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时间:2024-09-09 22:39:49 生活 我要投稿

  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即国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现在分享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1

  熊猫降级是从“濒危”级别降至为“易危”级别,但是熊猫的保护级别不变,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降级说明我国保护熊猫的工作卓有成效,这是一个好消息。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又被称为活化石,因为它在地球上的生存年限已经至少达到了800万年以上。

  更关键的是,大熊猫还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被称为中国的形象名片。

  之所以成为濒危动物,首先是因为人类的盲目活动,导致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

  其实这是很多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度捕捉野生大熊猫,造成其种群数量减少。

  另外,再加上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低,幼崽的成活率也很低,导致整个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侵占了大熊猫的活动空间。

  是真的`,在本月七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野生生物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了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熊猫不是突然被降级,而是经过多年的调查评估,得到了科学结论,并且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大熊猫没有从一级保护动物降到二级,而是在我国的大力保护下,大熊猫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从濒危物种降级到了易危物种。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是人们对大熊猫的重视和保护取得了成效,但目前大熊猫依然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每一个物种,根据受威胁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和灭绝。

  大熊猫原本属于濒危保护动物,野外的种群数量极少,所以也被称之为国宝。

  如果当时不采取保护措施,很可能就会变成彻底灭绝从地球消失的一个物种。

  大熊猫降级为二级是假的!

  大熊猫:是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

  仅有二个亚种。

  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

  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

  本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野生生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次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大熊猫降级是个好消息。

  近年来,野生大熊猫、藏羚羊、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状况得以改善,荒漠猫、棕颈犀鸟等神秘动物的身影再次出现。

  在当今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自觉的行为规范。

  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但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曾宣布,中国的大熊猫已经不再处于世界濒危动物之列,由“濒危”变为“易危”。

  大熊猫在中国民众心中有着特殊的“国宝”地位,在国际上,也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次官宣“被降级”侧面反映出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成效。

  受威胁程度“降级”,但保护力度不能减少,目前,大熊猫依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2

  基于如大江大河、高山等地理隔离,高等级公路、农田、城镇居民点等人为活动导致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使得1800多只野生大熊猫也被隔离成33个局域种群。这其中,有259只大熊猫分布在25个很小的种群中,相比那些生存在大家族中的同类,它们的未来要面临更大的生存困境。

  今年7月初,生态环境部宣布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大熊猫濒危状况进一步缓解。听到这个消息,不少网友开始期待与“滚滚”亲近的美好画面。

  但是,近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论文指出,未来100年内,仍有18个大熊猫种群的灭绝风险高于50%、15个大熊猫种群的灭绝风险高于90%,如果种群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灭绝风险还会进一步升高。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建立,我国大熊猫保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大熊猫孤立小种群仍然面临风险,这一现状需要重点关注。”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种群分散与气候变化增大灭绝风险

  中国野生大熊猫的“家底”是多少?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给出了权威结果: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相比于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1596只来看,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但是,单从数量的多寡不足以判断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大熊猫种群的生存现状。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种群中个体数量多少、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个体的繁殖能力和存活状况等,都会影响种群的长期存活。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孔令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个体数量少、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都会增加大熊猫种群的灭绝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基于如大江大河、高山等地理隔离,高等级公路、农田、城镇居民点等人为活动导致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使得1800多只野生大熊猫也被隔离成33个局域种群。这其中,有259只大熊猫分布在25个很小的种群中,相比那些生存在大家族中的同类,它们的未来要面临更大的生存困境。

  野生大熊猫主要生活于海拔1200米—3800米有大熊猫可食竹分布的森林中。因为耐寒能力较强,大熊猫对气候条件有一定要求,一般不在海拔较低气候炎热的地方生活。

  “气候变化可能使大熊猫栖息地向海拔更高处和偏北部移动,这将可能导致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加剧,使得种群隔离状况更加严重。”孔令桥预测:在最不利的假设下,现有的33个孤立种群,到2100年可能会增加到56个,其中41个孤立种群绝灭风险大于50%。

  小种群面临的风险更加突出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对大熊猫的保护高度重视、举措频出。

  当前,大熊猫国家公园纵横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秦岭山系,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试点区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生存着来自17个种群的1631只大熊猫,占全部野生大熊猫数量的87.7%。此外,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着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恢复大熊猫栖息地。”欧阳志云表示,“如果大熊猫国家公园能实现破碎栖息地的恢复和连通,孤立小种群的数量将大大减少。”

  与此同时,还有16个大熊猫种群没有被纳入国家公园的保护范畴。其中有12个种群比较小,面临的风险也更加突出。特别是凉山种群和岷山北部的小种群,前景最不明朗。

  大熊猫种群的长期生存需要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环境,在当前野生大熊猫种群中,具备足够多的个体数量、较完整和连通的栖息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低的种群灭绝风险也相应较低。

  研究表明,在不考虑偷猎、采伐、放牧、竹子开花、自然灾害和其他人类活动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下,大熊猫种群中个体数量如超过60只,则100年内的灭绝风险基本为0。所以,加快将孤立小种群融入保护地体系、增加孤立种群的个体数量成为降低灭绝风险的'关键举措。

  重点加强栖息地恢复和监测

  想要使野生大熊猫种群长期稳定性繁衍复壮,针对每一个高风险种群抢救性保护至关重要。

  “对于分布在国家公园范围外的小种群野生大熊猫,首先考虑扩建自然保护区或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将其纳入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保护伞下。并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小种群所在栖息地,进行廊道建设,使之与周围的大种群进行连接。”孔令桥说,“对于因天然障碍无法连接的极小种群,则可考虑科学评估后进行重引入,以实现小种群复壮。”

  而且,气候变化下的岷山北部小种群所在栖息地可能会增加,为大熊猫的重引入提供了条件。与之相对,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的栖息地则有可能破碎化加剧,需加强这些小种群的追踪和监测,减少人类活动干扰。需科学预测这些区域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的影响,研究野化放归的科学方法。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管理需充分考虑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状况及其成因,重点加强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区域的栖息地恢复,加强对孤立小种群的关注,加强栖息地和种群动态的监测。

【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相关文章:

我国生态问题的现状04-12

蜜獾生存现状08-09

大熊猫生存环境04-08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04-26

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多少年04-07

我国最大的盆地08-31

人的生存本能10-11

职场的生存法则05-15

职场生存法则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