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它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又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但是,它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那么,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你都了解吗?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课自身所具有的运动性、激烈性、对抗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体育课中发生伤害事故是难免的。而学生要增强体质,就必须进行身体活动,使身体承受生理和心理负荷等,也就难免磕磕碰碰,有伤害事故发生。学生在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便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然而在出现伤害事故的同时,其他同学的心理负担也必然加重,甚至出现恐惧心理,或者使课堂秩序出现混乱,也易使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以至于有些危险系数较高,但又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能更有效的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项目不敢实施,这对当时和今后的体育教学都带来诸多的不便。于是便出现了目前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如降低教材难度及减负减量,对稍有挑战的教材干脆就去掉,更有甚者仅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采取“软禁”的手段敷衍了事,这样既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阻碍了体育教学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可见,对于如何降低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做到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真正能使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同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造成体育课程中伤害事故的成因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对象,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在体育课中要想尽可能地避免事故,那么首先得知道它是如何引发的。纵观诸多的体育活动事故,我们不难发现体育事故的发生大致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原因引起的。
客观因素
1、因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伤害
是指因学校的场地、设施、器械等不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的安全标准,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场地不好,练习环境差,器材损坏或者不足都有可能使学生在练习时受伤。比如场地不平、沙坑里有玻璃片、室外的单双杠陈旧支架不稳等等都有可能引发课堂伤害事故。
2、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
是指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强度等明显超过了学生的正常身体承受能力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比如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跳近一米高的障碍物练习,其强度和难度均超过了四年级学生的承受能力,因而这项练习对学生有较大的危险性。
3、周边环境因素
不适当的温度、光线、空间大小和噪音等物理因素的长期刺激,是学生生理条件下所不能忍受的外来压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从而引发事故的发生。如:上课的场地气温过低或过高,容易使学生畏缩,学习缺乏动力;上课场地有噪音干扰,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
4、意外事故导致的学生伤害
是指由于体育教师和学生不能预见、不能抗拒的原因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这是非人为能力所能避免的。比如学生在练快速跑时突然摔倒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二、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客观因素的预防措施
1、在练习的场地、器材和周围环境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应引起注意,练习时场地应平整,周围的环境应安全;练习前应检查器材有无损坏。学校应派专人定期检查校内的体育设施是否完善,有无安全隐患,发现隐患应当及时排除。
2、学校应当严格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防止因教学内容超纲而导致学生受到伤害。
3、领导要重视,制度要健全。安全无小事,对于学校,尤其是体育课来讲,更是如此。
(二)主观因素的预防措施
1、教师方面
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练习过程也容易分散精力。故教师课前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什么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和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要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的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以上就是对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的介绍,如果你对如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有关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安全网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安全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