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敏感期可不要封住了孩子的嘴

时间:2023-12-18 12:42:27 教育 我要投稿

  我发现儿子每天叽叽喳喳地就像一只小麻雀。这应该是跟我有关。因为在他还是婴孩的时候开始,一直把他当作一个小大人一样。

语言敏感期可不要封住了孩子的嘴

  当他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我都会跟他说这是什么。

  比如看到我的手指,我会告诉他这是手指。

  想抓我的眼镜时,我会告诉他这是眼镜。

  每一种智力的发展都有最佳的时期,这个时期非常的关键。

  当我们把握住了,那就事倍功半。

  孩子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我们只要对小家伙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婴孩对人的声音及物品发出的响声非常敏感。

  所以,在早期就能对孩子进行语言的教育了。

  当孩子对语言有反应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这一个关键期,为孩子提供一个说与听的机会。

  父母可以跟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

  可以轻声说话,给孩哼哼歌。当孩子的视线落在一些物品上,就告诉他这个物品的名字。

  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要跟孩子说一些“儿语”,比如“吃饭饭“、”喝奶奶“、睡觉觉”,这样的话尽量少说,最好是不要跟孩子说。

  我那时候就跟孩子妈说不要和儿子这样说话,我们要避免。

  因为怜爱孩子的父母总是喜欢温柔的说些这样的话。

  可是这样的话对孩子语言的发展真的是百害无一利。

  孩子总是需要用正常语言去和其他人交流,总有一天是要丢弃这套语言的,因为这样的语言无法去孩子去正常的交流,也不利于学习。

  我知道很多父母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因为还有好几位妈妈问我:可不可以给孩子用方言读绘本?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

  我就纳闷了,这么美的绘本语言,能够方言化,我还真做不到。

  那个会变味,也会让孩子对方言形成依赖。

  孩子不会不懂,只是看你如何去教。

  因为3岁前的孩子看绘本,主要是看图,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坚持给孩子说普通话,孩子能够听懂普通话的意思,慢慢会理解故事。

  这样去了学校,或者跟其他的小伙伴玩的时候,更能顺利交流,加入集体之中。

  关于孩子的语言发展,绝大部分的父母是不重视的。

  比如有一个跟儿子差不多的小女孩,常常跟他一起玩。

  但是小女孩是跟奶奶一起生活的,奶奶常常打牌,小女孩就常常一个人玩。很少有人跟他说话。

  等她有需要的时候,就只会急着哭着去抢,不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他的小伙伴也就慢慢地疏远她。

  进入幼儿园之后,无法听懂老师的指令。

  她说的话老师也听不懂。

  这样就无法适应学校,这时候父母就非常地着急了。

  其实,语言对于我们人类都有非凡的意义呢!

  在《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地球上的人只讲一种语言,他们沟通没有障碍,彼此之间没有隔阂。他们集体决定要修建一座通天塔,从地面直通天堂。工程进展得十分顺利,通天塔越建越高,高耸入云。

  上帝在天上看到了,他为人类的强大和统一感到惊恐,人都能够把塔建到天上,他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于是上帝来到人间,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人们各自操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出现互相猜疑,最后停工了。

  可见语言的力量。

  而对于孩子来说,还不仅仅意味着这些。

  有一个人工狼孩的故事曾经让社会震惊。

  在美国,仅20个月大的吉妮被认为智力迟钝,父亲克拉克将她单独锁在一间黑暗的房间中,强行与母亲和6岁的哥哥分开。在没有任何自由的12年地下生活中,吉妮听到的和受到的只是父亲的辱骂和虐待。

  14岁时,吉妮被送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儿童医院,当时她的身形看起来和普通8岁女孩差不多,但是只会说几个很简单的单词,比如“停下”“不要”等。

  通过对吉妮的研究,我们知道了语言发展需要语言刺激。当儿童与语言隔离后,他们也就失去了说出整个句子的能力。

  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孩子的语言如果没有得到刺激,那他大脑里这一块的功能就是沉睡的。

  父母跟孩子之间充分的沟通,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1995年出版的《美国儿童日常体验中意义深远的差距》中提到,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跟孩子对话的单词量构成了巨大的差异,这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原因。

  语言上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及今后的发展。

  最大区别是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主要是三个地方造成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