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莱州,属于烟台。烟台的辖区很有特色,像章鱼,触角很长。西南的莱州,伸进潍坊。东南的海阳,触到青岛,以下分享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1
在我们莱州一带,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有悬挂影谱祭拜祖宗的风俗,同时传承下来过年拜年的习俗。
大年三十晚上,自古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说法。传统习俗,时钟响过午夜12点后,就是新的一年了,老人会把沉睡中的孩子们叫起床来,开始下饺子“抓元宝”了。这个时候,整个村子里就热闹起来,到处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三十晚上的饺子叫“元宝”,吃饺子叫抓“元宝”。饺子出锅后,开吃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给祖宗上香,换添新酒,在众多的祭品中再供上三碗饺子。然后,一家之主跪下磕头,代表全家先拜祖宗,随后父母亲磕头给祖父母拜年,我们依次磕头给爷爷奶奶拜年,给父亲母亲拜年。磕头后,老人们都会分给我们红包,就是压岁钱。
三十晚上的饺子与平日不同的是要用白菜做馅(谐音“百财”)。除此,还有栗子(利子)、年糕(高升)、红糖(甜蜜)。更让孩子们垂涎欲滴的是,一部分饺子里包进了钢镚,故名元宝。饺子出锅后,大家都会敞开肚皮吃,争先恐后地看谁抓的元宝多。
吃完饺子,大人们开始为我们拿出早上出门拜年要穿的新衣服了。
天刚放亮,老人会提前把门敞开,准备好香烟、瓜子、花生、糖果之类,迎接早早来拜年的客人。
正月初一这天,从早上开始,人们会陆陆续续地走在大街上,三五成队,七八成群,甚至还有几十个人组成的队伍,相约在一起,走家串户地拜年。
正月初一中午是相聚的好时光。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事、同学、战友、平日关系不错的兄弟哥们儿欢聚一堂。客人能来家里坐坐,老人们都很高兴,觉得很有面子,脸上有光。
正月初二拜姑姑,这也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习俗。为什么会把拜姑姑放在大年初二这一天?在众多的亲戚中,姑姑显得特别重要。究其原因,可能与“嫁出的闺女不踏娘家尘(陈)”这一风俗有关。
按照习俗,在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要用去壳的高粱穗子铺在天井和明间的地上,故名撒尘(陈)。所以在撒陈之前,嫁出的闺女就不能再待在娘家了。闺女一年回不了几次娘家,不知道在婆家过得好不好。初一不走亲戚,初二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孙去看望一下,回来报个平安。
正月初三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会早早地起床,先把撒的尘(陈)起了,用扫帚把院子里里外外通通打扫一遍。有一个说法,从三十晚上开始不能动扫帚。初三大扫除,把燃放鞭炮的纸屑烟灰里里外外扫干净,这样做也是为了迎接出门的闺女回娘家。
每年初三回家时,外甥们先给姥姥拜年,然后要给老舅拜。在我们老家有“老舅为大”的说法。
初三之后,三天的祭拜祖宗就过去了。上午起尘(陈)之后,下午焚香烧纸,把祖宗送走,供桌撤去,影谱请下来,收藏好,拜年也就结束了。
但年仍然在延续,正月里大家结伴去看走街串巷的农家乐、打秋千、玩转盘、打扑克……所以流传下来“耍正月,闹二月,稀里糊涂过三月”的顺口溜。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2
春节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尤其是春节,在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漂泊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故乡与家人团聚,无论是哪个朝代,无论谁做皇帝,血缘的凝聚力和传统美德,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5000年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毛主席说得好“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都很重视春节,到了这天,年味浓浓,到处都是欢乐的气氛。
在我们这个地区,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人们换上新衣服,开始拜年。先在家给长辈们磕头,长辈会给孩子们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女人们开始煮饺子,男人则领着孩子们在街门外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寓意“开门大吉”。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寓意“满堂红”。早上吃完饺子,开始先给街坊邻居和一家子的长辈们拜年。然后再拉远乡给亲戚朋友们拜年,人们成群结队,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过去进入新正后,古人有根据天气阴晴来占岁的习俗,自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则兴旺。
另有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因而又叫聚财日。
初一下午我们这里的农村还有“看媳妇”的习俗,尤其是年轻的女人们会成群结队去才结婚的人家看媳妇,一个是看新媳妇长得俊不俊,再是看新媳妇的嫁妆。所以新媳妇在这天,都会将娘家陪送的新被褥、新家具等物品摆放在明处有的将新被褥从炕头罗到“虚棚”,说明媳妇家富有。新媳妇本人也会精心打扮,准备好瓜子、糖果、茶水和香烟等物品,迎接大家来观赏。
正月初二是接财神的日子,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祀财神活动,晨起鸣放鞭炮,俗称“敬财神”,然后再去拜姑姑。
正月初三这天要送神、撤供,将家“影”收藏到影匣里,叫“圆年”。然后按风俗习惯,结婚的男人会携带全家去拜丈人。过去北方的老百姓没有自行车,更没有轿车,交通工具多是“11号”(当时的年轻人戏称用两条腿走路),再是利用小毛驴
一般媳妇骑驴,男人赶驴。所以产生了各种形式的民间文艺作品,如:“跑小黑驴”、扮灯倌和跑旱船等。“跑小黑驴”是女演员腰间套着个纸扎的黑毛驴,象征骑在驴背上,男演员化装成丑角,在后面赶驴,描写才结婚的男女青年在探亲路上共同战胜爬山涉水的困难和调情打逗的情节,是历史时代的缩影。
从正月初四日至十三日是探亲访友和玩耍的时间,平日里大家都忙,也只有这几天,比较自由,亲朋好友相互约会在一起吃饭聊天,有的则热衷于下棋、打朴克和玩麻将等。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3
1、烟台剪纸
烟台剪纸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清代每逢年节,家家“以剪纸帖灯花,以彩纸挂门楣”。20世纪初,烟台抠花样(当地人对剪纸的俗称)已较盛行。1930年,由美国传教士尔文发起,招聘中国女基督教徒在现芝罘区的毓璜顶办起烟台第一个剪纸研究会。
烟台民间剪纸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分有炕墙花、天棚花、面缸纸斗花、门花、灯花、窗花、帽花、衣花、鞋花、兜兜花等几十种。剪纸的稿样世代流传,其中有的取材于年画、插图、国画、木刻等等。
随着剪纸艺术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鲜明的地方风格。蓬莱、长岛一带的民间剪纸,采用大片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造型美观,秀丽多姿,线条流畅,所剪人物感情充沛,花鸟鱼虫生机勃勃。
莱州一带的民间剪纸线条纤细,结构完整,以小巧玲珑见长,多是剪贴在民间的`百格窗内。栖霞民间剪纸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在不同生活习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东西各异的剪纸风格,县以东以线条纤细、精巧玲珑见长;
县以西则以构图奔放、线条粗犷著称。剪纸作品除单一体裁单幅作品外,内容复杂的则成套成系列、剪成多幅一套,如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钗、梅兰竹菊、四季花卉等,当今更有一些现代题材的剪纸,选材多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大胆创新、不拘一格。
烟台剪纸以其构图精美和技法娴熟赢得诸多荣誉。逢莱市民间艺人马希元的作品《牧》、《龙年》分别获得1989年“中国剪纸大赛”二等奖和“全国职工美术作品奖”一等奖
莱州市民间艺人李德经创作的《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奖1989年全国美展三等奖,烟台市芝罘区民间艺人朱曼华的作品《猫捉老鼠》获“建国50年全国剪纸展览”金奖。1998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专题介绍了招远市民间艺人李瑞欣的剪纸艺术。
2、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是海阳市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大秧歌具有阵势庞大、内容丰富、布阵巧妙、变幻多样、民情浓郁、雅俗共赏的地方特色,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不同,海阳大秧歌又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大架秧歌动作粗犷豪放、人物个性突出,以锣鼓伴之;小架秧歌动作朴素自然,强调表演整体感,以锣鼓管弦伴之。
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曾多次被中央、省、市电视台、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录像。
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的获奖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等都充分表现了鲜明的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
1994年,海阳大秧歌应邀参加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
1995年参加金华“全国民间舞蹈展演”获优秀奖(最高奖)。1999年海阳大秧歌首次进入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2002年参加威海“中国广场舞蹈新秧歌大赛”获大奖。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相关文章:
璀璨的莱州民俗文化——入伏09-03
梦见夜空繁星璀璨06-06
民俗文化的分类04-10
中国的民俗文化04-07
精神民俗文化04-08
乌克兰的民俗文化礼仪09-05
民俗文化都有哪些04-10
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04-08
民俗文化有哪些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