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到底有几个“女儿节”

时间:2023-12-14 20:09:51 家庭 我要投稿

  

  古代到底有几个“女儿节”1

  古代女儿节综览

  据文献记载,古代女性的节日都被唤作“女儿节”。

  关于女儿节的确切记录,可以上溯到元代《析津志》:“宫廷宰辅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邀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

  传统节日中所谓的“女儿节”,比较流行的是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和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此外也有将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和农历六月六日的“花朝”视为“女儿节”的说法。而在旧时汉族的岁时节日里,被称“女儿节”的日子还有一个端午节。归纳起来,中国传统节日中,可以称作女儿节的至少有:上巳节、端午节、花朝节、七夕节和重阳节,这其中还不包括很多地方性的女儿节,如四川广元地区(武则天出生地)为纪念武则天,将其诞辰定为女儿节;藏族则将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上山采茶对歌的日子定为女儿节等。

image.png  

  广元女儿节活动现场。

  在这里,花朝节虽然名义上属于全国性节日,但实际上有着很强的地方性。我国面积广袤,南北温差悬殊,南方花开之时北方仍处暮冬之节,这就造成各地花朝节节期不同的情况,有以二月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为花朝的,也有以六月六为花朝的。有的地方称花朝为女儿节,有的地方却没有这种说法,时间不同、说法不一,因此它实质上属于地方性节日。另外,上巳节在宋代就开始衰落,而女儿节的'别称大多出现在明清时期,当前日本依然保留的三月三日女儿节的各种习俗已被证明是源自我国古代,是上巳节存在过的旁证之一。

  古代女儿节详解

  具体而言,我国古代的女儿节有着不同的历史起源与过节风俗。

  三月初三·上巳节

  上巳节源自汉朝末年的一个传说。相传当时的一户人家在三月初左右连亡三女,引得人心惶惶。为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民众纷纷到水边洗浴以驱除不祥,后世相沿成俗。此外,上巳节还有周公泛酒和仲春之会等起源之说。

  上巳节仲春之会,实际上也是一种“情人节”。来源/网络

  传说虽难辨真假,但传承至今的节日礼俗却大同小异。古代上巳节这天,人们会临水祓除、烹制美食、戴荠菜花甚至祈求子嗣。

  其中临水祓除的习俗在汉朝就已形成,当时上巳节是一个较为隆重的节日,每到此日,男女老少都要前往河边沐浴,在清洁之余更希望流水带走身上的病气。

  上巳节古人临水祓除。

  而烹制美食主要缘于古人认为三月三日阳气过胜,于人不利,所以需要制作一些节令食品来抵御不利的时气:“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拌,以压时气。”(宗懔:《荆楚岁时记》)

  相应地,戴荠菜花也是出于保持健康的心愿。民谚有云:“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齐涛主编、任骋著:《中国民俗通志·禁忌志》)。人们认为,在这一天采荠菜花戴于发鬓,可以趋吉避凶,还能够起到医治头痛、明目的功效。

  上巳节的习俗中,最与女性相关的一项风俗为乞子。当日在沐浴时,需在东流水中进行。五行之中,东方为木,而木有生长、生发的特性,因此祓除于东流水,就是取其生长、生发之意。此外,上巳节求子还同节日名称之“巳”颇有关联,在此,甲骨文中十二地支中的“巳”就写作“子”,而它又代表阳气极盛的状态,古人讲究阴阳调和,因此,在上巳节祓除衅浴、趋吉避凶,最终达到强身健体,求得子嗣的心愿。

image.png  

  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北方地区把五月五日作为忌日。战国时的齐相孟尝君田文,曾因生于五月五日,而险被抛弃。古时,每到这天人们都会以各种手段来祛邪避灾,如《大戴礼》所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此外,也有人将端午节的起源归结为对屈原的纪念。

  那么端午节跟女性有什么关系呢?

  在古代,“已嫁之女归宁的习俗”,也就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就选在端午节这一天。

  已嫁妇女归宁之俗起源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社日。社日源于先秦,盛于唐宋。唐代,每到社日妇女可以休息一天。张籍《吴楚歌》云:“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石鲁《归宁图》。来源/网络

  到了宋代,社日被一分为二,成了春社和秋社,出嫁的女儿可以在这两天回娘家省亲:“秋社……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秋社日,有士庶家妻女归外家回。”

  社日自元代戛然而止,以致明清时期鲜为人知。但是已嫁之女归宁的习俗却被沿袭下来,只是融入到了端午节和重阳节的节俗之中,也因此,明清时期的端午节和重阳节又被别称为女儿节。

  除了归宁,古人也会在端午节这天乞子。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簮以榴花,曰女儿节。” 众所周知,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多子多孙的象征,即便五月有很多花会开放,但是独取石榴花戴于鬓角,主要是因为石榴的寓意特殊。

image.png  

  六月初六·回娘家

  农历六月初六也是古代的妇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把已经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清代嘉庆《合肥县志》:“六月六日谓之过半年,妇女偕婿归宁。”

  关于该节日的起缘,有这样一则传说——

  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深受国人爱戴。六月六日是他的生日,每年有很多人为他祝寿。久而久之,孤偃居功自傲,逐渐为国人所不满。其亲家赵衰直言相劝,反被孤偃当众责怪,赵衰一气身亡。赵衰的儿子见岳父如此,立誓要报仇。第二年,狐偃出京放粮,赵衰的儿子准备在其回京过寿时杀掉他,以报辱父之仇。谋划之余,他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妻子。狐偃的女儿悄悄将此消息告诉母亲,其母大惊,派人给狐偃送信。狐偃知道后,适才了解到自己出了问题,于是深入乡间了解民情,才发现自己早已不得人心。此后孤偃大彻大悟,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六月初六一早,狐偃就亲迎女儿女婿来家,敬如上宾,并当众向女婿认错,翁婿尽释前嫌。此后每年的六月初六,狐偃都要请女儿女婿回家一叙。百姓纷纷仿效,久而久之,六月初六就成了“姑姑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请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七月初七·七夕节

  在多数人的意识中,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事实上,在牛郎织女传说以前,人们就已经在七月初七这天过节了。汉崔寔《四民月令》里所说的“(七月)七日遂作麹。及磨。是日也,可合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至于为何在汉以后,人们会将牛郎织女与七月七日联系起来,可详见国历君发过的《牛郎织女本没有爱情,讲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爱情》一文。

  古代到底有几个“女儿节”2

  在中国古代,一般将三月初三也就是上巳节称为女儿节,也叫做“桃花节”,在古代,男性第一次极为重要的典礼便是弱冠之年礼,而女性相对应的便是及笄礼,这一典礼就相当于现今成年礼一样,女士参加了了及笄礼,就意味着能够定亲出嫁了,而一般举行及笄礼的时间都是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所以很多人都将三月初三这一天称为女儿节。一般在这一天,年轻的.女士都是会穿着漂亮衣服赶到小河边玩乐,唐代诗人杜甫曾读过诗词描绘那时候的景象“三月三日气温新,北京长安河边多佳人”。

  在古代,一般被称为七夕,也就是七巧节,在民间确实也有女儿节这样的说法,这一天的由来便是有名的“牛郎和织女”了,如今很多年轻人也都会将这一天当做七夕节到过。因此综上所述常说,中古时期古代的女儿节一般是三月三或七月七,而六月六一般被称为走娘家节。六月六是酷热的炎夏已经来临,劝诫大家注意防暑,当日每家要熬姜汤,绿豆粥喝。另一个近义麦忙天也已结束,麦子收仓进库。

image.png  

  大家迎接大丰收,农户将做油条,糖糕,菜角等食品,祝贺粮食丰收的喜乐,与此同时娘们们也要提礼双访探望爹妈。大家本地有句俗话叫:“收罢麦,打罢场,推上礼物着爹妈。`因此六月六的前三天到六月六当日小夫妻到娘家人双访望友的习惯性已延续至今!俗语说“六月六,挂锄钩,请完老婶请小姑子”。农历六月初六前后左右,小麦早已收完了,秋庄稼也基本种好,恰好是冬闲季节,人们从借此机会机会走亲戚,慢慢地演变成了“走娘家”。

  出嫁女回娘家时应用新打下来的小麦制成馍馍赠给娘家人,除此之外,还需要割上一刀肉送到娘家人,此谓“六月六,要吃女儿一刀肉”,娘家人同样要用新打下来的小麦接待闺女、姑爷,民间有“六月六,新麦馍馍炖羊排”这样的说法,就是用来接待女儿的。近几年来,在商家的蹭热点下,除开买猪肉和送馒头外,还有一些其他这样的说法,像送腰带、送珠宝首饰这些五花八门。

【古代到底有几个“女儿节”】相关文章:

女儿节是几月几号07-15

羊水到底有哪些好处10-28

柳絮到底有多烦09-11

狐臭到底有哪些表现11-03

柚子的功效到底有哪些11-10

橘皮到底有哪些功效11-09

西瓜对孕妇到底有害吗09-19

孕期“谣言”,到底有哪些?10-13

到底有哪些孕期“谣言”?10-13

甲醛到底有没有害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