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的故事1
硕士在人们印象里不是白领也是小资,但河南林州市35岁的硕士王银朝,在外打拼九年后却回到家乡林州选择驴产业,并且圆了自己的致富梦。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他的故事。
一番寒暄后,王银朝打开了话匣子。说起驴,王银朝滔滔不绝,从驴的生物属性、地区分布、种群特点,说到肉驴养殖、驴肉卤制、火锅制作、驴奶价值……如数家珍,口若悬河。在场的乡亲们笑着说:“他是名副其实的‘驴硕士’!”
20xx年7月,王银朝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到山东东阿阿胶公司工作。9年里,他从饲养员干到主管、总监。在不断反复学习和反复试验中,王银朝逐渐成为饲养行业的行家里手。
20xx年8月,王银朝怀揣创业梦想,回到家乡林州,选择老家陵阳镇沙蒋村附近的一处空地,作为自己的创业宝地。同年11月,占地7亩、总投资近100万元的标准化养殖场正式建成。他从东阿阿胶养驴基地引进的第一批30头毛驴开始饲养,成本将近30万元。12月,王银朝注册成立了林州达客驴业养殖有限公司。
紧接着,王银朝又开了自己的驴肉馆。因为从源头上保证了驴肉、驴奶等产品的纯正和新鲜,也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在达客驴肉馆,前来就餐的'人络绎不绝,驴肉火锅是大家必点的硬菜。大骨头、肥肠、驴肉包子、驴肉汤、驴肉火烧,这些菜吸引了很多资深吃货,前来一饱口福。
王银朝的创业也得到了林州市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人社局领导到养殖场、驴肉馆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其解决资金、技术等困难。20xx年10月,林州市创业贷款中心为达客驴业办理担保贷款20万元,帮助该公司渡过了暂时困难。王银朝利用这笔资金及时引进了第三批毛驴35头,平均存栏量达40头。
截至目前,驴肉馆卖掉了近百头驴。驴的养殖还降低了禁烧压力。沙蒋村村主任高爱平说:“一头驴全年需要6亩地的秸秆饲喂,达客养驴场一下子就收购储存了周边500多亩土地的玉米秸秆、花生秧、豆秧,虽然价格不高,老百姓多少挣了点钱,还可以减轻监督禁烧压力。”
谈起返乡创业的感受,王银朝感慨地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发家致富,那才是真富。养驴场用了12个人,能给他们找点活干,自己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关于未来,王银朝说,他计划到20xx年底,实现全年养殖存栏量200头,销售收入300万元,年利润实现50万元,新增就业15人,累计实现27人再就业。
学历代表过去,实干创造未来,王银朝从硕士毕业做到公司高管,后来又自己创业致富,这一切凭借的是他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的实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和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返乡的故事2
大学毕业三年,宜宾长宁县梅硐镇清江村27岁的傅兴海如今已拥有属于自己的健身俱乐部,年毛利润近300万元。
傅兴海20xx年大学毕业返乡创业,在长宁县城创办了该县第一家健身俱乐部。20xx年,他的海力健身俱乐部第一分店入驻江安县,目前他正在筹备他的第二个分店。创业有成
傅兴海:“我们的会员已发展到近3000人,年毛利润近 300 万元,为当地 提 供 就 业 岗 位60个。”
兼职:大学期间任某公司副总
20xx年,傅兴海考入四川理工大学学习,出生在农村的他从小就喜爱体育运动,在学校常参加体育比赛。
“大学第二年,我向学校申请了留籍离校,除了重要课程及考试、校运会等回学校外,平常自由分配时间。”傅兴海说,学校是充实知识的地方,但校外能丰富个人技能,增长见识。
傅兴海选择的`第一份兼职工作是学做健身教练。
傅兴海告诉记者,他在做兼职那段时间,时常跟总经理一起学习器械销售和维修与维护管理。20xx年下半年,还没毕业的傅兴海在一家健身器械管理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职。
抉择:放弃副总一职返乡创业
20xx年,傅兴海大学毕业,他又大胆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副总经理一职,选择了返回家乡长宁创业。
“长宁是一个极其休闲的城市,生态、健康产业将成为长宁的朝阳产业。所以,我选择在家乡创业。”傅兴海说,人们对健康非常关注,但对健身却不怎么了解,应该是有市场的。
就这样,24岁的傅兴海回到家乡创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突围:年毛利润已近300万元
创业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过努力,他说服了家人,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紧接着,资金成了傅兴海最大的困难。
“租场地、买器械、装修等,初步估算也要40万元。每天就东奔西跑找亲戚朋友借、找银行贷筹钱,最终,在各方努力和长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还是搞起来了。”傅兴海说,最初他只招了4个工作员作为营销团队,还需要手把手去教去带,为了提升服务,他还把员工送到其他大型健身房学习。
“我们的会员已发展到近3000人,年毛利润近300万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个。”傅兴海说,健身俱乐部吸纳了一些大学生,同时,他们平时也乐于帮助想创业的大学生,他会给出他们讲自己的创业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
返乡的故事3
元月24日,春运首日,百鸟归巢。受超级寒潮影响,我市出现了雨夹雪天气,部分地方出现冰冻现象。但是雨雪并不能阻挡农民工回家的路,在春运服务站热心服务下,广大农民工得以平安返乡。
当天,在夹着雪花的细雨中,我市春运服务站正式启动。市领导罗华平、谢梅、梁兵、沈红梅参加启动仪式,并指导做好返乡农民工服务工作。我市团市委、工会、交管大队、教育局等部门组织党员义工、志愿者、部分企业员工来到位于筋竹镇的春运服务站开展“温暖回家路 文明返乡行“公益活动,为顶着低温冒雨返乡的农民工送上热姜汤、热粥、面包等御寒物品,让他们能够坐下歇歇脚、暖暖手再赶路。
返乡人员 罗先生:回到我们这边感觉很热情,有回家的感觉。真的,有回家的感觉。
返乡人员 黄大姐:想着回家肯定是开心啦。一年出去了都没回去过。(孩子)天天都会问,什么时候回来啦?
返乡人员 林先生:我是从佛山那边过来的。(记者:多少点出发的?)
返乡人员 林先生:我昨天晚上在罗定过夜,今天早上大概八点过来的.。今天下雨夹着冰,我们赶着回家就是为了早一点跟亲人见面,早点回去。因为在外面一年了,想早点回去跟老人、跟家里的人早点汇合。
返乡人员 陆先生:以往都是没有这种天气的,今年天气有点变化大。一路来一路下雨,有的地方都是雨夹雪。
临近中午,雨夹雪是越下越大。虽然天气寒冷,但能够为顶着风雪回家的人们带来温暖,参与春运服务的志愿者们都毫无怨言。
恒业现代城 李伟波:恒业地产为这次(春运)摩托车返乡活动准备了十万元加油券,岑溪老乡都可以到这里展点领取加油券。希望开摩托车回家的老乡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过个快乐开心的大年。
为进一步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为过境返乡农民工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我市今年继续开展党员义工春运服务返乡农民工活动。
返乡人员 陈先生:我们骑车从广东来到这里,有这个服务站能拿到这杯水,还有面包这些东西,喝了这杯热水我们身体都暖呼呼,觉得这个服务对我们返乡农民工真是太好了。
据了解,此次活动从元月24日持续到2月6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医疗服务、取暖保暖以及路况咨询等服务,让春运回家路成为温暖之路。
市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林源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在这里为他们提供服务,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高高兴兴地回家,欢欢喜喜过大年。
返乡的故事4
今年零售领域的经营模式出现一个重要变化,有近30个行业推出了自助售卖模式,如女性用品、酒店用品、街边饮品、汽车服务……其优势有两点,一是与传统零售模式相比,自助售卖Cye模式可以大幅降低房租、人工成本,通过节流方式,提升投资者的收入;二是投资者采取自助售卖模式,完全可以充当一个“甩手”掌柜的角色,省去了很多员工管理上的.麻烦,让经营变得更加简单。目前这种自助售卖模式特别适合一二线城市、且计划从事社区商业的小投资者创业。
创业好项目六:小投资也能加盟大品牌
今年不少大品牌企业在招商上出现两个变化,一是推出新的加盟费支付方法——分期付款,即投资者可以在6-36个月之间将加盟费付清(没有分期利息)即可;二是招商地区重点选在二三线城市,因为相对一线城市各项经营成本比较低,加盟店盈利几率较高。如20xx年上半年国内连锁企业120强在二三线城市加盟店的销售额比一线城市高出100%。这种变化的直接影响是:一、小投资者手中资金不足可通过加盟大品牌创业;二、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相对不佳的二三线城市的投资者也能加盟大品牌,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
目前这两种变化主要集中在餐饮、便利店、服装、家纺、鞋帽等五个领域。不过大多数小投资者首选的行业是餐饮,尤其热衷中等知名品牌,如小肥羊。
返乡的故事5
“2亩多地每年租金800多元,又在秦总桃园基地做工,60元/天,收入9000余元,真划算……”12月31日,业州镇罗家坝村贫困户刘瑞兵盘点20xx年的收入,喜形于色。据了解,该村20xx年成立的“建始县德溢民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当天兑现20xx年土地流转费14.5万元。
村民刘瑞兵说的秦总,叫秦娥。家住业州镇建阳坝村的80后女青年秦娥,20xx年外出打工,在广州中山市进厂做工,之后做百货批发、经营美容美发店……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有了一定积蓄; 20xx年返乡创业,投入1200余万元,在建阳坝村、小垭门村、罗家坝村和望坪村等8个村,与农户签订为期12年的经营合同,承包土地1000余亩,建起了600亩以黄桃为主的“四季精品水果园”、40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
秦娥介绍,虽出门在外,但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思念着家乡的亲人们。“家乡是山区,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没能使大家脱贫致富,村里的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田地荒芜,令人心疼。回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成了我最大的梦想。”秦娥谈起回乡创业的初衷。
“我们这祖祖辈辈,哪有靠种田种发财的?”听说我要回乡种田,最疼爱我的父亲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你要种你自己种,亏了赚了我都不管!”母亲保持中立态度。
“白费力,种了也变不成钱!”乡亲们冷嘲热讽。但秦娥没有灰心,挨家挨户串门,说明自己的.想法,寻找合伙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几个年轻人支持她的想法。秦娥先找本村及周边村民租地500亩,利用在外打工的人脉关系,种植订单辣椒,给村民示范。
20xx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加上高温高湿天气,对辣椒生长造成很大威胁,但种植的辣椒每亩纯收入还是达到20xx多元。
邻近的小垭门村精准扶贫对象孙国斌,因腿脚不便,生活贫困。秦娥找到他商量,发展辣椒种植。“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了6分田辣椒。辣椒采摘时,秦娥上门收购了4次,辣椒卖了1700多元。”孙国斌介绍。
20xx年孙国斌家的6亩地全部种上辣椒。等到销售时节,一车车辣椒从村里运出,村民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一年示范,村民看到了订单种植的前景。秦娥趁热打铁,走乡串户讲政策、谋发展,村民积极响应。“有劳力的自己种,我负责提供种子、肥料、技术,包回收;没劳力的,把田地租给我种,可以在地里做工,每天能在家门口挣60元工钱,他们很开心。”终于得到乡亲们的认同,能带领他们一起致富,秦娥感到很欣慰。
发展势头好,秦娥决定扩大规模,她带领公司几个人赴山东、河南、重庆和湖北公安县考察学习有机蔬菜、精品水果种植技术。考察回来后,发展辣椒产业的同时,同步快速发展四季精品水果采摘园。种植黄桃、草莓、杏子、葡萄、李子、韩国梨,现已初见规模。
20xx年,秦娥注册成立了建始县德溢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拥有建始县业州镇罗家坝村富硒黄桃种植示范基地,与县内多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
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业州镇罗家坝村500亩优质富硒黄桃基地为示范园,引进外资及黄桃栽培技术,畅通黄桃销售渠道,在建始县大力发展黄桃产业。
返乡的故事6
三台县灵兴镇丰收村二组的王慧玲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家人本来希望她留在城里找个轻闲工作,但她却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建起果园,种植柠檬。她深信,只要努力,在农村也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种柠檬好管理,不费工,结合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效益也很好。”近日,在王慧玲的果园,正在采摘柠檬的.她对记者说。一个个柠檬像鹅蛋一样大,黄橙橙地挂满枝头,林下,一群土鸡正在争抢食物。
利用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王慧玲承包了村里的40亩山地,开办了种植、养殖场。通过对山林的改造和综合利用,在种植了30多亩核桃后,又试种了2亩柠檬。为了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发展林下经济,她又在林下养土鸡,实现了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林下养殖既能使家禽有了一个栖身之地,又能给果树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
王慧玲先后前往安岳等地考察取经,引进栽种了200株柠檬树。今年就是柠檬的丰收期,预计产量可达1.4万斤。“已经卖了一部分,收入5万多元了。柠檬挂果季节长,到春节还可以采摘,预计还可以收入2万多元。”她说,由于上大学时学的是农业,她把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柠檬生长的技术。
王慧玲在村里种植柠檬成功,经济效益见好,这些村民都看在眼里。“我们从来没种过柠檬,现在种出的柠檬在市场上好销。还是大学生有眼光、有知识哦!明年,我也要种2亩柠檬。”村民李桂华羡慕地算起账,“市场上柠檬一斤卖5元,一棵柠檬能产70—80斤,2亩柠檬有约200棵,收入可达7万多元,这个效益好高!”
返乡的故事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农民返乡创业成为创业大潮中一道亮丽风景。他们有外出闯荡的经验,如今又回到熟悉的土地上,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带来新的动能。无论是创新种植养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加速三产融合,他们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路上你追我赶,谱写着壮丽的人生篇章。近日,记者走近几位返乡创业农民,倾听他们在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见证他们创业梦想的实现。
农家娃当上“鸡司令”
20xx年5月26日,沿汉江旁鱼紫公路紫阳段行驶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紫阳县“养鸡状元”龙伦增的养鸡场,见到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在交谈中,一连串的来电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是四川的老板打电话订货,一会儿是西安的客商咨询价格,一会儿是某个酒店经理要到养殖基地考察,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他养殖的土鸡来的。
龙伦增,这位1988年出生的农家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天津的商贸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坚定了龙伦增回乡做“新农人”的决心。20xx年5月,带着在外揽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龙伦增申请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通过镇政府流转林地1000亩,建起了鸡舍,引进首批土鸡苗5000只,开办林下生态养鸡场,当上了“鸡司令”并注册了公司。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寻求解决办法,一边向养殖大户、县上及镇上的农技专家请教。在苦心经营养殖场的日子里,龙伦增集老板、技术员、工人于一身,又要给鸡喂食,又要寻找销路,还要请工人师傅维护养殖场设施,整天围着鸡仔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土鸡的出栏,成品鸡销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为是生态养殖,龙伦增也与这些老板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养的土鸡肉质纯正、味道好,将现存栏的5000只盘厢河土鸡全部购买。于是,龙伦增决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20xx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雏室、饲料仓库、消毒通道、围栏、大门等设施,又补栏1万只盘厢河土鸡,依旧销售火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做农业是有前途的,我要给乡亲们做个表率”,龙伦增说,“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走生态农业、公司加农户、‘互联网+’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创业,带领乡亲们和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让盘厢河土鸡走向各大超市、餐馆酒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沙窝窝”里的花产业
夏日炎炎,位于大荔县官池镇西里村的沙苑牡丹现代农业观光园依然游人如织。6月17日,牡丹园里一片姹紫嫣红,前来观光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宽广的跑马场、沙滩卡丁车、错落有致的蒙古包,加上铁锅羊肉、烤肉等各种美食,让游客们流连忘返。人们携家带口,在这里赏花拍照、采摘瓜果、吃饭消遣。牡丹园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据村民们讲,这里以前是一片撂荒地,沙土含量大,易漏肥漏水,农民种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广种薄收,后被撂荒。一直在外做建筑行业的贠建龙,看到此状心中很不是滋味。20xx年,他回到家乡大荔县官池镇西里村,流转20xx亩土地,准备创建一座现代农业园区。
“刚开始时对农业园区定位不清,不知道种什么好,陆续种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赔了不少钱”,贠建龙说,“后来我去洛阳、菏泽等地考察学习,发现牡丹耐旱,特别适合种植在沙土地里,便萌生建一座牡丹园做观光农业的想法。”
如今,走进沙苑牡丹现代农业观光园,可以看到成片的花果林带,一棵棵古树名木林立,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这里不仅有花卉苗木,还有新发展的蔬菜大棚等现代特色农业。以前的撂荒地现已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变成了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今年牡丹花开时节,园区每天都要接待数千人,最高峰时突破万人。”贠建龙说,目前园区建有牡丹园800亩,设施蔬菜大棚42个,栽植珍珠油杏50亩,紫花槐80亩,桃树500亩,种植生态景观防护林100亩,还建有可存栏600只的种羊场。园区里还有农耕体验、农家乐、跑马场、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区,“旅游+”使一、二、三产业得以融合发展。
除了种植观赏牡丹,贠建龙还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油用牡丹,并开发了一系列牡丹深加工产品,如牡丹籽油、牡丹籽油营养粉、牡丹花蕊茶、牡丹香水、牡丹饮料、牡丹牙膏等产品,不仅注册了“国色坊”“国花蕊”“丹香源”等商标,提高了油用牡丹的附加值,产品还远销全国各地。那些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既可收租金,又可进园区上班挣工资,每年可增收好几万元。
产业融合促进脱贫
在紫阳县高桥镇,李远权算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涉足商海,帮父亲在镇上经营商店、开旅馆。后来又带领乡亲们外出打工,从采矿到包矿,一度将队伍扩展到上千人。
紫阳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李远权时常琢磨,如果在这块富硒宝地上建厂建园建社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岂不是一桩美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20xx年,李远权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在高桥镇建成了融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紫阳县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公司成立以来,李远权围绕“硒”字做文章,逐渐发展成为以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富硒食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龙头企业。
园区以农户种植玉米和本土黑猪养殖为载体,将原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其农业园区、产业联合社、订单农业,都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托。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6种方式,带动高桥镇10个村的群众共奔小康。
这两年,李远权及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经过技术攻关,还自主研发了“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目前可年产“黄金米”5000吨、“黄金米线”200吨、冲调饮品5000万杯,年产值达到两亿元。
目前,200余名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李远权还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玉米订单收购协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谈到今年的发展规划,李远权不紧不慢地说:“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两万户。”
返乡的故事8
9月10日,记者来到宜宾市南溪区汪家镇老农家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垂落枝头的猕猴桃,在阳光的映射下,发出诱人的光泽。正值汪家镇举办猕猴桃节之采摘活动,土地里,前来采摘猕猴桃的顾客们忙得不亦乐乎。合作社门口,一个忙碌的身影乐呵呵地为前来采摘猕猴桃的顾客称重。“今天是教师节,教师本人持有效证件来基地可以免费领取5斤猕猴桃。”这个忙前忙后的人正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合作社负责人赵来。汪家镇大坝村的村民们在这个有头脑、有技术的28岁小伙子带领下,通过种植猕猴桃逐渐摆脱贫困,走向致富之路。
扎根基层大学生回乡创业
20xx年,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赵来,想要通过自己回乡创业带动村民们一起走上致富之路,摆脱贫困落后。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家乡的地理条件,赵来选择了猕猴桃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在得到了导师的免费技术指导和村上的大力支持后,赵来说服了母亲放弃打工,回乡帮自己种植猕猴桃。20xx年10月,赵来开始种植第一批25亩红心猕猴桃,之后不停的发展壮大,20xx年10月他带头成立了宜宾市南溪区老农家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赵来已经拥有180亩标准基地,基地现年产标准果猕猴桃40000余斤。
示范引领委托帮扶助脱贫
目前,南溪区老农家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有87户农户种植有870余亩猕猴桃。赵来在实现自己创业梦的'同时,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解决当地农民工作问题。
“为充分盘活扶贫资源,加快汪家镇脱贫攻坚进程,我们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多渠道助农增收。”南溪区汪家镇相关负责人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农户收入。
当地党委、人大、政府采用委托方式,与老农家猕猴桃种植专合社负责人赵来签订委托协议,以专合社为有效载体,“因人设岗”,对辖区内及周边建卡贫困户进行项目提供、岗位就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帮扶。
据了解,专合社以务工帮扶、送苗帮扶、送技帮扶、回购帮扶等形式带动贫困人口。20xx年帮扶1户5人,增收1400余元;20xx年帮扶5户7人,户均增收1700余元;20xx年帮扶6户20人,预计户均增收2100余元。20xx年用工3000人次,其中贫困户200余人次,每人每天收入60到80元。积极的帮扶措施解决了农户的工作问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返乡的故事9
十年前的冬天,我跟随着母亲通过凌晨稀薄的光线踏上江边的小船。站在船头,江风不停地吹着,肆无顾忌地拨动着帽子上的绒毛,迷离中我看到远去的土地和奔腾的江水隐没在灰蒙的天色里。第一次我对逝去的事物感到恐惧。
北方,一个与我的出生地背道而驰的名字,强迫式地收容了本不属于我的七年的回忆。走下汽车,迎面吹来一阵风,很疼,像被人打了一巴掌。我刚涉足的土地给了我一个教训:小子,这不适合你,哪儿来哪去。我又何尝不想,只是回头的路已被白雪阻断了,面对着那覆压天地的白色,我明白有些东西已经无法改变了,于是我紧紧抓住母亲的手小心翼翼地走在覆着薄冰的路上。虽然我知道即使将要摔倒,母亲也可以及时将我拉住,那年我的重量在母亲手里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不敢,看着周围好奇的表情,我一边感受着自己的无知,一边怀念着千里之外温暖的阳光。
我的身体不是很好,吃的是和别人同样的食物甚至更好体质却是成正比地下降,天冷的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只是坐在暖气包围的屋子里,抓着大把大把的药,通过结着霜花的玻璃觊觎地望着过街老鼠一样四处闯祸的孩子。这样日子持续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冬雪在窗台上光顾了七次。最后的一次,我大病了一场,母亲必须动手喂我吃饭。大病初愈后,母亲望着虚弱的我,爱怜地说:“今年我们回家,你会好得快点。”我从来没见过母亲的眼睛这样亮过,于是我微微点头同意了。
“家”是母亲对一个大范围地名的浓缩,我一直知道母亲是很想回去的,那里有她的兄弟姐妹,但几年来我一直未曾听母亲提起“家”这个字眼,当第一次听母亲说出“回家”,我竟有些彷徨。握着从窗上刮下的冰霜,感到它在融化,冰冰凉凉的,很舒服。七年,不短了,如同星辰般似近而远地虚无缥纱。而每年当我吃着北方的元霄和饺子时,总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圆润的汤圆和柔韧的年糕。我想,我还是想家的。踏上火车的一刹那我有些恐惧,一如来时……
躺在卧铺车厢里,看着窗外连绵数里的白桦林从眼前飞逝而过。我努力地拼凑着残缺的记忆,试图让它完整。我怀着一份近乎虔诚的心理想像它七年的样子。两天的不眠不休中,我的体力竟奇迹般恢复了大半。母亲是对的,毕竟我的血脉里流动着南方河流的节奏,一张一弛间牵动我的灵魂。
一切都没变,走在田间的小径上,欣赏着无垠的绿色在微风中招摇,呼吸着清新的泥土的气味,身处酷寒烈雪的人是无法想像这种情景的。我快乐地叠加童年的趣味,和当初离开时一样,不是吗?我放开双腿急急搜寻七年来时时在记忆中频频出现的东西。
就是这条河了,繁密的翠竹,清澈的河水,圆滑的鹅卵石,对岸稻田的芬芳,河里戏水的乡野小孩,这是七年北方生活中想念最多的南方的画面。可是,真正站在了河边,我却有些茫然。繁密的翠竹不再繁密,清澈的河水不见清澈,河面上铺满了半枯的水葫芦,仅留下一丝空隙给浑浊的河水一个残喘的空间。而戏水的乡野小孩呢?他们都到了哪儿?在我站在了记忆中最亲切的地方,袭上心头的却是从未有过的'陌生感。
回来很久了,我去过很多的地方,它们已经少有能保持原貌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些东西从心里一点点地逝去。有一天,我打村里的大榕树下走过,一个无意间闯入眼帘的影子令我硬生生地收回正要迈出的脚步。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小诚,还记得我吗?”然后摆出一副很随意的样子,要知道一个孩子刻意地掩饰紧张是十分可笑的。但我笑不出来,因为在眼前的是过去最好的朋友。小时候的我性格有些自闭,不喜欢玩,不喜欢说话,在上幼儿园前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上学第一天,一个男孩坐到了我身边,毫无顾忌地说笑而无视我的冷漠,有时我怀疑他对着空气是否也有这样的热情。他的问题很多,我总是被动地说着诸如“嗯、噢、好、不”之类既干脆又节约的语言,再后来莫名其妙地成了朋友。他站在我面前打量着我:“你——小克?”我点点头,这是我最想要的答案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竟高兴不起来。
他变了很多,曾经灵活的身体,已经臃肿了,双手粗糙干裂。除了眉目依稀可辩,我似乎很难再找回过去那个我熟悉的影子了。小诚开口了:“你回来了?”“是”“还走吗?”“是”“在北方过得好吧,穿得这么光鲜,发财了吧,兄弟我可没有你有福。”我无言以对,这是小诚吗?在脑子里构思了无数次的相见就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又应该是怎样的呢?记得那一年,在这棵榕树,我和他默默地看着天上飘落的雨丝。“你可以不走吗?”虽然幼稚面对分别也会感到难过,我搭着他的肩说:“不可以!”我还记得也是那一年,在北方的第一个冬天,我对母亲说:“妈,我好想小诚。”她笑着说:“等回去的时候,他早就不认识你了。”“不会!”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执着于一件事。当瑟缩在被窝里时,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一直抚慰着我孤独的心。不料再见时是这样的尴尬,本不应该发生却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让我难以捉摸。我明白,我们回不去了。讽刺的是离开时在这棵树下分别,七年后又在这里结束。佛曰:缘起缘灭自有定数。我们的“定数”是什么,我已经不想知道。一切都结束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也许他所认识的也永远只是那个未曾离开的我而不是眼前这个衣着光鲜的家伙。望着远去的背影,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叹口气,再次匆匆离去。
两个月过得很快,我又要踏上那艘有些年头的船然后继续我的生活了。母亲告诉我,不久后我们还要回来,说完脸上露出孩子般单纯的笑容。可惜,对我来说没必要了,曾经拥有的宝贵的东西已经失落了。下次回来会怎么样,我不想去想。走进船舱,随便找个座位,闭上眼睛,然后平静地等待着…
返乡的故事10
他走出了八公山,却又重返家乡;他硕士毕业后“跳出农门”,却又与“农”深深结缘;他放弃了上海白领的万元月薪,最终又将圆梦锁定在创业淮南小伙王磊磊的青春路,绝对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1984年出生的他,天天蹲在八公山区山王镇南塘的一个山坡上,与一大群七彩山鸡相依为伴。两年来,他先后饲养了10批2万只山鸡,最多的一批达5000只。
樱桃花绽放,春来了!王磊磊的南塘梦,洋溢着七彩般的美丽:知识,开启创业之路。
抉择:“回家创业我想追求自己的梦想”
高中,王磊磊上的是淮南四中;本科,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硕士,迈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王磊磊心里有本账,一直靠种菜养家的爸妈,省吃俭用,挤出了一二十万元供他上大学。
硕士胚胎工程专业毕业后,导师推荐他到上海一家著名外企供职,公司包吃住月薪万元。王磊磊穿着白大褂,在浦东实验室研究饲料配方。同一个小组里,共有2名博士,6名硕士。
按照上海人才引进计划,再根据他所毕业的院校,据说王磊磊有可能在三五年内优先获得上海户口。
2011年1月,劳动合同即将签订之际。王磊磊获悉履行合同的第一个月能拿到15000元,仍做出了一个重要抉择:离沪回乡创业。
“我想回家创业,追求自己的梦想。”王磊磊趁老板不在办公室时,悄悄塞进一封辞职信。他深知老板重用人才,连自己的住房都是老板找的。
七彩山鸡是王磊磊上本科时了解的一个科技成果,为此他早早地系统学习其养殖技术。创业前,他甚至跑了全国许多地方,实地走访十几家养殖基地取经。回忆此举时,胸中有数的磊磊感慨而言:多亏了这样缜密的前期调查,头批山鸡的市场销路一下子就搞定了。
笑呵呵的王磊磊,一再说他很乐观,起步前没想到有那么多坎儿。直到今天,他还掏实话告诉慕名前来学习的人:“你想创业,别把困难想了十个八个,想多了你趁早别干!”
磨砺:“最难的日子,我也流过泪”
创业第一关,王磊磊回家碰了壁。爸爸妈妈极力反对他辞职养山鸡,一分钱投入也不给。两代人的关系,因此非常僵。
一向独立的'王磊磊,将邻村废弃的南塘小学破旧校舍租下来,进了首批七彩山鸡。创业启动资金,是他在上海打工时积攒的4万元。荒芜的山坡顶上,他独自一人吃住在养鸡场。
房子破烂不堪,外边下大雨,屋里漏小雨,地上放了七八个盆接雨水。仅仅修房子,就花了3万元。
没水没电,山路难行。磊磊天天走到很远的坡下,一趟趟挑水。从小到大没干过农活的他,挑着盛满水的一对大桶上坡,到场点后桶里洒得只剩下一半水了。
挑水、喂鸡、喂药、打扫卫生……不到半年,他整整瘦了10公斤,人也晒得乌黑。
没钱买饲料,山鸡瘦得太可怜。什么骨粉、鱼粉,全免了,只能用麸皮掺菜叶。那时人一靠近棚边,饿急的山鸡一窝蜂全飞过来了。
四处借钱,王磊磊求的最多的是同学,前后借钱达4万元。
才出蛋壳的山鸡,满地里又跑又钻;15天后,它们四处乱飞,一不留神就会破网而出,飞到山林里变成地道的野鸡;黄鼠狼、山猫常会袭击山鸡;密度高了,小鸡会互相踩踏死亡……
2011年11月,600多只山鸡接连病死。“最难的日子,我也流过泪。”这样的挫折,是刻骨铭心的一堂课。
苦熬了半年时间,最心疼他的姥姥赶到了养鸡场,帮着他烧饭、料理杂活。“我看我外孙可怜啊!”77岁的姥姥和外孙一样坚强,她告诉记者:上个月那场雪,山上的雪很大,外孙忙着清除棚上的积雪,“一夜未睡,湿了三套衣服”。
艰辛打拼两年,磊磊没买过新鞋、新衣服,都是穿朋友送的。
闯关:“创业开头时我天天都看专业书”
养鸡场初办时没拉上电,看不成电视。闲着无事时,王磊磊一有空就给自个儿“充电”。他解释说,“创业开头时,我天天都看大学的养殖专业书,看了好几个月”。
还是举前边的例子,600多只山鸡骤然死亡,这样的打击太大了。王磊磊立即对死鸡进行解剖,并将照片传给母校的老师。根据老师的分析,这是大肠杆菌等多种疾病混合感染引起的。王磊磊通过将山鸡分组服药对比性试验,最终确定了两种药,保住了所剩的400只山鸡。
一步步克难,自信的王磊磊有底气本科学的动物科学专业知识,今天大有用场。对照组、饲料配方、基因筛选、疾病防控……一一转化为撬动小小创业园发展的杠杆。
凭借知识闯关,增添了更多的科学、严谨:约10亩山场,分为9个网棚,保持了一定饲养密度;挑选种蛋特别严格;掌握了孵化技术,成活率达95%,最高达97%
励志奋斗,初战告捷。2011年中秋节前夕,仅仅一个订单就赚了三四万元。他笑着说:“数着一沓一沓现金,想想真开心!”
也就是那段时间,爸妈到养鸡场看他来了。从那时起,家里一共给他资助了10多万元。一个勇于奋斗的“80后”,最终得到了厚爱。
创业之路,洒下了阳光。八公山区农林水利局给他申报了淮南市致富带头人。山王镇正准备修一条通往山坡的道路,让出行养鸡场更便捷。
春到南塘,柳条吐绿。近日来,王磊磊正在全力创办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且已加盟了6户,分别来自潘集、大通、八公山三个区。
七彩山鸡,开启了一个致富梦。3月上旬,王磊磊对记者流露了更强烈的信心:“中央一号文,提出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我对这样的政策特别关注。今年我要把合作社办好,让饲养山鸡的农民富起来!”
这位80后硕士生的创业梦,才刚刚开头。
返乡的故事11
2016年,对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库庄乡金刘村村民马晓飞来说,是丰收的一年。去年,马晓飞卖猪收益近15万元,还在村里建起三层小楼。41岁的马晓飞感慨道:“之前在广东中山打工月收入1200元,如今回乡养猪,不仅可以照看年迈父母,也有了致富途径。”
回乡养殖生猪年赚近15万
大年初三,马晓飞和兄弟马鹏晓、妹妹都在父母家过年。走进金刘村,一排蓝色钢瓦房十分醒目,这就是他们家的牛羊养殖场,里面有十几头肉牛和几十头肉羊。马晓飞的父亲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养殖场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是有机养殖,牛羊粪处理后投放到农田里进行蔬菜养殖,养牛吃的饲料也是有机饲料。不过,马晓飞父亲坦言,去年行情其实不太好,没挣到什么钱。
市场波动对养殖户影响较大,相比2015年,2016年马晓飞的'养猪场则收益不错。马晓飞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通过几年的养殖,现在有40头母猪、300多头小猪,再按不同层次需要分批售卖,去年纯利润在14万至15万元。
马晓飞的猪圈与父亲的养殖场隔着几十米的距离,一眼望去,4间平房有1000多平方米的面积。踏着乡间土路,在马晓飞的带领下,长江商报记者走进了猪舍。马晓飞介绍,养猪最怕生病,通常情况下,都要换工作服再进猪圈。走进猪圈,一股热浪袭来,他介绍说:“现在是冬天,猪怕受寒,因此猪圈捂得比较严实。现在虽然都是自动上料,没有那么费力,但是疫情防治马虎不得。”马晓飞说,养猪尤其要搞好牲畜卫生,对品种和饲料管理都要特别仔细。
养殖户期待政府引导生态发展
长江商报记者走访了库庄乡附近的村庄,有村民告诉记者,附近养猪场被关停了一两个。不少村民表示猪粪便对村里水渠污染严重,曾经的沟渠有些如今变成了垃圾场。
对此,马晓飞也有些担忧,他坦言,环境保护肯定是大事,自己作为养殖户也一定支持。为此,他计划今年在猪圈附近种植果树,改善猪圈周边环境。在走访中,有不少养殖户表示,希望政府引导,安排企业专家指导,将猪粪便合理处理恰当利用起来,也能成为很好的资源,对土壤改善或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机庄稼种植也能得到保障。库庄乡某返乡村民建议,生猪养殖应该进行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方式,变粪为宝,一方面既能治理污染,另一方面又能给农民创收。
临走时,马晓飞告诉记者:“我们一定会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进行排污处理,把养殖做好,在生态保护和产业致富间找到平衡。”
返乡的故事12
5月9日,笔者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王瓜村委房屋密集的村落区域往右拐进,一幅乡村美景图骤然闯入眼帘,远山含黛,阡陌纵横,水系交错,风景格外秀丽。路两边的小溪清澈见底,池塘里的小龙虾若隐若现,兴宾区应时种养专业合作社仿佛坐落在一幅如诗画卷中。
“我们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就是依托这里丰富的水资源建起来的。”黄靖在外从事餐饮行业十多年,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看到了龙虾养殖在来宾市场的空白,再加上家乡优良的水土资源,黄靖返乡创业的意愿不断高涨。20xx年春节,黄靖和在江苏从事水产养殖十多年的表兄弟覃勇一拍即合,投资100多万元成立了应时种养专业合作社。
目前,该合作社已建成40多亩的水田龙虾养殖基地,其中30多亩已放入种虾,现在已进入繁殖期,预计到9月份就可以售出。黄靖向笔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小龙虾每斤20——25元计算,每亩有600斤产量,产值能达到50万元。”
“这些种虾都是从江苏空运回来的`。因为地域差异,在这里养龙虾更加要注意水温差异,还有龙虾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有着十几年丰富水产养殖经验的覃勇站在围堰上,边往池塘里抛撒饲料,边向笔者介绍道。“5月份还要引进澳洲龙虾,投放12亩左右,把基地打造成为龙虾养殖示范基地。”
对于龙虾养殖,两个表兄弟充满信心,已经一次性交清了八年的水田租金。由于本身就拥有好几家餐饮店面,黄靖打算先自产自销,等基地建设成规模后,再扩大生产,充分利用天然水源环境优势,带动家乡父老一起养虾致富。目前,村里已有十多家农户有意向加入他们的合作社。
黄靖说:“等基地形成规模后,我们还要打造一个育苗基地,让有意向养殖的村民能够就近买到虾苗,全村能够形成合力,成为远近闻名的龙虾村,在一起脱贫致富的同时,填补来宾市场空白,让本地人吃上本地虾。”
返乡的故事13
山坡环绕,绿树成片,沟渠镶嵌其间。丰富、广袤的山林资源,让农业之乡的安徽安庆宿松县长铺镇桃源村,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幽静和恬淡,也让这里成为外出回乡创业青年的首选之地,享有“鸡王”之称的郭海松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之前,土生土长在长铺镇桃源村的郭海松,像当地许多的80后青年一样,涌入到打工的洪流之中。在11年的打工生涯里,他做过油漆工、缝纫工,凭着吃苦耐劳、敢于挑战的精神,他很快为家庭摆脱了贫困,并有了数万元的积蓄。
2011年,他从网上看到一位外地农民,连续十年坚持在山林里散养蛋鸡,如今成了当地的致富能手。老家成片成片的松树林,最适合散养蛋鸡,况且从里面养出来的蛋鸡和产出的鸡蛋,成本低,味道鲜,营养价值高。从小喜欢养殖的他,顿时萌生回乡创业的念头。
2012年1月,怀揣创业梦想的他,毅然放弃在外面的事业。乡亲们得知他要回乡创业后,一致同意将组里1700亩的`松树山,无偿提供给他养殖蛋鸡。
同年2月,带着乡亲们的祝福和期待,他在这片松树林里建起了简易的蛋鸡散养基地,并一次性购买了500只蛋鸡。
了解养殖的人都知道,防疫是养殖环节中的头等大事,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否则难以成功。小郭深知这一点,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通过加强网上学习,很快掌握了养殖技术,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医治鸡肠道病、呼吸道疾病的最佳方法。
因为有了技术的保障,他散养蛋鸡在当年就获得成功,并从第一年的500只,发展到第二年的1500只、第三年的4000只,到2015年已发展至10700只,产蛋数量达60万枚,年纯收入在20万以上。2015年,他成功给土鸡蛋申请了注册商标。
小郭特别能吃苦,每年二月从外地购进刚出壳的鸡苗后,他都亲自在鸡棚里值守,调节温度,清理挤堆的鸡群,防止小鸡被冻伤和踩踏,这一干就是连续三个通宵。
给小鸡防疫更是马虎不得,在小鸡出壳两个月内,他每隔七天都要给小鸡轮流进行一次防疫,最多时,一天要给3000只小鸡注射疫苗。之后,再隔两个月给鸡轮流注射一次禽流感疫苗,直至鸡出栏。
从2012年至今,在关键环节上,他都是自己亲自干。他说,亲自动手给鸡防疫,一是可以降低养殖成本,二是利于全面掌握鸡的健康状况,三是可以从中积累养殖经验。
小郭给蛋鸡喂养的饲料,都是从当地村民家里购买的玉米、稻谷和米糠,无任何污染。由于他养殖的蛋鸡及鸡蛋品质好、味道鲜美,网上订货、上门订货的客户应接不暇,产品每天都是供不应求。在网上订货上,他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将产品直销到上海、浙江、广州等八个省市。
看到他回乡创业成功后,当地一些长期在外打拼的青年,也想回乡从事家禽养殖,但苦于不懂技术和找不到销路。他得知后,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在他的帮助下,5位回乡青年都成功创办了自己的蛋鸡散养基地。2014年12月,他联合5家基地成立了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前不久,他被县里授予“科技示范户”。
吃水不忘挖井人,创业成功的他,不忘回报社会和关心他的父老乡亲,从2014年开始,他坚持给当地多个敬老院赠送新鲜的土鸡蛋,仅在去年就赠送土鸡蛋3000个。
在乡亲们眼里,郭海松就是一个“鸡王”,一年到头,他几乎天天跟鸡在一起;每天清晨,他都会扛着装满饲料的袋子,钻进茂密的松树林,一声吆喝还未落下,成群结队的蛋鸡就像众星捧月似的,从四方八方跑来,围住了他……
“明年将建立一个养殖规模可达5万只的基地,争取年产蛋量突破300万枚……” 谈及今后的发展,“鸡王”郭海松信心满怀。
返乡的故事14
豪猪养殖致富故事,湛江80后大学生返乡养豪猪的创业故事
黑白相间,浑身长满尖刺,像是“大刺猬”,听到点声响,全身的刺立即竖起来……这就是野性中透着可爱的豪猪。20xx年7月,记者在广东遂溪县洋青镇洋青村豪猪养殖场看到,宽大的养殖场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套间”,每个套间里面住着3只豪猪,稍走近点,便听见一片“沙沙沙”和“咔嚓咔嚓”的声音。
养殖场的主人名叫宋景标,1987年出生,遂溪县洋青镇洋青村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他告诉记者,“沙沙沙”声是豪猪进食的声音,“咔嚓咔嚓”声则是豪猪尾巴摆动发出的声音。
“别看豪猪样子长得丑,但它浑身都是宝,肉、脑、脂肪油、心、肝、胆、胃、箭刺均可入药,具有降压定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功效,有‘动物人参’的美誉。”宋景标介绍,以前他在外地打工,看到人家搞豪猪养殖很赚钱,于是立即上门去学习养殖技术,随后便回老家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养殖场搞养殖。这是他饲养豪猪的第2个年头,从开始的30多只,到现在的60多只,逐渐摸索和掌握了豪猪的养殖方法。“豪猪的`毛病不多,只是到了夏天有点怕热。”宋景标说,为了让它们能凉快地度过酷暑,他经常将几台风扇放到栏舍里,给它们降温。
聊完豪猪的生活习性,他聊起了“生意经”。“饲养豪猪的成本并不高,一般10个月可以出栏,每只在26斤左右,饲养成本大约350元,而豪猪的市场价为60元一斤,每只纯收入达1000多元。”宋景标说,豪猪喂养成本低,人工少,经济效益颇高。
虽然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宋景标对养豪猪的前景非常看好,第一批猪出栏,他就赚了3万多元。目前,他打算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免费给村民提供技术,低价提供种苗,回收成品猪,为大家铺设致富路。
返乡的故事15
他打过工、卖过菜、跑过长途运输,最终选择回归他出生、成长的那片土地。“85后”返乡农民工吴爽,20xx年在湖北武汉蔡甸新帮村成立绿色方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辟2800亩莲藕产业园种植蔡甸藕,去年合作社产藕销藕300万公斤,销售收入1217万元,带动了上百户农民增收。
创办合作社带领乡亲致富
19岁那年,中专毕业的吴爽便开始外出打工,奔波多年也没挣到多少钱。后来他回到老家蔡甸,咬牙花2.8万元买了辆农用车,到白沙洲大市场做蔬菜批发生意,一做就是5年。
因为没有蔬菜基地,吴爽他们的货源没有保障,多是随大流进货,进价往往是卖家说了算,行情要是不好,一亏就是好几万块。“这样靠别人吃饭行不通。”吴爽萌生了自建种植基地的想法,打造种植、运输和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
打拼了10年的吴爽,当时已经小有身家。听说他又要“回乡种地”,很多亲戚朋友并不看好,认为种地没出息,担心他把挣来的钱打水漂。但吴爽横下心,自己出资200万元,又拉来之前一起做蔬菜生意的朋友入股,在20xx年12月,成立了绿色方舟农产品合作社,合作社一共有5位股东,吴爽是理事长。他们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户分散耕作的土地化零为整,建立种植基地,实现规模化经营。
“那个时候想法很简单,自己想赚钱,也想让乡里乡亲们一起赚钱。”吴爽说的话很实在。
蔡甸藕卖到新疆乌鲁木齐
蔡甸是莲藕之乡,吴爽首先想到的是种藕。哪种藕合适?吴爽专程跑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市水生蔬菜研究所向专家求教,在专家建议下,他试种了四五个品种的莲藕,最终选中了“鄂莲五号”。“这种藕又脆又白,长途运输放个好几天,也不会变黑,很适合打开省外市场。”吴爽说,他们一开始就想把蔡甸藕卖到外地去。
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原来是旱地,不能种藕。吴爽请人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在田间修起了能通行汽车的路,竖起了电线杆,“藕还没开始种,前期投入就花了800多万元,”谈及合作社成立之初的那段经历,吴爽的感受是累但充满希望。
20xx年4月,合作社播种了第一批藕,约1500亩,吴爽几乎天天往田间地头跑,守护藕田精心耕耘,雨大了,怕淹,太阳大了,怕旱,花多了,怕夺了藕的养分……
当年10月,莲藕陆续采收。吴爽带着莲藕去跑展销会、摸行情、跑销路、找客户,因为藕的品质好,绿色方舟合作社出产的藕,很快打入了山西太原、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市场。当年,莲藕销售达300万公斤。
还要建莲藕加工厂
目前绿色方舟合作社流转所用的土地,来自蔡甸上百户农户,这些农户原来自己也种地,一亩田一年大约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流转土地后,他们一亩田一年的租金收入有900元左右,平时还在合作社里种藕、收藕,领取工钱。“算下来,年收入大约能增加50%。”吴爽算账说。
在绿色方舟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园周边一些原来种玉米、水稻的农户,也开始试种莲藕,吴爽很爽快的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持,还帮忙收购他们的莲藕外销。目前,绿色方舟合作社莲藕种植园的面积已增加到2800亩,预计今年藕产量将突破500万公斤。
下一步,吴爽打算建莲藕农产品加工厂,生产藕粉、干藕片等。在吴爽的规划里,绿色方舟将打造一个“莲藕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