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欲不欲的欲什么意思

时间:2023-07-30 23:10:32 美文 我要投稿

  是以圣人欲不欲,有道的领导者把没有私人欲望当作欲望。

  是以圣人欲不欲的欲什么意思1

  这是《老子》第六十四章里的一句话: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解释为:是以圣人无欲心,不贵难得之宝,则自不生事。

  欲的解释:①本义,名词,永不满足的心念。②名词:色心,性的本能需求。③动词:想,要,相要。

  第一个欲是动词 想要的意思,而第二欲是名词贪欲。所以“欲不欲”是指要没有贪欲。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 · 六十四》)

image.png  

  【注释】①为:妄为。执:强持。几成:近乎成功。②欲不欲:求人所不求,如谦下、柔弱、朴素等。学不学:学人所不学,如“道”等。

  【译文】妄为的人,终究会遭遇失败;强行持有的人,早晚还会失去。因此得道的圣人不妄为就不会遭遇失败,不强行持有就不会失去。人们干事情,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自始至终谨慎重视,就不会有因为松懈、轻心而导致的失败了。因此得道的圣人追求人们所不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财货;学习人们所不愿意学的,弥补众人的过失,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敢妄为。

  【感悟】欲不欲、不欲欲,追求常人

  是以圣人欲不欲的欲什么意思2

  首先,欲望是与生俱来、本来存在的现象。

  就像人一生下来就有饮食与衣着等饱暖之欲望,这是自然规律,一切顺应自然的事物就是符合道的,没有谁可以强行将欲望根除,执着于根除欲望也是一种违背规律的行为!

  就像《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里所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食、美服、安居、乐俗”,都是属于欲望的正常范畴。

  所以老子说的“欲”,不是一味看重物质的东西,不是一味过度地看重稀奇物品的东西,不是一味过度的看重钞票、财物的`享受,不是一味过度的看重吃喝玩乐、挥金如土。

  其次,老子所说的欲,就是让我们顺应“道”、效法“道”。

  “道”生化了我们,道在我们生命中,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道,充分利用“道”赋予我们的精力去努力认识“道”、顺应“道”、效法“道”,从而报效“道”,而做一个“勤而行之”的上士。

  所以,老子所说的欲,就是让我们顺应“道”、效法“道”。

image.png  

  《道德经》学用就是“反求诸己”——即回归自心,看清欲望,看清真相,通过观察自己而达到自然而然的改变。其实,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再次,老子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无物的“道”。

  因此,要想效法“道”并非易事,能够真正认识“道”而体道合道者不多。所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人不居少数。

  老子告诫我们:既要“慎终如始”,又要保持“不欲”的心态,不能因其难得(难成功)而贵之,要学众人所不学,才能挽回众人常犯的过错,才能辅佐万物的自然发展。所不要的、不求常人所要的,这也只有得道的圣人才能够做得到。

  是以圣人欲不欲的欲什么意思3

  “而不贵难得之货”,他不把那种为自己捞取的财富当作欲望,所以他不把那些难得的东西当作特别宝贵的东西去收藏、去索取。“难得之货”在这里代表物欲。

  “圣人欲不欲”,以“不欲”为欲望,行贿受贿的行为就基本不会发生。

  “学不学”,以“不学”为学,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不学习是好的?

  当然不是,老子《道德经》里讲的“学”大多是一种特指,指世俗的学问,这些学问往往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名誉和地位堆造起来的,其实这种学问的用处不大。

  “而复众人之所过”,圣人不在乎这些世俗的东西,所以他能够帮助大家修复那些做得过分的、错误的地方。这里的“过”是路过、经过之义,后来引申为超过。凡事都讲求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犯错了,这是过失。后来“过”也当无心犯的错误讲,就是没有成心想犯罪,但是又稍微犯了点儿过错,这叫过失。“而复众人之所过”的意思就是把众人所犯的错误,帮助纠正过来,恢复到正常的尺度里。

  “而复众人之所过”,这句话第一层含义是,你成为领导之后,大家对你会过分评价,会过分抬高你,觉得你了不起,其实这已经过了,你要尽量把这种世俗的“学”给清除掉。

image.png  

  另外一层含义是,当一个有道的领导者,头脑清醒,不在意大家的这种过分推崇和抬高时,大家也会慢慢跟着你恢复正常。大家的这种错误行为,也会被你恢复过来。所以说这个“过”的`第二个含义是被领导者的“过”影响。

  每个人都有私心、欲望,如果这些私心、欲望膨胀起来的话,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冲突,社会也会不和谐。

  当一个领导者能放低自己的位置,不让大家过分推崇自己,保持平静的状态时,你会发现大家都会跟着你变化,领导者的私心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慢慢淡化下来。这个时候,整个系统的气氛都会变得和谐。

  如果你能进入这种状态,就相当于进入了一种真正和谐的状态,这叫“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没有过分推崇、过分抬高、过分虚荣,就能和平相处,这是万物之自然。

  圣人的作为能帮助人们进入这种状态里,所以叫“弗敢为”。为什么会“弗敢为”?因为圣人有了这种理想,愿意带领大家进入自然、和谐的状态里,这就叫“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是老子讲这些话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