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的风俗文明礼仪

时间:2023-12-03 19:09:48 家庭 我要投稿

  

  裕固族的风俗文明礼仪1

  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受生活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裕固族有着特色的民族习俗。

  传统礼俗老人会在门口把你让进帐篷,安排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最好按他们的习俗,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

image.png  

  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

  当主人请你用餐时,不要站起来,更不得走动,也无须过谦,尽管吃好了。裕固族待客真诚憨厚,讨厌虚情假意,并根据客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与主人家的关系,将肉分成头等、二等,宰一只羊共分十二等。量人送礼,可由客人带走。民间传统有先敬茶后敬酒的习惯。

  在狩猎季节,裕固族还有野餐待客之习。喝奶茶是裕固族人的.重要习惯。过去的饮食特点是一日三茶,以茶为饭。

  一般到晚间才吃一点面食。所以有客人时,裕固人总是先请喝酥油炒面茶,然后才用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客人在喝奶条时,一定要吃干净沉在碗底的“曲核”(一种呈块状的奶制品),这表示已经吃够了,要不然的话,主人会—个劲地给你添加。婚俗裕固族传统的婚姻习惯有正式婚姻与非正式婚姻两种形态。

  正式婚姻,即男娶女嫁婚,婚礼仪式繁多而隆重。在女方家最重要的仪式是“戴头面”。

  迎亲路上,男方要在途中铺毡毯、备羊酒迎候,谓之打尖(裕固语叫‘杜苏尔池’)。在男方家的婚宴上,还要举行有名的“阿斯哈斯”仪式,即由“总东”(负责主持礼仪的人)向大家讲述裕固族婚礼的古老来历。这类正式婚姻花费很大,男方多的花两三千元,少的花几百元。

image.png  

  即使一般牧户,也要出一马一牛,十几只羊,一二十块布(一块布一丈六尺)、两块茯茶的彩礼。对女方来说,陪嫁的财物动辄超过男方彩礼的三四倍,往往比男方花费得更多。

  裕固族的非正式婚姻主要指帐房戴头婚。女孩到十五或十七岁时举行戴头面仪式,即成年礼。

  父母这时候要为女儿另立一顶帐篷(裕固语叫“道尔朗”)。姑娘戴头面后就有了社交自由,可与称心的情侣在“道尔朗”同居,共同生活,生儿育女不受非议。

  帐房戴头的妇女,有的与一个固定的男子白头到老,也有中途感情发生波折而与另外男子同居的。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的婚姻状况有了很大改变。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家长一般不加干涉。

  裕固族与其他民族通婚也很常见。服饰习惯裕固族男子戴毡帽,穿高领的左大襟长袍,束红蓝色腰带,穿高统靴。已婚妇女戴喇叭形白毡帽子(裕固语叫‘拉扎帽’),前缘镶有黑边两道,帽顶缀有大红彩络。过去妇女还戴有长带形头面,上面镶有各种饰品,构成图案式样。

  但头面很重,垂在发上对劳动和健康都有妨害,现在已经去掉。随着时代的变化,裕固族男女平时大都以内地流行的服装为主,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中才穿戴传统服饰。

  裕固族的风俗文明礼仪2

  谷雨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谷雨是我国24节气之一,它属于春季的节气,也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关于谷雨的民俗风情在民间也有很多介绍,今天咱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谷雨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都有哪些。

  谷雨节气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与水有关,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谷雨节气雨水开始增多,气温开始回暖,所以是农耕的好时机,因此在民间大家对谷雨这个节气看得非常的重。而且在民间关于谷雨的风俗也有很多,有些地方会祭祀海神,还会来喝谷雨茶,会有吃春的活动。所以关于谷雨的风俗还是非常多的。

image.png  

  谷雨时节,百鱼进入浅滩,而且海水开始回暖,这个时候正当是捕鱼的.好时节,所以渔民们为了使得能够出海平安,也为了获得更多的收成,于是就会在谷雨这天举办祭海的活动。祭海主要是祈求海神的保佑,让出海的渔民能够出海平平安安,同时也能够捕获到大量的鱼。

  据说谷雨时节的茶有特殊的清香味,而且富含非常丰富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所以在谷雨时节,大家都会去山上采摘一些茶叶,不管是任何天气。只要在谷雨当天一早都会去采茶,而喝了之后能够明目清神。

  在民间谷雨有吃野菜的习俗。其实最早不管是有没有出嫁的姑娘,在谷雨这天都要拎着篮子到野地上去走一走。后来在每次在谷雨外出的时候,都会发现山上有很多的野菜,于是大家都会采摘上一些野菜回来,所以就有了谷雨去挖野菜,吃野菜的习俗。

  谷雨时节,南方地区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将乌米汁与米放到一起制作而成的乌米饭,有特殊的清香味,吃的时候用白糖和猪油拌着吃,特别的美味。

  关于谷雨的特点以及风俗就跟大家介绍到这里。其实谷雨过后,真正的夏天就要开始来临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紧时间感受春天的魅力。同时如果是乣耕作的话,也一定要抓紧时间来进行农耕,这样才有一个好抽成。

  裕固族的风俗文明礼仪3

  祭灶风俗文化礼仪

  祭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流传甚广。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祭灶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

image.png  

  。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

  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

  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

  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祭灶灶就是用土或石砌起来可以烧火饮食的人造物,在今天的'农村中还普遍使用。

  灶的性质与少数民族的火塘相似,据此可以推想,灶神的前身就是原始人的火塘神,灶神就是火神的转变。

  据考古和民俗材料印证,这种信仰当起源于母系氏族阶段。火神观念产生后,随后便产生了相应的祭祀仪式,早在《周礼》中,就有「天子祭五祀」的记载。祭社神就是其中之一。

  《后汉书·阴识传》载:阴子方为人至孝,腊日晨炊,忽见灶神现形,子方再拜,以家中黄羊礼之。从此以后,竟成巨富。

  阴氏子孙便世世代代在腊日用黄羊祀灶。人间之所以对灶神如此敬重,是由于人们认为炉灶中的火是上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是各户的主要家神,它不仅掌饮食,并主宰全家的生死祸福。而且,灶神与全家成员的生活最接近,明察男女老幼的一言一行,它可以直接返天向上帝报告人间的善恶,西汉时就有了「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2) 的传说。

  魏晋以后至唐宋,更盛传灶神夜间或选日上天白人罪状,并演变出许多民间传说。正因为人间相信灶神决定一家的贫富之命,记人善恶,上报天堂,所以祭灶时必须恭敬,由此而生出许多忌讳。如切不可对灶吟咏嬉笑,秽语恶言,也不可烧不净柴,不可用灶火烧香等,在敦煌伯二六六一背《诸杂略要得抄子》卷中,更明确指出了忌凶、吉利北京祭灶的风俗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以代卖“灶王爷”。

image.png  

  这种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

  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陈旧不堪的旧灶王像。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来到了。

  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就可以了。

  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云“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称它为“祭灶日”。

  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爷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看业灶王爷贤伉俪都是喜欢吃甜食的。

  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