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
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1
古代的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东汉末年曹、魏、晋以后称吏部。吏部最高长官被称为吏部尚书,而吏部又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后来被唐高宗一度改为司列太常伯,武则天时一度改为天官尚书,至后代仍为常职。明朝废除宰相后,吏部尚书成为百官之首。
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首次出现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魏国司马师执政时,任命山涛为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改任吏部尚书,主要负责低级官员的选拔。十六国至南北朝时,吏部尚书的权利逐渐变大,至隋朝时,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后世也开始沿袭这个制度。因朝代不同,品级大小在一品与三品之间浮动。
吏部又称为天官、冢宰、太宰。掌管着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吏部尚书在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唐朝时吏部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古代吏部尚书一职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正省(部)级。
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2
一、吏部侍郎与吏部尚书
吏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朝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都是由吏部进行任命和选拔所以吏部统领了六部,吏部尚书作为吏部最高的领导人身上的担当是很重的。
吏部侍郎作为吏部尚书的助手负责辅佐尚书处理吏部的事务,但在整个吏部行政运作的时候仍然是以尚书为主导。
除了辅佐尚书进行普通的吏部行政运作当尚书空缺或者是生病需要人出面执政的时候吏部侍郎负责维护吏部的正常运转。
《明会典》记载:“南北大僚强半空署,督抚重臣经年虚席,藩臬缺至五、六十员,郡守缺至四、五十员,以及两京郎署等官,自内而外,一皆未补”
吏部侍郎作为吏部尚书的辅佐官在尚书空缺的时候可以直接任命为尚书,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的,在明朝前期的时候居多。目的还是想要迅速的稳定吏部政治运转来统领六部来与内阁抗衡维护皇权。
每当吏部尚书职位空缺的时候优先选择的就是吏部侍郎,一是吏部侍郎熟悉吏部流程二是吏部侍郎曾经主持过整个吏部大局熟悉政务。
二、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的隔阂
当内阁权力不断地上升引发了皇帝的担忧于是惩戒了内阁权臣提高吏部的地位来加以制衡,但是吏部地位的上升却不代表了吏部侍郎地位的.上升。
于是乎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的隔阂越来越大了,因为吏部侍郎逐渐的丧失直接担任吏部尚书的可能性。自正德年间以后吏部侍郎基本上无法直接晋升吏部尚书。
吏部地位不断地提高自然对于尚书的选任也是十分看重的,于是乎选任的标准开始了新的变化。原本只需要能力强就可以担当尚书到了后来也要看自身的政治功绩。
此时的吏部侍郎不仅日常辅佐吏部尚书,所以不管是从资历上还是政治功绩上都十分适合当吏部尚书。
但是制度的确定和实际执行会有很大的区别,随着尚书地位不断地升高吏部侍郎与其地位差别越来越大了,吏部尚书可以利用自身的地位将吏部侍郎架空。
结论
吏部尚书的地位不断的上升甚至还会出现权力的外延,于是为了平衡内阁之间的关系,在明英宗的时候允许了吏部侍郎可以进入内阁参加政务这个规定在以后都延续下来。
随着内阁制度的不断完善吏部侍郎拥有了新的政治前途就是进入内阁效命。因为吏部侍郎熟悉了吏部的事务拥有很强的政务处理能力所以在内阁之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吏部侍郎进入了内阁后扩大了内阁的权力,通过内阁臣子的身份参加到决策之中能够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自身又在吏部任命拥有很强的人脉关系所以在内阁十分的重用。
这是因为内阁高层的人事任命都在于吏部手中,每当权臣出现主导朝政的时候很大程度是因为吏部出现了问题。
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3
古代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在中国古代,尚书这个官职是在处于不断演变之中的。所以,想要知道尚书是一个什么级别的官职,要结合不同的历史背景来说。
在秦汉,尚书是少府的.属官,主要负责为皇室起草文书,传达命令。而少府是为皇室打理内库和生活事务的机构,所以尚书属于内官,而且人微言轻,地位不高。
到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等外朝官的权力,便设置内朝来巩固皇权,尚书遂得到重用,负责处理天下章奏,起草诏书,政令执行等,跻身朝廷中枢之列。
稍后,朝廷政务逐渐繁忙,尚书权力日大,遂开始分曹治事,设置五曹尚书,各曹以尚书令为首,负责政令的执行。
但由于尚书令仍属于内朝官员,权力大而品级低,所以从西汉末年开始,往往以三公和大将军录尚书事。
到魏晋时期,尚书令、尚书等官职已彻底脱离内廷,成为朝廷政务官职,尚书台亦改名为尚书省权力日益增大。
曹魏另设中书省,与尚书省分掌权力,西晋沿袭魏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另置中书、门下二省以分其权。但这一时期,权臣、重臣录尚书事的情况依然很多,像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曾录尚书事。
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逐渐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仿照魏晋建立三省体制,以尚书省总领庶政,置尚书令,下设各曹,置尚书,同时又以中书、门下二省分其权,皇权超然其上,该制度被延续至隋唐。
唐宋两代,三省六部制逐渐完善。尚书省最高长官为尚书令,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置尚书分管其事。
但尚书令一职常常虚置,以副职尚书仆射代管,而后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合署办公,位同宰相。
后又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职务出现,以分三省长官之权力。
元朝曾短暂设尚书令主事,位同宰相,但时置时废,时间不长。明朝初年,朱元璋废相,六部置尚书,分管其事,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延续明制,仍设六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满汉各一员。除此之外,清朝还以大学士来管部,称部管大学士,位同宰相,权力很大。
总得来说,尚书一职经历了从皇家内侍官职向朝廷政务官职的转变,实质上体现了皇权逐渐扩张以削弱和替代相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