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风俗文化礼仪,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它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下面来了解东北风俗文化礼仪。
东北风俗文化礼仪1
过年风俗
1、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3、扫尘: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4、春节的准备: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5、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风俗十大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第二怪 大姑娘叼烟袋
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
那时侯、甚至是直到现在,许多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不让上学读书,女孩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劳动,于是,也就和大人们一起吸烟。用烟袋吸烟,把烟沫放到烟袋锅子里,点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现在农村女人吸烟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所不同的是不再使用烟袋,而是吸卷烟。
第三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个说法,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只有把脑袋睡的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不仅如此,为了孩子将来长大后,腿比较直,不出罗圈腿等现象,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
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据说满族的阿哥或格格们如果长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实,那一定是用悠车悠出来的。不过,人们确实可以通过后脑勺的形状来判断出一个人是哪个地方的。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现在农村还有人使用“悠车子”把孩子吊起来,可是城里人哄孩子睡觉,却都是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亲自抱着。也有的是买一个落地式的类似“悠车子”功能的摇床,但也还是离不开爷爷、奶奶、老爷和姥姥的上门来照料。
第四怪 嘎拉哈姑娘爱
“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髌骨)共有四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
因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年猪时,把那块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
这是农村女人和女孩都会的游戏,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有的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一般。当然,男孩子也是可以参与的。可惜的是,上面只是众多玩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则,而还有许多高难的玩法如今已经失传。
第五怪 火盆土炕烤爷太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村贫穷多半没有人买煤烧炉子取暖,一般用稻草、玉米秸杆、黄豆秸杆等烧得土炕就很热了,特别是热炕头儿,足可以供取暖用。
尽管这样,由于房子不保温,而且土炕热的时间不够持久,于是家中有老人的,就用一个泥制的盆子,装上带着余火的热灰,放在炕上取暖。有时在热灰中埋上一个鸡蛋、三两个土豆、地瓜,或是几个粘豆包等,以便打个牙祭,或者哄一哄冻、饿得受不了不听话的孩子。
第六怪 百褶皮鞋脚上踹
因为买不起棉胶皮鞋穿,于是,人们才就地取材,就用干蒲草编成鞋子,穿在脚上,以御风寒。因为蒲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热的功能,所编的鞋上有许多的褶,非常实用。
第七怪 吉祥喜庆粘豆包
吃粘豆包主要来源于满足人的饮食习俗。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
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以柞木阔叶做皮,在皮上抹面,内加菜馅)、苞米饽饽(即发糕);高粱米面甜饽饽(加上许黄豆磨水面蒸制)。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冬天到来,东北也没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人们就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冻起来,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吃。有条件的,可以用粘豆包蘸白糖吃。
第八怪 不吃鲜菜吃酸菜
那个时侯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冬天,人们为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渍制方法是:把鲜菜洗干净后,用热水浸烫后放到大缸当中,一层菜一层盐,灌上一些水,上面再用大石头压起来,一段时间过后,大白菜就发酵了,这样渍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开春。
酸菜可做汤、填火锅、做馅等食用。虽然现在人们四季都可以吃上鲜菜了,但是冬天吃酸菜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夏天也渍酸菜吃。
第九怪 捉妖降魔神仙舞
农村偏远落后,孩子们又很少上学,人们常常对科学的认识不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懒于田间劳动,就利用这一点以及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心理,自己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钱财。因此,人们在生病时,就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招了“没脸的了”,于是,就请这样的诬医神汉,“大神”、“二神”或“帮兵”等一班人马,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
事实上,“跳大神”实际是萨满(巫师)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就要模拟所请之神的主要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比如: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九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这就是“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第十怪 烟囱砌在山墙外
有两个说法,有的说是过去盖房子砌砖的技术不够高,如果烟囱从屋顶出去,下雨时雨水会沿着烟囱流进屋子里,造成湿墙根等现象。于是人们为了避免这个麻烦,建造房屋时,把烟囱建在房山头儿一侧。另一种说法是,秋天收获粮食的时候,为了贮存粮食而在房山头建的粮食囤子,因为粮食囤子高,象个烟囱一样。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三个原本是满族人的三大怪,后来延伸到了整个东北。总之,这十大怪的出现或形成,主要原因是过去东北农村比较贫穷落后造成的。
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村人自己盖楼房、烧暖气、铺地面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种地不但是机械化,而且农活都是雇别人来干。农村和城市人的生活差别越来越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而这十大怪也最终将慢慢成为历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讲给孩子们听的笑话。
婚俗
1、择正日
在东北黑龙江结婚当天的好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正日子一般都是由新郎家选择,而非正日子也叫“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定,一般待客日要比正日子早三至四天。待客日当天准新郎官要在新娘家呆上一整天,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女方家长要在当天婚宴酒店大摆宴席,招待所有来宾。
新郎新娘穿上礼服,主持人司仪嘉宾代表上台发表讲话,也算是先行嫁了一把,新人还需要给每位来宾敬酒并收女方亲朋好友的礼钱。散席后新郎就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等到结婚那天才可以见新娘。
2、迎亲
按照东北人的习结婚习俗,结婚当天迎亲越早越好,因为有“抢头”一说,新郎迎亲的时间也是找人占卜给指定的好时辰,一般会有8和9这2个数字,寓意着发财和长久之意。而新郎来接亲的人也必须是单数,因为娶回老婆就凑成了双数,而人数最好是控制在十几人,当中必须有一对小男娃小女娃。
新郎迎亲时需要带上里脊肉给丈母娘吃,寓意为“离娘肉”,还要带上红线捆着的大葱(寓意生活充实)和“聚宝盆”(其实就是一个装满生活用品的红脸盆)。新娘在娘家要坐在一张新被子上,俗称“坐福”,而新郎到达新娘家时会有女方的家属来堵门,等到给了红包改口叫了“爸妈开门”后才给进来。
依照东北人的结婚习俗,手捧花的数目必须有九,寓意着长长久久,新郎把手捧花献给新娘后,要比一比谁先和对方讲话,先讲话的那一方在婚后生活中就要受到对方的管制了。因此,对方都会耍些小聪明让对方先开口啦,非常有趣哦。然后新郎会把带来的金盆给新娘子洗脸,并在里面铺上厚厚的硬币,新娘洗完脸后就会由娘家人中的小男孩端着泼出去,寓意着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从此,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接着一对新人要开始吃新娘家煮好的长寿面了,吃的时候必须是互喂,如果新娘家有亲弟弟的话,就会去抢长寿面吃,这样就能借到新人的喜庆和福气了。吃完面后新郎需要给新娘的父母行点烟礼,而新娘的父母会给女婿封个大红包,然后再集体照相合影。
3、送亲
在东北黑龙江送亲的人数是不讲究的,但是新娘的弟弟必须要去,并且要坐在婚车上叫“压车”,并且新人还要给一个大红包哦。按照东北的结婚风俗,妈妈是不能送嫁出去的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
接下来就要准备把新娘子娶回家了,新郎必须给新娘穿上红鞋子,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哦,因为伴娘会把红鞋子给藏起来,要是新郎自己找不到的话,就要给大红包伴娘才会告诉你红鞋子在哪了。
4、结婚
按照东北黑龙江的结婚习俗,新娘必须给婆婆头上戴花并改口叫爸妈,当然改口费是有个大红包的,一般是封1001元,寓意着新娘是“千里挑一”的,进了新房,新娘就要开始吃花生和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而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上硬币,寓意着富贵。接下来就会在婚房中调戏下新人同时照相合影留下美好回忆,然后按照预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
酒店婚礼的举行跟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主持人司仪主持完婚礼,新人轮番敬酒、送客。按照东北黑龙江的习俗送亲的人必须要在12点之前离开。晚上新人必须要家里一起吃团圆饭。
5、回门
和全部各地的风俗一样,东北的结婚习俗也是三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但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回男方家,如果新娘家是外地的很远,那就得九天后才能回门了。
东北风俗文化礼仪2
东北结婚风俗有哪些
东北结婚的风俗有择日、迎亲、送亲、结婚和回门五道程序,择日是定下结婚当天的日子和女方家待客的日子,迎亲则是在迎亲当天早上的八九点去女方家接亲,送亲需要新娘的男性亲属来送,结婚和回门就是举办婚礼的仪式和回新娘家看望父母。
东北地区结婚之前需要择日,定下结婚当天的 “正日子”和男方去女方家接待客人的“待客日”,这个日子一般会比正日子早三四天,需要新郎新娘穿上礼服在家接待亲朋好友。
迎亲当天最好在早上八九点的时间去,寓意着发财和长久,新郎前去接亲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但是接回新娘的路上人数则要是双数。
送亲需要新娘的'弟弟和父亲陪伴,但是妈妈不能去送,而且女儿和母亲都要哭嫁,象征着“洒金豆子”,代表女方家从此会富裕起来。
东北地区的回门不是在结婚的第二天,而是在三天后才能回去,太阳下山之前要回到男方家里,如果新娘家比较远则要结婚九天后才能回门。
东北风俗文化礼仪3
过年风俗
1、在农村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食用。
2、过年时,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
3、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饺子中包上硬币或者花生、果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
4、在东北,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灯笼要保持彻夜通明,意味着益寿延年。
5、高跷和秧歌这一传统项目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一到过年会有高跷和秧歌表演。
风俗习惯
1、烟筒贴在墙上面在北方农村里都有盘火炕的习惯,烟道一般都在墙里,然后顺着房檐砌上一个高高的烟筒,这样的烧起火炕来更容易把烟吸走。
而东北一些农村里烟筒特别的奇怪,许多都是重新挨着墙砌一个烟筒,或者是在山墙上凸出来一块用来盖烟筒,这样的烟筒好像贴在墙上面一样。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有根据的,夏天的时候能防止雨水顺着窗户流到屋子里面湿了墙根,更重要的是烟筒到了冬天里能减少火炕散发到室外的热量,使得屋子里更暖和。
2、出行靠爬犁在东北一些山林之间农村来说,爬犁比车更重要。当大雪封山的时候车很容易被陷进去,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爬犁了。虽说自己生活在北方农村,可对于爬犁还是很新鲜的。爬犁的结构非常简单,下面两根木条用来滑行,上面是一块木板用来载人载物。近点的距离拉货一般都由人拖拽,远点可以通过畜力。爬犁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流行。
3、大姑娘会爬树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那里的姑娘都会上树。对此比较好奇,都是农村里调皮的男孩子才会干的事情。原来这是山村林区里面的传统,农村素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林区里面有着不少的山货,每逢山货成熟的时候全家老小都会进林子采摘,姑娘们也是这样学会爬树的,摘一些野果,松籽,山菇等等补贴家用。对于没有见过的人来说不可思议,而在这些地方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4、治病靠跳大神各地农村里都有一些奇异故事,而东北许多农村因为在山林之间更为普遍。过去人们认知有限,若是生了什么病都认为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会请来神婆跳上一跳。在东北的官方学名叫做萨满,民间的.说法叫做跳大神。现在这样看病的方式基本已经消失了,而跳大神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至今还能看到。
5、冬天舔晾衣绳在北方农村里相信有不少孩子冬天里有舔钢管和晾衣绳的经历,尤其在东北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到了冬天室外各种铁制品上都会蒙上一层白霜,好像糖一般。
虽然大人一在的告诫不能填,可好奇心的驱使,或被舔过的人哄骗是甜的,总不断有孩子进行尝试。等舌头被粘住了在后悔,什么甜的一股子铁锈味,甚至还会扯掉一层皮。这好像是特殊的成人礼,舔过之后仿佛长大了一样。
东北文化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代(21世纪);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文化大区和经济大区,不是行政区;“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
【东北风俗文化礼仪】相关文章:
东北的风俗习惯礼仪09-08
台州的风俗文化礼仪09-08
津巴布韦风俗文化礼仪09-09
缅甸风俗文化礼仪09-03
义乌风俗文化礼仪09-06
匈牙利风俗文化礼仪10-06
芬兰风俗文化礼仪10-11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09-10
搬家风俗文化礼仪09-12
英国风俗文化礼仪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