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一定是要坐在妈妈和奶奶中间,然后妈妈旁边是爸爸,奶奶旁边是爷爷,要不就不吃饭了。
家里门铃响一定要他先开门,他来分配拖鞋,有人抢先一步必须砰一声关上门重来一次。
谁的手机响了,必须要他去拿然后帮助你按下接听你才能接电话,要不气得直跺脚。
以上情形是不是貌似有点眼熟?也没人教他这样啊,怎么突然就变得不可理喻了呢!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描述,简直就是你家宝宝的场景重现,那么恭喜你,你家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到啦!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这个词常常会在育儿书上、育儿文章里出现,那么,到底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很多家长发现2岁左右的孩子突然变得“挑剔”、“不讲理”、“执拗”,一切都得按照他指定的顺序、流程来进行,否则就会发脾气,搞得家长哭笑不得,近乎抓狂。这些通常是“秩序敏感期”的信号。
蒙台梭利的观点表示,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是儿童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1—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及其状态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
简单来说,秩序敏感期就是一个凡事都要讲究自己的秩序,否则就“蛮不讲理”的孩子+一个快被孩子逼疯的家长。
记得暖暖处在秩序敏感期的时候,睡前读绘本,一定是我的手放到她的头颈里,怀抱着她,然后左手拿封面,右手托封底,两只手的顺序不能错。这个姿势保持一会儿还好,时间久了真是腰酸背痛,有时候我悄悄偷懒,一只手托住整本书,她就会大叫:妈妈,差一只手,拿住这边!那段时间我真的去了两次盲人按摩这种事我是绝对不会说的。
可贵的秩序敏感期在秩序敏感期,孩子通常坚持己见,难以变通,平常的沟通方式效果也变得不那么有用了,很多“过度”的表现会让家长觉得孩子“任性”、“胡闹”,加上秩序敏感也是“TerribleTwo”的重要表现之一,所以好多家长也把秩序敏感期称作“可怕的秩序敏感期”或“头疼的秩序敏感期”。
不过,在暖妈看来,用“可贵”来形容秩序敏感期好像更贴切。
秩序敏感期确实让不少家长觉得“不可理喻”,但事实上,秩序敏感期却对孩子是至为重要。敏感期是孩子对某一项技能技巧和认知能力的掌握有一个发展最迅速、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时期,是孩子自我成长和认知世界的必经过程。每当敏感期到来,就意味着孩子又将往前一步。
而秩序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种习惯和品质,让房间整洁有序,做事情的条理计划、学习的良好方法、工作中的轻重缓急乃至人生信念的恪守坚持都与秩序密不可分。
因此,当孩子处于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时,外在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秩序是帮助其混沌内在发展清明有序的媒介,如果这些秩序被破坏时,则孩子的精神会因此不安和乱发脾气。如果这样的情形持续着,无秩序性会成为孩子发展的障碍。而这个时期给孩子适时适地的陪伴和教育,就能让孩子顺利地渡过秩序敏感期。
渡过秩序敏感期,只需做好一件事秩序是生活的一种需要,当它获得满足时就能产生快乐,当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如约而至,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渡过秩序敏感期?其实,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顺着他!需要费劲的姿势讲绘本?好,顺着他。
需要指定某个人洗澡?好,顺着他。
需要他来按电梯?好,顺着他。已经被别人按了怎么办呢?那就再坐一次吧。
玩具放在他指定的箱子里,绘本放在他认定的架子上,给他留一个固定的位置和空间。其实,对于秩序感的执着源于孩子对于未知世界的不安全感,当从自己小小的无知无畏到张开双眼认知所在的世界,周围的一些都那么新奇,但是又充满了不确定。于是孩子试图用他能仅有的能把握的顺序来探索世界,这样的“程序”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庄重的仪式也是一种可靠的安全。陪着孩子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做这些“程序”,还要加倍小心不踩到他“程序”的雷区,确实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但是陪他慢慢体会、慢慢感知世事的规律与规则也不是一件特别珍贵的事吗?
【可怕的2岁我们还要误解孩子多少次】相关文章:
父母别误解对孩子的“尊重”12-03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12-10
冷淡待孩子比打孩子更可怕11-18
孩子看电视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这个!10-27
孩子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10-28
不会玩的孩子比不会读书的孩子更可怕12-20
孩子发烧常见11个误解08-28
什么类型的孩子容易招人误解?10-31
孩子这些行为易被父母误解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