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曰色难感悟

时间:2023-07-31 05:11:03 美文 我要投稿

  论语子曰色难感悟,《论语》是孔弟及后人记述孔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它记述了孔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下面分享一些论语子曰色难感悟。

  论语子曰色难感悟1

  “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对《论语》推崇至极,可见一斑。这部诞生于2500多年前、充满人类智慧的经典之作,让人常读常新,“色难”便是一例。

  《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事替父母去做,有酒饭让父母吃,能认为这样就算孝吗?”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加之诸侯混战,民不聊生,

  他自己就有7天没尝过米饭滋味的经历,即便是物质丰富的当今,能做到为父母“做”和“养”也不能不算“孝”吧,然而孔子却不这么看:“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把孝只看作能供养父母,那么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么,两者还有区别吗?“曾是以为孝乎”“何以别乎”,两个诘问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需求层次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了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最底层的`需求。孔子与学生讨论孝道,把孝分了3个层面,最高层面是“大孝尊亲”,尊敬亲人;其次是“弗辱”,

  不让父母遭受耻辱;最低层面是“其下能养”。因此有“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的说法。两者尽管角度不同,但反映的是共通的人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说,决定孔子境界和智慧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世道人性的透彻体察、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清楚认识。

  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孔子所言的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色思温”就是讲君子要常想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

  如此看重“色温”,不知是不是和他周游列国,如“丧家犬”般颠沛流离,看尽人间“脸色”的经历有关,推己及人,才能更加体会为何“色难”,更加强调“色温”吧。

image.png  

  难得的是,尽管他一生遇到很多挫折,但“不怨天,不尤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始终保持平静,温煦而友爱。“温”处在“冷”与“火”之间,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一个体现,不极端,不偏激,不灼人,不伤人。人们喜欢玉,很大程度是喜欢玉的温润;对于统治者,民间也有“温良宽厚,则民爱之”的说法;

  陶斯亮谈起阎明复时,说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对什么人都那么诚恳,从来不严厉训斥什么人,让人从内心充满敬重。我理解,孔子讲“色难”,不单单是讲孝道的问题,实际上讲的是如何齐家乃至处世的道理,一个家庭和不和睦、幸不幸福,是和每个成员能否保持“色温”有关的。

  相由心生,就像《礼记·祭义》上说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给父母一个好脸色都做不到,恐怕其他“孝行”也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呢?

  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常念哺育之情,心中怀有深爱,就会有和气、愉色和婉容。推而广之,心有深爱,心存善意,心怀感恩,对待爱人儿女,对待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对待同事甚至陌生人,也会温和处之。

  当然,即便有深爱也得要修炼。人有七情六欲,不良情绪在生活中会时时产生,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强大”,这话虽有些夸张,但“冲动是魔鬼”被屡屡验证。

  有人总结了人生“八不过”,其中就有“怒不过度”之说,心里烦恼,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涵养,乐观处世。如果一个人在家都不能很好控制不良情绪,对父母家人常常急躁,不能心平气和,很难想象能有干大事业、善待他人的格局和心胸,即便短时间内小有成就,但终究也不会走得很远。

  每临大事,能够神闲气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其实多半从对父母保持“悦色”修炼开始的。生活中,让我们少些功利主义,多些平常心;少些急哄哄,多些从容不迫;少一点躁动,多一点静思;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微笑,让淡定抚平狂躁的心绪,让宁静稳住忙乱的脚步,我们的内心和面色就会逐渐温和起来。

  色难,是因为温和之色需要我们终生修炼。

  论语子曰色难感悟2

  我读论语:怎样理解子夏问孝。

  孝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一种美德。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无以言表的,在他们晚年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又怎能不报答他们。而孝顺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的,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当我们谈到子夏问孝这句话时,联想起我自己的境遇,即便多年之后,似乎也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一个春日的下午,天空湛蓝,风和日丽,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在这阳光灿烂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幸的消息,我的爷爷在癌症的折磨下离开了我们。

  说起来也许很珍贵,但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却失控地痛哭流涕。我知道爷爷离开了,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父母意识到我的'情绪,很快来到我的面前,劝我要坚强。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孝顺并不仅仅是在老人病重时看护他们所需要的医疗,更深层次地,它涉及到一种情感,一种家庭纽带的精神联系。也就是说,孝顺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关爱,更是心灵上相互关怀的一种展现。

image.png  

  当我们回到孔子题问上,他所说的“色难”就不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深刻的道理。孝顺并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更多地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现,是我们对父母的真正上心、认真和关心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孝顺这个词汇的真正精神内涵。

  我的父母在我爷爷去世后,非常难过。但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委托给我,而是尽可能地努力去承受,他们的表情并不频繁的示意或者掩饰,反而是直面着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们的这种行为,会让我挂念,也会率先影响到我的情绪。正是这种时候,身为家庭成员的我们,需要有树立良好的家人关系的意识,尽力地帮助他们化解困难,陪伴他们细心照顾。

  这种情深义重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孝顺。我们需要认同孝顺的概念和意义,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充分展现我们对亲人的关爱和照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越来越明确“孝顺的真正意义”,并充分体现在我们的家庭和生活中。

  总之,孝顺的实质,是展现我们的情感,关心我们的亲人,并在实际行动中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要以传统儒家文化的观念为参照,经常思考孝顺的含义,自己贡献一份力,共同维护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论语子曰色难感悟3

  本篇是关于什么是孝道的延续。之前几篇,孔子指出“孝”首先得遵守礼法,不得违逆。其次当为人端正,不要让父母操心。再次,奉养父母不能仅仅满足衣食,还应同时提供情感关怀。这章讲的就是做到以上那些,还需要保持好脸色,不要让父母受气。这点是孝道里面最难达到的。

  关于什么是“色难”,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要理解父母的脸色很难,另一种认为伺候父母能保持好脸色很难。从上下文来看,应该是保持好脸色很难。人是情感动物,并非能常常保持理性。侍奉父母难免心交力瘁,有时候就会产生报怨,甚至会发脾气。

  人的神情是由内心决定的,当你内心感到烦闷或者不爽时,神情就能表现出来。如果不是真心实意、心悦诚服地侍奉父母,脸色就会难看,这点无法隐藏。所以,侍奉老人得出自真诚、发自肺腑,这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违心地去做,那迟早会引发矛盾。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很快。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斥着焦躁和不安。繁忙的工作、学习以及琐碎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压力,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当我们情绪不稳定时,见到父母,态度可能会不好,脸色会变得难看。

image.png  

  这时候可能并非内心不孝顺,而是每个人都有情绪。这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可以缓一缓,让自己情绪稳定了再去面见父母。子女应当始终以愉悦的神情出现在父母面前,不把坏情绪带给老人,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舒畅。

  至于有事让年轻人做,美食优先给老人,这是为人的.基本要求。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孝顺呢?孔子这里的诘问,是为了表达愤慨。他对于人们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满意。其实如今社会,依然存在着把好的留给自己和孩子,把不好的留给老人的现象。这就与孝顺大相径庭了,我们当引以为戒。

  最后,还是那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难处。我们不要从道德制高点来要求和指责他人,我们只需严以律己,让自己做得越来越好。

【论语子曰色难感悟】相关文章:

子曰色难的意思07-31

子曰色难是什么意思07-31

孔子曰色难如何理解07-31

色难是用来形容什么07-29

孔子所说 “色难”意思07-31

色难是哪个经典里的话07-31

入睡难的原因04-01

看人三色是哪三色05-11

编程入门难吗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