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越乖,长大后越痛苦”,这观点容易误导家长

时间:2024-05-02 07:53:07 教育 我要投稿

  不乖的孩子更可爱?

“小时候越乖,长大后越痛苦”,这观点容易误导家长

  这些质疑声,有些观点来得太陡,矫枉过正、语出惊人,值得推敲商榷。

  比如,有观点说“孩子太乖,原因必怪”,对孩子的乖胡乱猜疑、不当归因;有观点说“不乖的孩子更可爱”,列举一些极端个案,堂而皇之得出貌似正确的结论;还有的更耸人听闻:“培养孩子的目标千千万,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乖”小孩!”……

  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他们还会借助心理分析师、疗愈师为其个案“帮腔”,容易让人不假思索地认同文章观点:看来,孩子“乖”真的害人不浅。

  前不久网上一篇文章,更是以《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为题,剖析乖的各种危害,并借心里咨询师疗愈师断言——“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小时候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曾经被大家追慕的“乖”,成了被“讨伐”的对象,而不乖,似乎倒成了追求的目标。

  妄言“小时候越乖,长大越痛苦”,让家长无所适从。

  上述这些观点,对一直以“乖”为评判标准的家长来说,无疑“打击”不小,甚至会暗自担忧或困扰——难道自己错了?难道已经贻害了孩子而不知?

  而那些正为孩子不乖不听话苦恼的家长,或许会稀里糊涂地长舒一口气。

  更多的家长是无所适从。

  曾有家长给我留言,叫人哭笑不得。这个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太乖太懂事,让她担忧,甚至想“故意把孩子教坏一点、教不乖一点”。

  看来,“乖”已成为家长关心和担忧的问题。

  其焦点在于担心“乖”会剥蚀孩子的生命力、独立性,会让孩子成为看人脸色,没有主见,压抑个性,循规蹈矩的人。

  “乖”本身无过,辨别孩子属于哪种乖才是关键。

  这些担心无可厚非,却忽略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二是,什么才算真正的“乖”。三是,什么样的教育会导致孩子出现让家长担忧的“乖”。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不同的人观点肯定不同。

  比如有人认为是:有钱、有权、有闲;有人认为是:钱多,事少、没人管;也有人认为是:能自食其力,能适应环境,有尊严,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

  不过,不同的目标会对应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什么才算真正的“乖”

  如果需要把我们对孩子的认同用一些词汇来表示的话,通常我们会用“乖”或“懂事”。

  其评判标准通常掌握在评判者手中,所以极具主观色彩。但在我们找不到其它词汇却又希望能客观反映这一特征时,就需要给“乖”赋予固有的内涵。

  乖是一种顺从,顺从包含服从。一个人从以自我为中心,到能接受他人意见,到能适应环境,遵守契约,敬畏规则,到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这其实是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顺从是意志力发展的最后阶段,它反过来又使顺从成为可能。她还认为,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意识到“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乖”“懂事”是在完成社会化过程,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这是孩子情商的体现,那么,大家还会谈“乖”色变吗。

  什么样的教育会导致孩子出现令人担忧的“乖”

  过分的顺从,过度的乖巧,包括依赖、胆怯、懦弱等个性品质是我们容易观察到且担心的一些特征,也是大家的担忧所在。

  这些令人担忧的个性品质,其成因除自身性格气质所致而外,与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让孩子“闻风丧胆”的“虎妈”,再比如打悲情牌“绑架”孩子的“弱妈”,以及一切通过不当的奖赏、乞求、命令或暴行让孩子服从的家长,都有可能让孩子表现出“病态”的“乖”。这才是真正让人担忧的所在。

  “真乖”,是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学会自律和自主的表现;是孩子学会适应环境并寻求内心和谐的表现;是孩子逐渐具备独立精神,善于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表现。

  “假乖”,是孩子被动屈从的表现。轻则压抑孩子个性,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重则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

  那种成天“乖乖”不离口,滥用赞扬和奖赏的行为,与滥用惩罚和暴力一样危险。

  “乖”本身无过,辨别孩子属于哪种乖,并科学合理地培养和引导才是关键。

【“小时候越乖,长大后越痛苦”,这观点容易误导家长】相关文章:

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10-29

孩子越乖长大后越痛苦12-13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10-29

越乖的孩子,长大越痛苦11-23

孩子越乖长大后越痛苦无数家长看完沉默了12-13

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让人操心12-12

越乖的孩子 独立能力越差01-03

家里越干净的人越容易发财04-12

越接近排卵越容易生男孩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