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飞翔在定义之上
当我走进麦克荷学校四年级二班教室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作业,像是一本本打开的书被粘在墙上,又像是一幅幅彩色的图画,每一幅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是独一无二。瞧!优雅的白天鹅在绿色的水面上游动,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圣桑的《天鹅之歌》;瞪着两只大眼睛的猫头鹰,十分警惕地注视着任何微小的动静;羽毛鲜艳的鹦鹉,似乎在为模仿人的声音而骄傲;还有一只凶猛的老鹰,锋利的爪子似乎能捕捉任何猎物。每一份作业都配上文字,我顾不上看内容,只顾看画。
主课老师告诉我,这是学生学习鸟类的课题成果,可惜已经结束,只能看到墙上的这些作业。庆幸的是四年级一班正在进行鸟类的课题研究,我还有机会观摩。
此后的某一天,我来到一班的教室,老师韦斯特莱克安排了三周的时间让学生做关于鸟类的课题,每位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鸟,从书上查找这种鸟的居住环境、食物、天敌、生育等习性,研究这个鸟与人类的关系,最后创作关于这个鸟的一首诗、一首歌或一个故事。
这使我回想起十多年前,在海南岛一所私立学校,我担任过两个多月的常识老师。一天,我按照课程进度,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讲解鸟类。我从附近农村抱了一只鸡走进教室,先让学生观察鸡的特征,然后按照教师参考书上的建议,引导学生:
“鸟是什么样的动物?”
学生说:“鸟会飞。”
“不错,但鸵鸟不会飞,它仍然是鸟。家养的鸭子不会飞,但鸭子是鸟。还有蝙蝠会飞,却不是鸟。”
学生说:“鸟会下蛋。”
“是的,但会下蛋的都是鸟吗?乌龟也会下蛋,蛇也会下蛋,但它们都不是鸟。”
学生又说:“有喙。”
“对的,但有喙的动物就是鸟吗?鸭嘴兽也有喙,但它不是鸟。再想想。”
“鸟有毛。”
“是的,鸟有毛,猴子身上也有毛,猴子是鸟吗?不是。注意看这只鸡身上的毛有几种?尤其是翅膀上的毛叫什么?是羽毛。”
最后我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只有羽毛才是鸟类独有的特征,因此什么是鸟?鸟是有羽毛的动物。
下课后,听课的外地专家兴奋地对我说:“如果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海南省最优秀的常识课教师。”我自己也觉得挺得意,虽然没有上过师范院校,没有学过如何教小学常识课,却完成了教师参考书上的要求,还得到专家的好评。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年的教学太精确化、科学化了,一点不能触动孩子的情感与想象。他们学习的是干巴巴的鸟的定义,大概很快就会忘记。
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斯坦纳博士说:“儿童的概念必须和他们自身的发展相应。就像35岁的人身体不同于12岁的孩子,人们对概念的掌握也应随之不同,35岁的人对概念的掌握应该不同于12岁的孩子。也就是说,在智力发展方面,我们不应该教一些完备的、僵死的东西,而应给予一些活的东西,有生命在里面,能够变化。尽可能地减少完备。如果我们想教学生概念,我们要从多种角度去描绘它们。我们不应说:‘狮子是……’相反,我们应从各方面描述狮子,注入活的、流动的概念,使之能存活在孩子心里。在这方面,现代教育做了许多有损害的事。”“在文化生活中,除了记住老师仔细给予的那些概念,人们不能做任何事,这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