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与妈妈之间需要“第三者”?

时间:2024-09-21 16:45:45 教育 我要投稿

  家庭里的俄狄浦斯情结

宝宝与妈妈之间需要“第三者”?

  星期天,豆妈和豆爸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豆子在一旁鼓捣他的锅碗瓢盆,专心做他的大厨梦。

  我们看的是韩剧《我的老婆是大佬》,剧中女主角彪悍的作风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忍不住提起拳头拿旁边的豆爸开练。

  按说这种暴力情节不应该在小孩子面前上演,但我也是花拳绣腿,不是真打。我打豆爸的时候,豆子抬头瞄了妈妈一眼,继续切他的“菜”。但豆爸面对豆妈的拳脚,是断断不会求饶的,奋起反击,捍卫男权,他一把捉住我的手腕。就在这时,豆子生气了,他扔下手里的餐具,豁然起身,大叫:“啊,不许打妈妈!”

  这个场面实在太感人了,豆妈几乎要热泪盈眶,刹那间,2年多来的劳苦灰飞烟灭,心中涌动一股爱的热流:儿子,妈妈真是没有白疼你啊!

  有人撑腰,我耀武扬威地对豆爸说:“来啊,你惹我试试!”豆爸黯然神伤,他被儿子的俄狄浦斯情节打败了。那天晚上,豆爸说:“老婆,咱们生个女儿吧。”

  当初,小豆子尚未面世之前,我和豆爸都盼望他是个女孩子。一度,我有小小的遗憾在心。可是,亲爱的豆子用行动粉碎了我的遗憾。民间有说法,“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同理,豆子是我的男式小棉袄,倍儿贴心,倍儿暖和。

  我是家里的大厨,每天在厨房辛勤劳作,鼓捣出各式菜肴给两个男人吃。一个厨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肯定是得到吃客对菜式的赞许。

  我家老男人是懂心理的,但他嘴刁,总是使用转折句,先假意首肯:“挺好,不错。”关键在后面,“要是肉再多点就好了……”“要是加点糖我就更喜欢了……”很不幸,我是学中文的,对转折句,我从来不听前面部分,所以,豆爸的回答总是让我窝火。

  听听我儿子是怎么说的:

  “妈妈做的菜好不好吃?”

  “好吃。”

  “怎么好吃啊?”

  “有幸福的味道。”

  儿子的回答让妈妈觉得再麻烦的工序、再长的火候都是值得的,那是为了儿子幸福的味道啊!

  纵然豆子会把客厅变成垃圾场,会在临睡前磨掉我最后的耐心,会打翻我的香水……但是在关键的时候,是他为我挺身而出,阻挡了爸爸的“黑手”;在我像只蜜蜂一样忙得脚不沾地时,是他捧着一锅毛线做的面条来到我身边:“妈妈,吃面吧。”甚至体贴地问:“要不要加点泡菜?”怎能不让我感激涕零、无怨无悔?

  造物主创造男性和女性,就是让他们相爱的,这种爱跨越了年龄和身份,使儿子恋母,女儿恋父。当然,他们会长大,会懂得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母。

  我看过一部德国电影,叫《其实在天堂》,令人记忆深刻的一个片段:男主角在童年时,躺在小床上,看着陪他入睡的妈妈,郑重地告诉她:“妈妈,长大了我要和你结婚。”这大概是隐藏在每个小男孩心中的愿望吧。

  小豆子很爱妈妈,想到这里,我就很开心。

  孩子需要“第三者”的亲密关系

  豆子越来越大了,对于情感,他已经很敏感了。在孩子2~3岁的时候,孩子会发展妈妈以外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有一个特别怕生的时间段,并不是因为他害羞,而是因为他需要掌控感:当有陌生人侵入他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时,他会有些害怕,所以怕生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当他发现和别人建立关系也能给他带来满足体验的时候,他就会热衷于和其他人建立关系了。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爸爸。爸爸的适度进入,其实能把孩子从妈妈身边拉开,让孩子和妈妈的关系远一些,以便孩子发展其他关系。

  如果爸爸不能插进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就会给孩子带来麻烦。有些人到了成年,与人建立的关系还是婴儿和妈妈的关系,哪怕他已经三四十岁,这常见于一些单亲家庭或者爸爸经常不在家或爸爸在家里没有发言权的家庭里。

  在这样家庭结构中的孩子,到了三四十岁都还唯妈妈是尊,很孝顺妈妈,非常重视妈妈的体验,同时和妈妈冲突不断,这很像一个孩子又回到了6~12个月,回到了婴儿状态。

  所以爸爸适时进入,使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不至于太紧密,对孩子以后的社会化和独立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很多父亲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岁多的孩子并没有完全脱离与妈妈一体的状态,但也懂得妈妈是妈妈,爸爸是爸爸。最有趣的是,很多男宝宝都会在无意识中有维护妈妈的愿望。

  维护妈妈,其实是希望和妈妈永远在一起。而宝宝这个“利己”的动机,往往会被妈妈按照自己的愿望解读:儿子生来就是保护妈妈的,儿子和妈妈最亲。

  当然,这可以满足妈妈内心渴望被人保护的愿望。特别是那些感觉丈夫不是很爱自己的女性,宝宝的行为可以直接被她们利用,从此妈妈和儿子的关系更紧密,形成病态的纠缠。

  案例解读:孩子没有能力满足妈妈

  在一次家庭治疗的培训中,我遇见这样一个案例。

  一家三口,父亲与母亲的关系很疏远,互相抱怨,甚至怨恨,出于对16岁的孩子沉迷网络的担忧,他们一起带着孩子来我的咨询室。见面的时候,妈妈一脸木然,父亲脸上很焦虑,儿子则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当他们挑选自己的座位的时候,家庭关系立刻显现出来了:妈妈第一个坐下来,儿子很自然地坐在她身边,而父亲只能坐在另一边。从这样的位置来看,妈妈是联系儿子和父亲的关键,但妈妈一点也没有意识到。

  治疗师问妈妈自己在家里是什么角色时,妈妈说:“我没有地位,只是满足父子两个人的需要,基本就是个保姆。”妈妈说话的时候,儿子听得很仔细,丈夫则把头侧到一边,也许这样的抱怨他听得太多了。而父亲在说话的时候,儿子仍只关注妈妈。儿子和妈妈很亲密,起码儿子是这样表现的。

  这样的家庭结构,怎么可能不出现问题?

  可以看出,儿子很想满足妈妈,很想让妈妈开心。可是,他没有能力,妈妈总是不开心,这样的无力感让他很受挫折并愤怒,所以他对妈妈的感情很矛盾:他想离开妈妈,但担心妈妈因为自己的离开而更加无助,所以他不知道怎么办。

  在网络里,他可以完全忽略这些体验,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因此,网络成为缓解关系冲突而带来的焦虑、挫折感的工具,他也可以借助网络幻想成为自由的自己。

  我想,这个男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一定很像小豆子,在与妈妈紧密的关系中获得满足。妈妈也一定很溺爱这个孩子,只是在溺爱的过程中,控制了这个孩子的一切,包括阻止他与自己父亲之间的互动。

  而这个父亲由于工作等原因,没有和孩子建立比较好的亲子关系,当然,也就很难成为孩子与妈妈分离的中间人,也难以成为孩子进行自我认同的榜样。

  孩子的三角关系怎么建立?

  一些妈妈为什么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与丈夫的关系危机四伏、矛盾重重?这仍要归因于女性的自我价值问题。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一句“男女平等”并不能直接提升所有女性的内在价值感。因为缺少内在价值感,她们需要用丈夫来满足自己,一旦丈夫令她们失望,她们就需要一个替代品,自然就把注意力放到儿子身上了。

  她会在儿子面前数落丈夫不好,用哀伤的情绪传达丈夫对自己的伤害等。儿子内心爱着自己的妈妈,都会有想保护妈妈的愿望(其实不是保护,是爱),这样,儿子自然就会站在妈妈这边,好像妈妈的保护神一般。

  假如这样的情景和关系一再被强化,而不是父母用和谐的关系打破孩子内心的幻想,那幻想就会成为现实。

  用豆子来做例子,如果豆子的“不要打妈妈”的幻想被强化,豆子就会和豆妈建立没有缝隙的关系,我这个爸爸就不会被豆子认同,也会被他排挤。家庭结构出现问题,关系自然出问题了。

  好在豆子有这样的幻想甚至认知出现偏差的时候,我会和豆妈一起将事实真相告诉他,豆子需要真相。在真相中,豆子不需要猜测,他会知道爸爸妈妈是一对,相互爱护,也就开始和我们建立比较健康的三角关系了。

  当有些妈妈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只能和一个小朋友做好朋友,当他的好朋友有其他朋友,他们会很伤心、愤怒。我会告诉那些妈妈:

  孩子的三角关系没有建立好,问题出在她们与丈夫的关系中。

  “不要打妈妈”看似玩笑,其实这是父母内心愿望的反映,当然也是关系的呈现。听到孩子这样说而开心的妈妈,千万不要开心太早,更不要鼓励孩子的这种情绪,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孩子没有自我的开始,而始作俑者可能就是妈妈!

【宝宝与妈妈之间需要“第三者”?】相关文章:

哪些事情需要妈妈教宝宝02-07

带宝宝郊游妈妈需要准备哪些东西08-16

情侣之间叫宝宝06-25

关于胎宝宝的健康妈妈需要注意哪些01-03

宝宝的潜能需要爸爸妈妈来开发07-02

培养宝宝5大能力需要妈妈这样做01-28

宝宝安全降生,妈妈需要规避这些危险因素!06-27

宝宝需要父母的陪伴10-26

宝宝并觉需要多久02-12

宝宝的思维需要训练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