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在家和小葡萄腻了两三天,期间还带着小葡萄去表姐家串门,表姐家孩子刚好比小葡萄小3个月也就是16个月大,所以难免被拿来比较。
现在表姐家孩子不仅连基本的称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眼耳口鼻都会说,而且一些生活用品也会叫出名字。并且十分听话乖巧,大人说什么就会跟着模仿。
对比之下,小葡萄说的话就太少了,偶尔也会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但是平常总喜欢说“嗯嗯、啊啊、哦哦、哇哇”之类的语气词。于是不经意间小葡萄就被贴上“不爱说话、不听话”之类的标签。
忽然,我猛地一惊,之前还教育别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怎么这会自己却给孩子贴上了?我需要面壁思过。
刚好,借此机会就和大家谈谈“贴标签”这件事的严重性,希望各位家长重视起来。
为了避免大家觉得我是小题大做,我再讲一件我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
我中学时的一个同学C,个头比较矮,也不爱说话,甚至有点自卑,同班调皮的男生都喜欢捉弄她,还给她取外号“矮冬瓜”,但是她从来都不反驳。后来我到异地读书,大家没什么交集了,听同学说,C的婚姻不太顺,老公对她不好,婆婆也嫌弃她矮,一气之下跑回娘家。直到最近才知道她居然精神异常了,完全靠药物控制,不然就会发作乱扔东西、还会破口大骂。
也许你会说,是我同学太玻璃心了,个子矮的人多了去也没见人精神失常啊!
但是,你绝对无法想象有时候很小的一件事或一句话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童年时期留下的阴影真会伴随一辈子。我只是没想到就因为“个子矮”会将她逼疯,也许对她来说个子矮就像是她的奇耻大辱,因为无数次身边人的嘲讽包括亲人在内,让这个标签成为一把利刃一直狠狠地插在心里,越插越深,一直到她承受的极限,最后疯了。
然而大人对孩子的随意性评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贴标签的现象随处可见。你可能经常会听到大人说:“我这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有点胖、爱哭闹、不让人省心、学习跟不上……”
孩子会怎么想呢:“我不可能学会小提琴、我不配穿裙子、我不乖、爸妈不喜欢我、我学习没指望了……”
所以,别以为孩子小,偶尔随口一说没关系。其实他们都懂,他们无时不刻在吸收着信息。你以为他们听不懂你的话,但他观察着你的神情,感受着你的语气。你标签一贴,他完全知道这不是好的评价,小小的他也会暗自难过。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标签会像个魔咒一样跟随着孩子,你给孩子贴标签,就相当于对他进行了角色塑造,他们按照你设定的角色去表演,演着演着,孩子真的会朝那个方向去发展,哪怕他原本并不是那个样子。
其实给孩子贴标签的背后,隐藏着评价者本身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家长们经常用于自己孩子的评价,并分析一下大人本身的心理吧:
“这孩子倔脾气,就是不听话!”,这是对自己管教无方的无奈;
“我女儿内向胆小,不敢和别人玩”,这是希望获得别人对孩子不合群个性的理解;
“我儿子总爱哭,像个小女孩”,这是对孩子不良个性的纵容;
“这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这是恨铁不成钢,推卸自己教育责任的说辞!
其实你大可不必急着给孩子贴标签,同样的事情换句话说,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你这么坚持能不能和我说下你的理由呢,说不定妈妈也会支持你。”
“哇塞,宝贝今天主动和西西打招呼,你也觉得很开心是不是,以后要一直这样哦!”
“宝贝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哭很正常,可以告诉妈妈为什么哭吗?”
“最近学习很努力嘛,比以前进步不少。”
很多时候家长故意说孩子哪方面不行不好,本意是为了采用负面激励,让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殊不知在给孩子贴上这样的负面标签之后,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能还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自身的不足,破罐子破摔。我猜,谁都不想这样吧?
放下成人世界的客套和自我的虚荣心,不再给孩子贴标签!
在大人的世界里,总是有一些我们自以为需要的客套,比如迎面走来邻居家的孩子,我们会赞美,“哇,你们家的孩子真漂亮,会说这么多话啦”。但这个时候千万别拉上我们自己的孩子来个比较,添上一句,“我们家这个就知道闷声不响瞎闹腾”。
【就是你亲手毁掉自己的孩子你还怪谁】相关文章:
“巨婴式”的父母,正在毁掉你的孩子11-14
毁掉你的是变态的薪水09-13
自己亲手毁掉爱情的四大星座11-21
当心!你一不留神就会毁掉孩子11-27
那个被你亲手惯大的孩子,终于会打你了11-01
你就是你的故事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