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人经常说:没事,这么大点的孩子都这样,以后长大就好了。这句话甚至出现在现在很多年轻爸妈的口中。
孩子现在还小,多吃点零食,多玩会,撒泼打闹地发挥一下孩子天性,吃饭拖拉等等,这一切,等以后长大了就好了。
难道,现在所有这些不好的行为,真的都会在孩子长大之后就好了?孩子从小养成的坏习惯,真的能在长大之后,瞬间消失吗?什么才是长大?
女生B,30岁的大女生了,做事没有时间观念、也从来不会时间规划,想到什么做什么,导致每次项目都落得很不好的收尾。平时,无论是对待同事还是对待领导,说话都是毫无修饰,让人听了很不舒服。
这就是习惯的问题。
B并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会给其他人带来困扰,而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她也就不会想要去改变。
30岁的B,生理上长大了,却并没有“变好”。
其实,“等长大久好了”这句话,真的是毒鸡汤: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一切都会变好的,前途光明,所以现在不用过多的操心。
说着这句话来安慰别人、安慰自己的人,有没有想过,长大后的世界,并是不那么理想,可以容忍孩子的坏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简单点说,就是习惯决定命运。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生活层次、工作能力,都与个人习惯直接相关。
孩子每养成一个好习惯,都可能让命运照进一缕光明。
那么,孩子需要养成哪些习惯呢?
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的习惯(合理安排学习和玩的时间)
专注力的习惯(学习、做事时不受外界影响)
有选择性的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爱阅读,但不是泛泛而读)
生活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做力所能及的的家务
有时间观念
待人接物有礼貌
学习习惯
小时候,可以着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营造安静的环境,提供适合的书籍,接下来,就让孩子静静的在书海中徜徉吧。
孩子看完书,建议爸爸们就书的内容与孩子一起讨论。同一本书,成人看的角度与孩子看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相互交流思想,有助于孩子增加思考的角度。
在孩子已经专注下来看书、学习的时候,甚至是在玩拼图、积木等的益智游戏时,不建议家长随便打断孩子。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专注做一件事的话,那么学习上的专注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那么有些家长可能就会疑问:那到吃饭的点了呢?
如果当孩子看书遇上吃饭,那么建议家长可以稍微等一下孩子看完书,再一起进餐。
孩子专注力的维持的时间大约是20~30分钟。偶尔的付出时间等待,但是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相信这是非常值得的。
在生活中,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家敢于发言,在学校也才能敢于提问。老师永远都不会讨厌好学的孩子。
尤其在中国的小学,老师喜欢一名学生,就会常提问、表扬这名学生。在这过程中,无疑是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和学习动力的。
生活习惯
3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饭了,4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尝试穿鞋了,5岁的孩子可以扫地了,6岁的孩子可以帮忙收拾碗筷了,7岁的孩子需要个人空间了...
在孩子的个人事务上,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一次不行就两次,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习惯。
孩子帮忙做家务,需要多点鼓励和夸奖。不一定要物质上的奖励,有时候爸爸的一个热情拥抱,或者一个真诚的认可,就足以让孩子保持这份做事热情。
爸爸自己要说到做到,千万不可以随便说说就算。比如“我周六带你去公园玩”,但是周六就没有然后了,这是极不可取的。
无论大事小事,答应孩子的一定要做到。如果实在有事不能实现承诺,那就与孩子商议,是否可以改时间,千万不能不了了之。
同时让孩子为自己的时间安排负责。比如早上8点要到学校,7点半就要出门了,但是7点25分,孩子还赖在床上,再三提醒下都没作用的话,那家长大可以放手不管,让孩子承担学校、老师对迟到的惩罚。
从孩子学会看时间开始,就逐渐培养的孩子的时间观念,这时可以协助孩子列一个时间任务表。
比如1点要开始午休了,2点午休结束。让孩子每天结束之际,对照表格来回想自己的一天,是否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完善。这个过程无形中可以让孩子养成合理的时间观念。
不要以为这些过程看似很复杂,孩子难操作。其实每个人都要经过不懂到懂的转变,而且孩子远远比你想象的聪明。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04-15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05-26
家长孩子如何正确沟通05-06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04-15
家长如何培养好孩子05-28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律04-20
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05-26
家长要如何正确教育孩子04-15
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的书05-28
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早恋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