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教养智慧──断舍离三心法,父母学放手

时间:2024-04-19 12:35:04 教育 我要投稿

  淑慧在银行当出纳,有初一的女儿和小三的儿子,她自认是“虎妈”,但有时又慈爱过头。每天她八点下班回到家,扒完饭是另一场硬战的开始。怕小三的儿子太胖长不高,她每天盯他跳绳一百下,然后弄水果、热鲜奶,赶快陪儿子一起写作业。一看到儿子笔顺不对,她说“橡皮擦拿来”,儿子泪珠马上滚下来。只要淑慧口气和脸色一变,儿子就猛眨眼,医生说他眼睛没问题只是过敏,先生说他是对“妈妈”过敏。因为夫妻工作忙,除了安亲班以外又帮儿子报名书法班。淑慧想“既然补了就要有效果”,为了书法班的比赛,淑慧比儿子还紧张。愈是催他练,儿子愈不练,母子火气大到连公婆都看不下去,要先生劝劝媳妇。

淡定的教养智慧──断舍离三心法,父母学放手

  认真好妈妈淑慧常常沮丧的自问:“为什么当妈妈这么累?”

  现代父母比以前做得更多,安排更周详,用心用力、挫败感却更深。

  作家张大春曾为文描绘这一代又一代的教养焦虑:“为了成就某一种与时俱进而日新月异的知识能力,我们今天为人父母者,就会想尽方法,提前让自己的孩子学乐器、学写作、学计算、学歌舞,甚至学玩耍─这简直匪夷所思,然而不及早而大量地将公认有用的教养内容塞给年轻人,似乎我们自己重视而错过的美好价值就要永远沦丧了;似乎我们自己欠缺而疏于锻炼的重要能力便要拱手让人了。教养于是变为一个焦虑核心,而也舍此无它。”

  你有“育儿苦劳症”吗?

  孩子小时候担心他身体不好、吃不够、长不高;上了学担心他成绩不好、教了坏朋友、遇到恶老师;直到上大学还在担心他没办法自己起床、洗衣、自理生活??被焦虑绑架的父母,做死做活,承担了一切责任,还要被标签为“直升机父母”、“怪兽家长”,担心自己的疼爱豢养出社会公害“叶少爷”??

  “焦虑父母症候群”似乎已是举世父母的通病。日本的新手妈妈容易在小孩刚出生时照顾过度,引起身心不适、疲惫却不自知的“育儿苦劳症”。现代日本父母经历了泡沫经济、大震灾,看不到未来,担心孩子也在人生战场上跌跤。因此将孩子的未来当成自己的使命,确保孩子在升学上不能有任何一点闪失。

  美国《纽约时报》曾报导,许多大学新生的父母陪孩子报到后,因担心孩子而在校园里徘徊不愿离去,甚至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以便随时提供协助。《纽约时报》更形容,多年前引起全球热烈讨论的“直升机父母”,已经升级成更为贴身且难以摆脱的“魔鬼沾父母”了。

  “这话或许父母不爱听,但有时你必须对孩子放手,让他们单飞,他们才能长大,”加拿大心理学博士汤姆森(Michael Thompson)说,父母必须开始学习如何慢慢往后退。

  说“放手”谈何容易?转身一看,书店里充斥着“孩子的成功九九%靠妈妈的努力”、“怎么样的妈妈教出怎么样的小孩”之类的“劝进文”,似乎暗示着父母(尤其是妈妈):如果你不努力,你的孩子就完了!

  在退与进之间,什么时候该扛起责任?什么时候该放下负担?已经成为现代父母必修的“放手学”。如今谈孩子的教养,比“该做些什么”更迫切需要的,是“该放下什么”。厘清的前提是:父母如何了解自己,在教养的过程中,不让个人的欲望、情绪、企图与缺憾主导自己。父母能区分“孩子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才能掌握管教分寸和界限,进退得宜,在焦虑的氛围中享有“淡定的教养人生”。

  父母学淡定,从断舍离开始

  现代父母要学会放手,得先学会“断”、“舍”、“离”三件事。断舍离原是瑜伽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鼓励人从外在身体的修行,带来内在心灵的改变。日本整理专家用这概念创造出一套“杂物整理哲学”,在日本掀起一阵透过整理、整顿来疗愈内心的风潮。日本媒体也将断舍离的概念,衍生运用到放手的教养。父母要常常思考的三大“断舍离”心法是:

  “断”绝对孩子不需要的帮助。

  “舍”弃对孩子多余的安排。

  “离”开“不能没有我”的执着。

  断舍离的关键词,就是从自我认识开始,从而“选择和决断”。把断舍离的概念衍生到父母的放手历程,其实是鼓励所有希望放下焦虑、养育小孩有独立自主能力的父母,从三个基本认识开始“转念”,循序渐进学放手:

  一、家庭“中心”的逆转

  家庭的生活,从“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转变为“以父母为中心”。

  英国《心理学》杂志提到,愈来愈多小孩取代家长成为家庭的主宰者,这种“小皇帝症候群”已成为全球皆然的现象。

  没有孩子的时候,你有自己的生活、兴趣、嗜好和朋友吗?许多现代父母太过于努力当父母,忘了当夫妻,更完全忘了自己。彰师大辅导与咨商学系教授高淑贞认为,就像平衡的婚姻关系需要互相尊重、有健康的界限、独立的自我,亲子关系亦然。“但我们的社会很少在亲子关系中谈尊重,强调父母和孩子是独立个体的观念。”能够与所爱的人自在的分开,才是关系中最重要的层面。放手让孩子自立,也给父母机会重新查看婚姻与自我,把自己的需求放到孩子前面。

  咨商心理师邱永林曾经在罕病基金会担任义工,发现家有罕病儿的夫妇,当有小孩需要照顾时,夫妻感情很坚定。但有一天小孩离开了,夫妻离婚的比例却很高,因为他们失去了共同的目标。“这代表他们一直在当父母,没有在当夫妻,当父母的角色消失了,他们不知道如何彼此相处。”邱永林强调,夫妻关系才是健康家庭的基础,以孩子为中心运转的家庭,长期来说是一种扭曲。

  二、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坚强

  当我们太以孩子为中心,错估孩子的脆弱程度,过度保护之下会剥夺他们自然的生存本能。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提醒,“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乐于挑战,他们能面对挫折,更需要在挫折中成长。”

  成长路上有些事父母就是无法代劳:我们可以帮孩子找朋友,却不能替他们交朋友;我们无法直接建立孩子的自尊,因为高自尊来自于孩子不断从挑战中锻炼自己。

  咨商心理师黄心怡说,当父母能放手让孩子冒险、尝试新事物,孩子会在父母眼中看见“原来我可以”,也更有自信跨步往外走。

  亲职作家番红花经常提醒自己,孩子终究需要跟我们分开,我们也需要开始练习站在一个刚刚好的距离外看亲子关系。大人若受苦于对孩子成就的焦虑,会成为不管怎样都鼓不起勇气放手的父母,看起来好像是关爱孩子,其实是造成孩子长不大、不快乐的刽子手。

  三、冷静想一想,是“孩子需要”,还是“我需要”

  对较小的孩子来说,对父母的依赖,有时候并非孩子的不能,而是父母的需要。

  二〇一二年五月号《时代》杂志用封面故事〈Are you Mom enough?〉探讨,风行多年的“亲密育儿法”是否奉行过头了。封面照片大胆采用袒胸哺乳的二十七岁年轻妈妈,以及刚满四岁仍在吃母奶的男孩,在美国掀起一阵讨论:“到底是小孩要,还是妈妈要?”

  亲职专家杨俐容说,当父母那么辛苦,唯一的回报就是有一个生命完全的依靠我,人生何时有这么大的价值?因此当社会疏离感增加,对一切都没把握时,“孩子需要我”成了唯一确定的成就感,让父母的倚赖不能说放就放。

  比不完的较劲,让谁快乐?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或任何才艺)?是孩子的要求还是我的遗憾?为什么成绩要“比别人好”,动作要“比别人快”?这样的比赛与较劲,到底是满足了孩子,还是父母自己?

  外科医师邱建(化名)的女儿今年考基测,女儿想念师大附中,但爸爸坚持她去读北一女,双方僵持到关系紧张。重点并不是这两个学校有多大差异,而是爸爸台大医科的同侪们“四十岁之前都在比自己的成就,四十岁之后就比小孩的成绩,”爸爸的坚持仅是因为“我的女儿不能输给别人的女儿”。

  教养上的放手对父母而言绝对是一大挑战。放手意味父母得随着孩子年龄不断调整亲子的互动方式。教养上放手,指的不是孩子十五岁、十八岁那天,忽然什么都不管了,放手得从小开始。

  教养上放手,不是风筝从此断了线,不是要我们与孩子切断关系,而是好比推火箭升空:当火箭推到某一节时,引擎就必须脱落,让火箭往前飞。

  引擎脱落时,你知道火箭会飞得更好;而当火箭要再次升空时仍会需要引擎,你并没有失去他。宜兰人文无学籍行动高中校长杨文贵说,这种分立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正是断舍离教养的最高境界。

【淡定的教养智慧──断舍离三心法,父母学放手】相关文章:

断舍离什么意思08-11

父母越淡定孩子越优秀12-16

不快乐的爱情宁可不要,敢于断舍离的4大星座!11-19

性格淡定沉稳的女孩07-14

淡定的女人最优雅语录07-14

性格淡定沉稳大气的女生07-14

如何培养孩子淡定的好脾气?11-05

孩子总说不 妈咪要淡定12-07

男生不联系你要淡定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