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妈妈留言问,她不知道哪种喂养方式更合理,是当宝宝哭闹时就哺乳?还是大人规划好哺乳时间,比如1~2小时哺乳一次。聪聪妈妈就是一位典型的规划喂养者。从聪聪出生后,聪聪妈妈就掐准时间,每3个小时喂聪聪一次。当然,随着聪聪逐渐长大,每次喂食的奶量会增加。不过就是很多时候,聪聪没到喂养时间哭闹时,大多数情况下大人是不会喂养的。聪聪妈妈的理由是,乱了时间会容易导致肠胃不适。
相比之下,小墨妈妈是个按需喂养者。她会在小墨“呜哇呜哇"哭闹时,抱起小墨安抚,如果宝宝哭闹未停止,小墨妈妈会用手指触摸小墨的嘴唇,如果发生觅食反应,小墨妈妈便知道小婴儿饿了。因为她认为,宝宝饱了自然就不会吃。
那么,按需喂养VS规划喂养,到底哪种喂养方式更好呢?慢慢跟大家详细说明。
喂养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婴幼儿期的喂养,对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婴幼儿时期有个口唇期,进食是口唇期的一个重要行为表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渴望食物但遭遇挫折,长期下来会导致心理“固着”,即因为挫折导致的心理疙瘩,稍大后这种挫折可能会转变为咬指甲和暴食(幼儿咬指甲和暴食的原因复杂,“固着”仅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除此之外,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ollard,J.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喂养方式会对幼儿的人格产生持续性的“刻印”效应。长期阅读幼儿说文章的爸妈们肯定知道“刻印”的含义,不理解的话直接回复“刻印”补脑哦。不过,Dollard这里的“刻印”关键强调的是“喂养方式→人际交往”的关系。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给宝宝喂养的方式,将决定未来孩子人际交往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我们假设,当婴儿一哭闹,养育者捕捉到饥饿信号时马上喂食,每次如此,婴儿的“哭闹→食物”的条件反射得到强化(想想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原理),长期下来,孩子便懂得了主动,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主动带来的正反馈而不是挫折,那么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主动”这一行为。
否则,当婴儿哭闹时,规划喂养者不喂食,在婴儿看来就是父母漠视了他们对食物的需求,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也是行为纠正里的消退法,不过被用在了错误的情境里导致了反效果,所以长期下来,这些宝宝在饥饿时不再哭闹,而是选择等待父母。其结果便是像马丁.塞利格曼(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习得性无助那样,即使宝宝看到身旁放着奶瓶也不会哭喊,而是等大人把奶嘴塞进嘴巴才吮吸。所以这些孩子最终养成的也是一种“被动”型思维。
因此,按需喂养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养成主动的人际关系,而规划喂养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养成被动的人际关系。前者相信通过努力和主动,能获得理想的关系,后者心里有渴望,但不会主动出击,而只懂得等待和被动接受。
最典型的故事:主动型孩子与被动型孩子
有两位堂兄弟,分别是6岁的哥哥和5岁的弟弟,哥哥是主动型的孩子,弟弟是被动型的孩子。
奶奶买了巧克力,哥哥和弟弟都想吃,但在不同的人格作用下,两个孩子做出了不同的举动:
哥哥想吃,便二话不说走到奶奶面前,跟奶奶说:“奶奶,我想吃巧克力”,能不能得到是另外一回事,反正是主动出击。渴望更强烈并且足够聪明的话,孩子可能便会用各种办法说服奶奶得到巧克力。当然,如果有一个主动型的哥哥,弟弟一般也会获益,因为奶奶一般不会偏心。不过这也助长了哥哥的主动和弟弟的被动。
被动型的弟弟呢?弟弟也很想吃,但却是不行动,他心里有很多顾虑,不过不外乎是担心开口要求会被拒绝,甚至还会被批评等等,因为在他的生命早期遭遇了太多类似的挫折。他选择了一直观察、一直憋着,甚至口水流了一地……反正就是不会主动出击。
有句谚语说“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这两个孩子的表现,可能在成年后便是积极的人生观还是被动性的人生观了。
具体来说,主动型人格的孩子,会有哪些优秀的性格特点?
主动型人格的孩子,往往较自信,大人的正反馈而不是漠视或拒绝给他们带来了自信。另外,这些孩子往往较合群(3岁前除外,交往是3岁后才有的需求)、思维积极、情绪稳定,也往往有高自尊。正因为主动,他们更容易把握住身边的机会。大多数高成就者属于主动型人格。
【你选了啥按需喂养VS规划喂养未来这样深远影响孩子性格】相关文章:
孩子腹泻或因喂养不当11-30
隔代喂养孩子易挑食11-07
错误喂养,让孩子很受伤11-08
让孩子远离便秘的喂养绝招11-08
哈士奇如何专业的喂养?喂养指南10-05
新妈妈放弃母乳喂养会有啥危害11-27
母乳喂养让孩子终生受益09-08
孩子体质弱喂养下功夫09-08
孩子体质弱,喂养下功夫12-03
妈妈该怎样科学的喂养孩子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