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烛残年故事1
释义
风烛:风中飘摇的灯烛。残年:衰老残余的晚年。比喻人到晚年就像风中灯烛一样很容易熄灭,或指人已衰老、不久于世的样子。
出处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
故事
刘因是宋末元初人,自幼丧父,多年来靠他母亲一人辛辛苦苦把他带大,教他读书、促他上进、引导他立德做人。所以刘因对母亲一直十分孝敬。
小时候,他身单力薄,可为了帮助母亲减轻负担,刘因总是抢着为母亲做活;长大后,刘因在朝中做了官,但一有空闲,他仍是会赶回家中,陪伴已渐渐衰老的.母亲。
刘因母亲生病期间,身边无人照料,刘因一看母亲躺在床上,满脸皱纹、容颜枯槁的样子,不由得热泪盈眶,他握着母亲苍老枯瘦的手,下定决心辞官不做,终日在家尽心侍奉老母。朝廷几次征召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了。邻人奇怪地问他:“刘因,朝廷如此看重你,让你去享受荣华富贵,你为何不去呀?”刘因回答说:“你瞧,我母亲已有九十高龄,她如今就好比是‘风中残烛’,随时都会熄灭,我怎么能够忍心丢下她一人在家,独自去享受荣华富贵呢?”
风烛残年故事2
风烛残年这个成语出自《伤心赋》和《西域记》。
元朝时期,有个叫刘因的人,字梦骥,容城(今河南省容城县)人。他很小时父亲就死了,成人时曾经在朝廷任右赞善大夫,后来因为母亲生了病,辞官回家。不多时,朝廷又召他去做官,他却死活不去。有人问他为什么放弃做官的好机会,他说:“我的'母亲己九十岁了,好比是‘风前之烛’。我怎么能忍心远离家乡去贪图一时的富贵呢?”自此之后,“风前之烛”就被人们用成“风烛残年”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在南北朝庚信《伤心赋》中有:“一朝风烛,万古埃尘”。《西域记》中有:“世间富贵,危甚风烛”。
风烛:风中飘忽摇摆的灯烛。后来人们就用“风烛残年”来形容人年岁已老,寿命不长了。
风烛残年故事3
风烛残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fēng zhú cán nián,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出自《荡寇志》七六回。
【成语】: 风烛残年
【拼音】: fēng zhú cán nián
【解释】: 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成语故事】:
刘因,是元朝初年的人。他非常聪敏,写了一手好文章,并且肯下功夫读书,著作有“静修集”和“四书集义精要”等著名的书。他幼年时父亲就死了,一向对母亲很孝顺;长大以后,曾在朝廷做右赞善大夫。后来因为母亲生病,才辞去官职,返回家乡侍奉母亲。不久,朝廷又叫他去做官,他却不愿意再去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做官的机会呢?他回答说:“我的母亲已经九十岁了,就好象是㈱风中残烛﹞,朝不保夕,我怎么可以远行,去贪图那些荣华富贵呢?”
这句“风中残烛”本来是比喻风中烧残的蜡烛,很容易熄灭的意思;一般人就用来形容老年人的`衰竭,不久人世。例如,隔壁的老奶奶最近经常生病,犹如“风中残烛”。这句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切衰竭的事物,例如在商场上,可以这么说:“最近商场的景气不好,这家公司经常入不敷出,犹如“风中残烛”,不知还能维持多久?”另外,“风中残烛”也可以叫做“风前之烛”或者是“风烛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