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信结尾落笔

时间:2023-06-22 00:11:17 美文 我要投稿

  古人写信结尾落笔,写信对于我们而言,即熟悉又遥远,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相信很多人不再使用这一原始的通信手段了。在古代,写信可是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下面就分享一下古人写信结尾落笔。

  古人写信结尾落笔1

  1、写结语,如:”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2、写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3、写署名: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

image.png  

  扩展资料:

  古代结语答复对方询问的句式:

  1、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2、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3、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落款的写法:

  长辈:写“姓名上”,长辈是熟人,只写名不写姓。

  同辈:只写姓名或只写名不写姓。

  晚辈:父字、伯父手书。

  祝福用语文言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意事项。

  (1)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古人写信结尾落笔2

  书信往来,如何称呼事关礼仪

  书信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就用竹简、木牍、帛等做书写材料。书信往来虽然人不见面,但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一尺大小的书信上,通过文字表达及书写规格等形式,将见面交谈时应有的礼节跃然其上的。

  书信的开头即所谓的起首语是多种多样的,较为常见的是先称呼对方,有的顺便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自己与收信人的关系性称谓。比如司马迁与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起首便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职务自称,“牛马走”是他的自谦之称。少卿是收信人任安的字,足下是对任安的尊称。这种起首语在历代的书信中都可见到。唐韩愈《答李翊书》开头“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再如清代桐城派文学家姚鼐给吏部尚书朱珪的信,开头是“正月廿二日,姚鼐谨再拜奉书盘陀先生尚书阁下”,盘陀是朱珪的号——盘陀居士的简称。还有,儿子给父亲去信,起首常写的是“男某白拜谨禀父亲大人膝下”等,也是这种形式。

  起首语中对对方的尊称,远比口语丰富,如类似于阁下、执事、台下的尊称就有:用于尊长的,有尊前、侍前、侍下、侍右、座下、座前、门下、台前等;给文人写信,常称为著席、撰席、史席;致书于老师,称函丈、侍侧、帐下等;给官长去信,称钧座;致书于妇女,用粧次、粧待、粧阁、懿前等。

  再如朋友之间,除了称“某某仁兄足下”外,还常常用“某某仁兄青睐”,青睐本是被人特别看重的意思,书信里引申为知己、知心之人。同窗学友还常称“砚兄”,意为使用同一砚台的亲密无间的学兄。

  起首语中“谨禀”、“奉书”等语又叫“启禀语”,若使用这种启禀语,还要根据对方的关系而确定用词,以体现礼节上的分寸和程度。如对尊长是用“敬禀”、“谨禀”、“上书”、“书呈”、“上启”等词,对平辈用“敬启”、“敬书”、“书申”等词,不用“禀”字。

  如果对卑幼就较为随便了,一般用“字付”、“字与”、“书寄”等,而不用敬、恭等字,对卑幼使用不合礼数的过分的敬词,反而会使对方难于接受,显得不自然。

image.png  

  书信正文格式要充分体现礼数

  正文中的措辞,也处处要体现对对方的礼敬,如“问别语”,基本意思是分别了一段时间,很是想念,在书信中则有诸多不同的`礼貌用语。

  如用于老师的,有“拜违矩悔”、“阻拜函丈,无时或释”等,意思是拜别了您以后,未能得到您的教诲。用于平辈的,有“揖别丰神,时萦离绪”,意为拜别之后没有见面,离别后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

  再如回信时写道对方来信的词语,用于平辈的,有“承赐琅函”、“接领云笺”、“敬披翰简”等。用于尊长的,有“恭披翰示”、“捧诵云笺”等。承赐,是承蒙您赐书之意,敬披、恭披是恭敬地披阅。琅函、华笺、华翰等是对对方来信的美称,含敬重之意。而谕、示等,是用于称尊长的来信,视尊长的信为庄重的谕令和指示。

  信文中对对方的称谓,及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动作的用词,除在词意上表达礼敬外,还要以该词所摆的位置格式来表示,显示出该词高于一般词语的突出地位。为此,古人发明了一种“抬头”和“空格”的办法。

  抬头,是遇到尊称之词及其动作、相关事物之词,要另起一行抬写。抬写也有不同,有平抬、单抬、双抬之分。抬得越高,敬重的程度也就越重,什么样的词用怎样的抬法,也有讲究。清代有一部专讲写信的书叫《通问便集》,里面就有很详细的记载:

  “凡遇本人称为大人、大老爷、先生、太翁、老伯、大兄、大侄字样,则用双抬。遇本人之祖父母、父母称谓,则用三抬,若遇‘国朝’字样用三抬,则于其祖父母称谓用双抬。”

  信文中词语的抬写原则,以三抬为最高,用于该段文字中最敬重的称谓词,稍次者用双抬,以下按礼敬程度递减。而被尊称之人的动作用次,又比其称谓少一格,如给父亲去信,“父亲大人”一词双抬,提到祖父,“祖父大人”一词三抬。而父亲动作之词语,如“查收”一词,父亲相关事物如祝父亲身体安康的“恭请金安”一词,则用单抬。

  “空格”,是不抬头,而将应抬头的词语空过一格或几格再写,应三抬的空三格,应双抬的空两格,这种方式在礼敬的意义上与抬头基本相同。当然,有的时候抬头与空格往往并用。  

  书信末尾也要以文字形式表示行礼

  对于不同关系的人行什么样的礼、怎样行礼,书信上的用词不仅丰富,而且区分很细。用于平辈的,通常是“顿首”或“再拜”;用于至亲长辈如祖父母、父母、岳父母等,用“百拜”或“顿首百拜”;用于卑幼,若表示敬重,用“拜手”。

  如果写信之人刚好是居父母之丧期,对收信人则用“稽首”,居丧之人署名之前加个“制”字,制在古代表示守制服孝。

  当然,书信中同样也重视避讳之礼。对方及其祖、父的名字的字词,便应避讳。事关丧事的信忌更多,给有丧事的人去慰问信叫唁唁,对对方亲属的“死”字要避讳,用具有敬意而又文雅的词代称,如“仙逝、”鹤驾仙游“等。

  在信封的使用上,礼俗也有讲究。清代时的信封叫书套,中间粘一红签即一长条红纸,红签必须在信封的顶头往下粘,上边不能留一点白边,上边的字也要顶头写,忌空头,最下边一字要落在最底,忌吊脚。如果是唁信,则忌用红签,信封背面也不盖寄信人的红色图章。

  古人写信结尾落笔3

  一、书信格式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 -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

  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image.png  

  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用作敬称。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诸侯,《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也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此外,"公子",原本指诸侯的庶子,后也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对于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故也用来当作尊称。古代台与臺是两个字,后来将臺简化成台,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字,其实不然。所以,给港台等通行繁体字的地区的友人写信,千万不能将台甫写成臺甫,那样就会贻笑大方。

  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目前,进入近代以来,一般人已经很少再取表字或雅号,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与他们通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以免唐突。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对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等。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谦称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当时的贵族都有特定的谦称,如《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是善的意思,不谷犹言不善。《礼记-曲礼》说,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别国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称"小童"。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语,"臣妾"的本义,犹后世言奴才。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仆也是奴仆的意思,日本人至今还"仆"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牛马走",意思是象牛马一样供驱使奔走的人。与此相类似的用法,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者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样,对他人称呼自家的其他亲戚,也都要加一"家"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自称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或者用平称"爱人"、"太太"。常常听到有人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我夫人。"这是非常失礼的说法,如前所说,诸侯的元配才能称为"夫人"。普通人相交,称对方配偶为夫人,略有恭维的意思。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就显得自大,或者是无知。

  如果向对方有所馈赠,则要用谦语,如菲仪、芹献、寸志等,意识是说自己的东西微雹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古人写信结尾落笔】相关文章:

写信的惊艳的结尾06-21

优雅的写信开头结尾06-21

写信的惊艳开头和结尾06-21

写信的格式示范06-20

写信的格式分享06-20

写信的惊艳开头06-21

写信的正确格式06-21

怎样给妈妈写信06-21

正确的写信格式06-21

写信的格式是怎样的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