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饮食文化礼仪常识

时间:2023-11-20 21:09:55 家庭 我要投稿

  

  古代饮食文化礼仪常识1

image.png  

  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奉茶无论是主人给你倒茶还是添茶,你都应该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品茗杯前轻敲两下,这在茶礼中叫做叩手礼,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品茶品茶时拿品茗杯的手势也有一定讲究,一般使用大拇指与食指拿在杯口下方位置,中指托在品茗杯底部慢慢品茶。

  可不要一口干哦,记住你是在品主人精心给你准备的好茶,不是拼酒。

  按照礼节,我们至少要分三口再喝完。

  送客暗示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茶叶已经泡得很淡了,主人却没有再换茶。

  这时你也许会以为是主人疏忽,其实不然,这是主人暗示你该回家了,可别还死赖在主人家里,主人可能还有别的重要事情。

  主人倒茶礼仪清洁茶具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

  特别是长时间没用过的茶具,时间久了会沾上灰尘、污垢,所以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平时也需要常常清洗茶具。

  在冲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

  这样的做法既讲究卫生,又能够令茶叶有醒茶的效果,冲出来的茶汤会更好喝。

  适量茶水投茶量一般需要壶体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不过投茶量也需要视乎自己的喜好以及在场的人数,需要拿捏好投茶量。

  所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茶水是比较热的,如果杯子满满都是热茶。

  接手时茶杯很热,这样很容易导致被烫伤。

  端茶得体端茶都是需要双手给客人端茶的。

  千万不可以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这样会显得很不礼貌。

  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当然现在普遍都会用杯垫端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更显礼貌。

  茶点准备一般在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品尝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费了一杯好茶。

  在非正式场合,就得准备点茶点,防止出现茶醉。

  食用的茶点,最好准备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

  倒茶礼仪需要经常实操,才能融会贯通,减少失误。

  无论是朋友聚会喝茶,还是客户拜访、商务洽谈,倒茶礼仪都派得上用场。

  这样在举手投足之间,不仅体现了自身教养,而且也体现了礼貌待客,给人留下好印象。

image.png  

  敬酒礼仪常识

  1.敬酒时间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

  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

  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

  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2.敬酒手势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

  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3.敬酒仪态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

  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

  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

  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

  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

  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表示和对方碰杯。

  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4.敬酒顺序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

  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

  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古代饮食文化礼仪常识2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的餐桌礼仪常识

  1、座次“面朝大门为尊”、“尚左尊东”是中国人在餐桌座次上极其讲究的两个方面。

  以圆桌为例,主客应面朝大门而坐,靠左侧的位置为尊。

  在不对大门而坐时,为尊的则是朝东面的右侧。

image.png  

  2、点菜

  1、聚餐点菜时,切忌自己全做主下单,应将菜单传阅,请大家共同点菜。

  而当你在点菜时,要多询问其他人的意见,不要点大家不喜欢或者忌口的菜式,避免闹出不愉快。

  2、赴宴点菜时,应由主人点菜,你切勿过于自动参与点菜,除非主人热情要求你点菜时,你可以选择一个价格适中,适宜大众口味的菜,要照顾到大家,不要只顾自己。

  3、用餐用餐的时候要文明有礼,讲究吃相。

  在主人未招呼开席,长者、主客未动筷时你不能先动筷。

  每次夹菜的量宜少不宜多;进食时不要发出声音;不要狼吞虎咽;不要吃得太多,适度进食;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或打喷嚏、打嗝,若实在控制不了,要向大家道歉。

  4、敬酒敬酒一定要双手捧杯,站起来面对对方,以示礼貌。

  敬酒要分尊卑次序,敬酒应由长辈发起,你作为客人与晚辈不应主动发起敬酒。

  敬酒时按照顺时针的敬酒,要先向长辈敬酒再向同辈人敬酒。

  5、说话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聊天,目的是活跃餐桌气氛与增进彼此间的情谊,然而餐桌上的说话也是有讲究的`。

  例如:避免说一些沉重、悲戚的话题;避免语出不逊,大声喧哗;避免与人起争执,吵得面红耳赤;避免揭人私隐,说人是非,做好以上几点很重要。

  6、餐后礼仪用餐之后,最好不要在众人面前剔牙。

  如果要剔牙,请用手或餐巾纸掩住嘴巴再剔牙,这一举动不宜外露。

  用餐之后,也不要急着离席,这显得非常不礼貌。

  印度餐桌礼仪常识印度人的主食是大米和面食。

  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为主,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

  由于各种宗教的不同禁忌,有些肉类在印度不能吃,渐渐地演化成了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体系。

  印度人除了牛肉不吃外,鸡肉和羊肉都是主要食物,因为牛在印度被供奉为神。

  印度人还常以一种被称为“馕”的面饼为主食。

  无论在高级餐馆还是在街头树阴下,时常可以看见印度人席地盘腿而坐,用手撕下一块馕,蘸上菜糊、汤汁以及用豌豆、绿豆等各类豆制品熬成的豆汤,津津有味地吃着。

  还有一些食物把饼与土豆结合起来。

  另外,手抓饭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

  每个人吃饭时用右手将饭菜反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

  不过,手抓饭只限于自己家里或非正式场合,在上档次的餐馆用餐或出席正式场合,印度人依然使用刀叉作为餐具。

  印度人在口味上尤喜食咖喱,嗜好酸辣,重油重色。

  烹调方法以烧、煮、烩、炸、炒为常见。

  荤菜烹制,喜用挂糊,不善用浆,丁香、八角、小茴香、豆蔻、辣椒粉、黄姜粉、格拉玛什拉粉用量惊人。

  红茶为印度一大特产,饮用时需烧煮,并加入白糖和奶粉。

  在众多的印度菜肴中,咖喱类菜为其最大特色。

  其烹制方法多样,原料使用各异,口味各具特色。

  印度是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在印度信徒对信仰十分的牵扯。

  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上。

  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素食王国,素食文化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

image.png  

  小孩餐桌礼仪

  1、吃饭前要洗手,脸也要保持干净。

  2、人没有坐齐的时候,不能自己就开始吃起来。

  3、要称赞和感谢给你准备食物的人,不要轻易抱怨饭菜不合自己胃口。

  4、嘴巴里有食物的时候,不要开口说话。

  5、咀嚼食物的时候,嘴巴要注意闭着点;喝汤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

  6、别人在谈话的时候,不要插入和打断。

  7、请别人帮什么忙(比如递调料、菜碟……),一定要说“请”,“谢谢”。

  8、在餐桌前,人要坐直,不要扭动,更不要吵闹。

  9、就餐当中如果要离开桌位,要跟大家打招呼,说一声“对不起,我要……”10、如果吃完后要先离开餐桌,需要获得家长的同意。

  古代饮食文化礼仪常识3

  礼仪常识之接待礼仪大全

  接待工作是一项频繁而重要的工作,它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形象,也反映着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礼仪常识之接待礼仪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礼仪常识之接待礼仪

  接待亲朋好友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

  在接待中,一定要做到接送有礼,拜访有节。

  令人满意的接待礼仪,对于建立联系、发展友情、促进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学会保持“二号微笑”。

  所谓“二号微笑”,就是“笑不露齿”,不出声,让人感到脸上挂着笑意即可,保持“二号微笑”,让人感觉心情轻松,又比较愉快。

image.png  

  一、女士优先礼仪

  “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

  在西方社交场合,是否遵循“女士优先”是一条成规,是评价男士是否有男子汉气魄和绅士风度的首要标准。

  在社交场合,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为妇女排忧解难。

  在乘公共汽车时,看到年纪比自己大或体弱的女士,应主动让座;男士和女士一同上车时,男士应上前几步,为女士打开车门;下车时,男士应先下车,主动为女士拉开车门。

  聚会时,女客人进入聚会场所,先到的男士应站起来迎接,和女士一起外出,应主动帮助她拿一些笨重的东西,但不用帮她拎随身的小包。

  二、乘车礼仪

  一般来说,座位的尊卑是以座位的舒适和上下车方便为标准。

  各式车辆座位的尊卑,原则上都以固定。

  1、轿车

  (1)如有司机驾驶时,以后排右侧为首位,左侧次之,中间座位再次之,前坐右侧殿后。

  (2)如果由主人亲自驾驶,以驾驶座右侧为首位,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中间座为末席。

  (3)主人夫妇驾车时,则主人夫妇坐前座,客人夫妇坐后座,男士要为自己的夫人服务,开车门让夫人先上车,然后自己再上车。

  (4)主人亲自驾车,坐客只有一人,应坐在主人旁。

  若同坐多人,中途坐前座的人下车后,在后面坐的客人应改坐前排,此项礼节最易疏忽。

  2、吉普车

  吉普车无论是主人驾驶还是司机驾驶,都应以前排右坐为尊,后排右侧次之,后排左侧为末席。

  上车时,后排位低者先上车,前排尊者后上车。

  下车时前排客人先下车,后排客人再下车。

  3、面包车

  乘坐原则是司机后排为尊,由前向后,由左而右排列。

  也就是说司机后面靠窗的位子为主座。

  是优先考虑安全问题。

  哪怕是紧急刹车领导也不至于被甩出去。

  我们知道,普通面包车的右侧为过道,最右侧靠门座位实际上是辅助座位,既不舒适,也不安全。

  如果是中巴、大巴,中间是过道,座次原则是离门近者为主座,由前向后,由右往左,离门越近,位置越高,也就是说,司机后排靠门的位子是主座,这个位子前面通常有扶手,领导上下车也方便,安全、方便兼顾。

  4、乘电梯礼仪

  (1)伴随客人或长辈来到电梯厅门前时:先按电梯呼梯按钮。

  轿厢到达厅门打开时,可先行进入电梯,一手按“开门”按钮,另一手按住电梯侧门,礼貌地说“请进”,请客人们或长辈们进入电梯轿厢。

  (2)进入电梯后:按下客人或长辈要去的楼层按钮。

  若电梯行进间有其它人员进入,可主动询问要去几楼,帮忙按下。

  电梯内可视状况是否寒喧,电梯内尽量侧身面对客人。

  (3)到达目的楼层:一手按住“开门”按钮,另一手并做出请出的动作,可说:到了,您先请!客人走出电梯后,自己立刻步出电梯,并热诚地引导行进的方向。

  5、上下楼梯礼节上下楼梯时,男女长幼之顺序如下:上楼时,女士在前男士在后,长者在前,幼者在后,此以表示尊重。

  下楼时,男士在前,女士在后,幼者在前,长者在后,此为安全考虑。

image.png  

  三、宴请礼仪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在宴请客人时,不是单纯的为吃而吃,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对客人的尊重,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主、客双方进行进一步交流的气氛。

  如果考虑不周全、座次安排不妥当,会惹得客人不高兴并失去宴请的意义,所以,要多花些心思,精心安排,以显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一)宴席座位的安排:

  按照国际惯例,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在同一张桌上,席位高低以离主人的席位远近而定,通常为右高左低。

  如遇到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他的尊重,可以把主宾安排在主人的位置上,主人在主宾的位置上。

  (二)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2、席上有女士,应等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三)餐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是预防调味汁滴落,弄脏衣服,并兼做擦拭嘴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入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上。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四)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势端正,脚蹋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尔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同时要关心别人,尤其要照顾好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共餐盘夹取菜肴。

  6、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7、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8、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

  9、喝酒宜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0、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11、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12、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菜。

  13、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

  (五)喝汤的礼仪

  喝汤要用汤匙,千万不要端起碗来喝。

  喝汤时,第一次舀汤要少,先测试温度,浅尝,喝汤不要出声。

  喝汤时,不要任意搅合热汤和用口吹凉。

  汤舀起来,不能一勺次分几口喝。

  接待外宾的基本礼仪常识

  在外宾抵达以前,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重要国宾来访,其随访人员中,有正式随行人员(或代表团团员)和工作人员之分,而正式随行人员中有的还是政府的高级官员。

  此外,有的国家领导人来访,随行的还有企业家、记者以及专机的机组人员等。

  这些都应在事先了解清楚,以便由有关单位做好相应的接待准备。

  对于外宾的饮食爱好、宗教禁忌以及是否有其他特殊的生活习惯等也可事先向对方探询,必要时,还可向对方索要来访者的血型资料。

  拟订来宾访问日程前,还要向对方了解清楚抵离的日期和时间、交通工具和施行路线、对参观访问的具体愿望等。

  飞机起降的.具体时间,可经由民航部门密切掌握。

  日程安排的松紧应适当。

  活动安排太少,让客人有时在宾馆里无所事事,会感到受冷遇;活动安排太多,又会令客人筋疲力尽。

  要保持日程安排适当平衡确非易事。

  为了让客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看一些东西,多接触一些人,常常容易把日程排得太满,没有轻松休息的时间。

  有些大型代表团来访,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安排他们分组活动。

  有的次要活动,可以安排代表团其他成员参加,以减轻主宾的劳累。

  接待规格的高低,体现了对来访客人的重视程度和欢迎的热烈程度,来访者对于接待规格的高低也往往比较敏感。

  因此,对于来访客人的接待规格要妥善掌握。

  接待规格的高低常常从各方面表现出来。

  例如,宴会规模的大小,出席宴会的主方人员的身份;某些礼仪活动的隆重程度等,甚至有时住房和交通工具的安排,也会被人视为接待规格高低的反映。

  因此,对于同一级别的国宾,应保持大体上差不多的接待规格,以免给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觉。

  而对于某些在政治上或两国关系上有特殊需要的国宾给以“破格”的接待,则可能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接待规格虽然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来,但领导人的接见尤其重要。

  由谁接见,谈得怎么样,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有时候,东道国的主要领导人不在首都,来宾亦愿特意去外地会见。

  所以,在拟订接待计划和安排活动日程时,对领导人的接见,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各国对来访外宾,尤其是国宾的安全,都特别重视。

  有些国家在重要国宾来访时,采取特别的安全警戒措施。

  这是因为东道国政府有责任保证客人在其境内逗留期间的人身安全。

  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国宾来访,自入境之时起,其安全保卫的责任,就落在东道国肩上。

  东道国政府应同来访国政府配合,精心制定保护他们的计划,包括警察护送、现场控制、近身保卫、食物品尝、交通安全以及其他一切必要的技术和预防性措施。

  礼宾部门在考虑日程和活动现场的安排时,也应将安全因素考虑在内。

  外宾来访期间的生活接待十分重要。

  住房、坐车、生活起居,要尽量使其舒适、方便、安全,饮食应当可口。

  住地应当选择在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段,以便使来宾在繁忙紧张的活动之后得到适当的歇息。

  国事访问一般以住国宾馆、高级饭店为多,这些地方设备好,服务周到有经验。

  也有的国家为了讲究礼仪规格而安排来宾住在王宫、别墅等地方。

  元首住地应升来访国的国旗或元首旗。

  住房的分配,身边工作人员,如秘书、译员、近身警卫和服务人员等应住在靠近主宾的房间。

  对代表团中的高级官员亦应妥善安排。

  除非不得已的情况,单身汉亦应安排单独房间,而不要安排单身汉两人合住。

  住房可由东道主安排分配后,再征求客人意见;也可将房间位置图提前交给对方,请对方自行安排。

  关于饮食,应按外宾的习惯和爱好,尽量搞好。

  还应按外宾习惯,在房间内准备一些饮料、水果等,供其随时取用。

  对于来宾国家的国旗(元首旗)的旗样和制作说明,国歌的乐谱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向对方索要。

  此外,还要收集一些来访国的乐曲,供奏席间乐及晚会表演时用。

  国宾来访,一般都要送礼给东道国的领导人和工作人员,东道国亦相应赠礼答谢。

  领导人互赠礼品,可在会见时当面致送,也可通过礼宾工作人员转交;给一般随行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礼品,则可收礼宾人员转交。

image.png  

  送礼要避免千篇一律,重复雷同,因此对每次来访国宾的礼物,应有所记载,以备日后查阅。

  送给来访国宾的礼物,应争取随专机带走。

  如无专机,则一般不宜赠送大件易碎难运的礼品,以便于宾客作为随身行李运走。

  社交晚宴的礼仪常识

  晚宴是社交中必备的一部重头戏,蕴藏了很多商务礼仪和社交礼仪中的细节,其中包括了晚宴流程,晚宴席次安排等等。

  礼仪贴士:准备餐桌话题,避免过度饮酒,避免提早离席

  晚宴是国际社交的重头戏。

  国际晚宴通常晚上七点至八点开始,有时甚至迟至九点才开始。

  晚宴最初的一小时通常是鸡尾酒会,用意是让宾客暖场、相互介绍,特别是认识与你同桌的异性朋友。

  如果不清楚谁与你同桌,赶快去看席次表,准备等一下大家可能会聊的话题,千万不要紧抓熟人大聊特聊,否则大家会认为你太不上道。

  特别提醒,鸡尾酒后劲很强,小啜怡情,喝太多可就不妙。

  鸡尾酒会结束后,主人宣布宴会开始,这时每个人都要走到自己的座位附近,等主人说“请坐”后,男士要帮右手边的女士推椅子,请她先坐下。

  要等大家都坐定后,所有人才开动。

  在晚宴席次安排上,中国文化以左为尊,但国际规范以右为尊,离主人右侧越近的人身份越高;在中国,男主人坐主位,女主人坐在他身边,国际宴会则依照西方习惯,女主人坐主位,男主人坐在她对面,男女宾客也是成双坐在彼此对面。

  东方主人习惯在用餐前来段祝贺词,西方主人则等到上主菜时才致词,等主人说完,大家会一起站起来举杯庆祝。

  在国际宴会上,敬酒时只能找身边的人,不能像东方人全桌打通关。

  餐桌上要避谈政治、低俗笑话及物品价值等话题,千万别问人家他的劳力士表多少钱。

  西方人最常用的开场白是天气,虽然无聊却百无一失。

  主菜过后会有一小时的饭后酒,男宾、女宾分别集合在某个定点畅所欲言。

  最后的余兴节目通常是社交舞,首先由女主人邀请一位男客人开舞,然后宾客才进场跳,你一定要先跟自己同行的舞伴跳,然后再邀请其它人跳,而且必须先征求你的舞伴同意。

  社交舞时间一般会进行到午夜,习惯早睡的人要有心理准备,不能轻易提早离席。

  为了礼貌起见,最好等到有客人开口跟主人说再见之后,你再随后离开。

【古代饮食文化礼仪常识】相关文章: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常识09-07

古代称呼礼仪常识09-26

古代传统称呼礼仪常识09-09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06-09

涉外饮食文化礼仪09-23

礼仪常识之接待礼仪09-05

化妆礼仪的常识05-16

社交礼仪常识06-12

西餐礼仪常识06-12

中国饮食文化礼仪禁忌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