妈妈们都会有这种经历吧。永远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思,也不要轻易给孩子的任何行为下结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
在倾听时,记得眼睛看着孩子,并表情温和,并时不时地点头或是「嗯,嗯。」地回应。同时也要在孩子讲完一段话后,自己再总结一遍给孩子听。
要时刻记得,在倾听时,不要评判孩子。
当孩子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你时,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的理解与接纳,而非简单的一个「好」或「坏」的评价。
如何提升共情的能力
1.多反省:搞清情绪的来源
一直有妈妈郁闷,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依然无法跟孩子好好沟通?
只是按照育儿书上的方法照本宣科,或许无法真正地理解共情。
要做到共情,必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它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最好的方法是从自身出发。
当我们自己出现糟糕的情绪时,我们要试着去思考:「当我有这种情绪时,我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情绪的来源是什么,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又举个栗子
通过反省,你或许会有这样的思维过程:
「我现在感到生气,我感到胸口好像有一团火一样,我好想把它吼出来,我的呼吸速度好像也变快了。
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儿子弄脏了我刚拖好的地板。而我因为这件事生气,意味着,我又要再拖一遍地了......」
平时多进行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自省力,当我们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了。
2.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评判
最后一个栗子
两岁半的牛牛看到小朋友在玩儿沙子,他想过去一起玩儿,于是跑过去打了个招呼,冲着小朋友的脑袋打了一巴掌。
那孩子哇哇大哭,人家妈妈也不干了,这孩子怎么这么坏、这么自私?以后不跟你玩儿了。
牛牛莫名其妙,我只是想打个招呼。自私?坏?这真的是在说我么?
不要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就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试想如果有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会有什么感受。
标签会像个咒语一样影响着孩子,你给孩子贴标签,无形中给了他心理暗示,慢慢的,孩子真的会朝那个方向去发展。
给孩子贴了标签,久而久之,你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这样是没办法做到共情的。
读完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们,想必又学会了一项育儿的新技能,此刻你们的嘴角,是微微上扬的吗?
每天除了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你们辛苦了。
你们,都是最棒的爸妈。
【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瞎捣蛋或许只是因为你还不懂共情】相关文章:
工作狂或许你只是上瘾了09-03
孩子是个捣蛋鬼?或许是你误解了他12-07
减肥不是不吃饭 只是别瞎吃10-01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10-28
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共情04-15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共情04-13
怎样和孩子共情沟通05-06
你怪孩子不懂珍惜,但是这些话你却经常说!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