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明星需要包装,尽人皆知。幼儿园也需要包装,我是第一次听说。
前些日子,我被一个幼儿园园长邀请参加了一个“包装会”。所谓“包装会”,其实就是商业策划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给幼儿园做定位,寻找一个切合市场需求的卖点。
这位园长女士做了十多年的私立幼儿园,有了一些资本积累,不满足于目前正在经营的平民幼儿园,想做高端,“挣有钱人的钱”。于是,她找到一个加拿大的幼儿园商量,对方同意派两位加拿大籍教师,并允许她使用人家幼儿园的名字、徽标和校服样式。这位园长计划开园以后,上午让加拿大老师带孩子,下午让中国老师带孩子,她理解这就是“双语教育”,而这所幼儿园就是她心目中的“国际化幼儿园”。
她讲完后,参会的“智囊”们就开始纷纷贡献智慧了。一位教育界人士说,告诉家长,这所幼儿园的孩子是按照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培养的,让家长相信,这些孩子将来不必在中国挤就业独木桥,他们具备“国际视野”,将来是要在跨国公司做事的;一位营销界人士说,价位不能低,最好是收加元,不收人民币,折合人民币每月至少6000元,这个价位不高,因为在北京、上海,此类幼儿园都已经上万了,开园后,再让媒体的朋友写篇文章,标题就叫“天价幼儿园又现郑州”;一位广告界人士说,玩具全部用进口的,而且是响当当的品牌。为了体现“国际化”这个特征,还要在幼儿园的院子里竖十几根旗杆,挂上欧美国家的国旗。
一个个点子抛出后,这位园长激动得面红耳赤,她觉得这次“包装会”真的没白开,她心满意足地请所有人吃了一顿大餐。“要是家长问,我们的孩子真的能成为国际化人才吗?你如何回答?”我问那位园长。园长神秘一笑说,这个不用担心,教育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对孩子的未来许诺,十几年以后,那些家长难道因为孩子还在中国走后门找工作向你索赔吗?就算真的找来了,我也可以告诉他,幼儿教育是打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墙没砌直那能怨我吗?
我暗暗佩服这位园长的精明。细细想来,现今的各层次的教育中,恐怕没有比幼儿教育领域更善于运用商业包装了,而且,各类包装手段已渐成套路,比如引进一套所谓“蒙太梭利”教育法,不管教师们懂不懂,不管这套理论如何在中国付诸实践,不管是否适合中国孩子,就可以打着这面旗帜开张营业了。再细看来,幼儿教育恐怕也是新名词最多的一个领域了,近些年来,“双语教育”、“艺术教育”、“情商教育”、“国学教育”、“经典颂读”等等,都成了一所所幼儿园打拼市场的“商业标签”。至于,这张标签下究竟有多少内涵,有谁追问过呢?
优秀的教育传统是时间的积淀与经验的传承,它是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探索、总结得来的。优秀的教育传统,不是请几个外教、装修几间漂亮的教室、买几个洋玩具包装起来的。此类“国际化幼儿园”当属浮躁的商业社会与消费时代的产物。
幼儿教育的商业包装,说穿了就是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开具的是孩子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是难以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