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感统失调和感统训练

时间:2024-01-25 09:05:02 教育 我要投稿

  “感觉统合失调”和“感统训练”这两个词应该很多家长都不陌生,总体来说,这两个词在咱们中国家长中曾经一度风靡,然后又因为美国儿科学会指南的改变被一些育儿号大力抨击。

  于是,我经常会在后台看到一些家长朋友用的搜索关键词是“感统”,也有几位家长在育儿微信给我留言询问孩子是否是“感统失调”,或者“感统训练是不是真的不靠谱”。这也是一篇许诺了很久要写的文,今天来“还债”……

  在风靡阶段,有各种训练机构打出来的口号都是:“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这是感统失调”,“10个孩子9个感统失调”,“孩子人际关系不好?粘人?你需考虑感统失调”……

  很多家长一度非常焦虑,于是感统训练开展得如火如荼,甚至有人撰文说“不给孩子做感统训练的妈妈不是好妈妈”,“给孩子做感统训练会影响孩子一生”……

  好像我们在育儿这件事情上,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比如要么给孩子喂饭到3、4岁,要么倡导孩子从6个月就可以自己啃整个苹果,给整颗葡萄。对于感统失调和感统训练也是如此。

  来来来,老规矩,咱们还是一条一条来看。

  首先,“感觉统合”是啥?

  看起来很抽象的词,其实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各种观感,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平衡觉、本体觉,所接受的信息刺激我们需要进行加工分析,从而帮助我们适应环境,生存下来。

  举个具体的例子,看到一个苹果,我们的视觉告诉我们大脑苹果的形状和颜色,我们的鼻子会闻到苹果的香气,我们的手会触摸到苹果的质感,我们以前的味觉记忆会告诉我们苹果的味道,然后这些所有的信息汇总到一起,我们的大脑就会知道“这是一个红色的摸起来很光滑闻起来很香,估计会很甜的苹果”。

  先不论这个词语的来源,这个信息输入、整合和加工的过程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感觉统合失调”呢?存在吗?

  如果单论症状表现,其实是存在的。因为我们的感觉强度会有正常区间,也会有异常区间,就如同我们任何其他的能力一样,各种感觉通路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也有可能出问题。

  比如一件衣服,绝大部分人穿起来并无不适,但是有极少数人觉得太过刺激皮肤,无法忍受(我有时候在想,那个豌豆公主睡在10几层的被子上还感觉到豌豆的存在,是不是触觉过度敏感的一种异常……)。

  还有一些人,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无比刺耳,只要环境稍稍嘈杂就极度不安,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这种情况,很多家有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应该有体会。

  还有一些孩子只吃一种质地的食物,其它食物极度抗拒,极度偏食,有的进食障碍治疗师应该有体会。

  当然,还有一些孩子的感觉是异常不敏感的,比如说摔得头破血流也不觉得痛。

  说了这么多,也就是说各种感觉加工异常确实是可能存在的。

  但是,问题来了,“感统失调”这个诊断呢?

  对于这个诊断是否独立存在,其实现在并不是一竿子打死的,而是存在争议。

【谈谈感统失调和感统训练】相关文章:

感统训练,孩子感统失调的表现与原因10-30

感统训练的作用01-24

什么是感统训练?01-23

婴儿感统训练游戏09-08

感统训练方法08-25

感统训练与体能训练的区别?01-23

家庭游戏中的感统训练04-03

在“家庭游戏”中的感统训练03-01

家庭感统训练的项目与方法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