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生活论文

时间:2024-05-23 12:33:15 生活 我要投稿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与生活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与生活论文精华(15篇)

地理与生活论文1

  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同时,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既帮助他们了解家乡,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现在,我就地理课堂上的一些教学例子,以供分享。

  1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相对较大,蔬菜一年一发,冬季主要以存菜、干菜为主,喜欢吃烧饼和羊汤。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本地区则开发以大棚菜为主。尤其像地处县城附近,是种植大棚菜的繁华地带,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供应新鲜的蔬菜,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2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水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借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3 教师要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和国际时政,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甚至可以调整课本教材内容和顺序

  比如:每年初秋是台风多发季节,如20xx年台风“海马”在浙江登陆,而其登陆后的热带低气压北移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山东一带相遇,造成这一带降特大暴雨。此时,我们刚刚开学,还没有学到台风的有关知识,而学生则经历了这一天气变化,我就适时地把台风、暴雨等相关知识前移,让同学们提前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指导学生进行有益的地理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教材,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在课堂前十天,让学生连续测量在同一时问太阳照射到教室影子的长度,用这个学生日常所看到的现象导课,引导学生分析其道理。讲到太阳高度时,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太阳高度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利用价值,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可激发其兴趣。再如,讲“气旋”时,联系学生在野外见到的旋风。旋风实际就是一种小规模的气旋,由于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旋转进入中心,然后辐合上升,所以地面上的树叶、尘土等物质能被卷上天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再遇到旋风时可以观察被卷起的物体旋转的方向来证实。

  5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我们更要关注家乡的生态

  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框题中,我让学生指出县城周边的几大污染源,并请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在介绍全球变暖时我穿插了另一个生活题材,就是怎样减少室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不少学生家里种有花木,对栽花养草带来的环保效益,他们可以从切身的感受上畅所欲言,实际上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情景关系密切,只有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时,首先要考虑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情景创设,再与生活联系。利用现象鲜明的生活中实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建构。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去。

  总之,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好地学好地理。

地理与生活论文2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

  (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

  (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地理与生活论文3

  自古以来,教育者总在不断探索,如何“授人以渔”,为人师者仍在苦苦寻找,能让莘莘学子真正爱学、乐学的法宝。现在,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大兴趣,爱学、乐学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无穷动力。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太强的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兴趣问题,我们要想使学生成为地理课的乐之者,就要千方百计的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下功夫,让地理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朝夕相处,成为学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活处处有地理,初中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逐层深入的引导其去提炼、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我们的.地理教学如果能尽量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地理走进生活。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将成倍增加。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给地理找到了生活的原型,也使自己的教学别有洞天。

  例如,在进行天气预报的教学时,考虑到它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让学生先交流一下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并请他说明如果要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应怎么办?然后请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报的学生播报给大家,师生共同归纳天气包含的主要内容。

  在讲述“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时,强调水资源紧张,从而使学生增强节水意识,养成随手关好水龙头的习惯;讲述“粮食问题”时,强调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略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从而教育学生要节约粮食,不乱倒剩饭剩菜;讲述“环境问题”时,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杂物,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地球、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需的地理知识,同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为生活服务,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部分知识时,引入我们当地莱阳梨的生产情况,学生在观看莱阳梨的相关资料后,为莱阳梨的处境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们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为家乡的莱阳梨找出路,他们认为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中国乃至全世界了解莱阳梨的美味和保健作用,其次,应对莱阳梨进行绿色管理和深加工,他们甚至想把莱阳梨送入太空用基因变化来解决莱阳梨皮薄易碎不耐储藏的缺点。在对学习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把课本中学习的知识与现实问题自然地结合起来,尝试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不知不觉中把学生从课本引到现实生活中,把身边的地理变成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展了课程资源,同时给学生提供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注意把学到知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学生感到现在自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是一个地球人的光荣使命,全球气候变暖人所皆知,南北两极虽然离我们距离遥远,但冰层融化会淹没沿海的低地,我国是一个临海国家,海平面上升仍然会威胁我们的家园。我国和美国是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大洲,距离遥远,美元贬值表面和我们没有关系,而事实恰恰相反,欧盟如此强大,最近却连连出现种种危机,股票接连跌停等等一系列现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我们一个一个去解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总之,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我们的教学过程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的智慧之光随时在课堂中闪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可以让生活更美,生活可以让课堂更有魅力。只有达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

地理与生活论文4

  论文关键词:地理教学 生活化 对策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在紧扣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种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地理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地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活、适应生活等的各种能力,使地理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了地理知识的价值。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很枯燥的东西,如果只是老师在那一味地讲,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压抑,往往会有睡觉、看课外书、交头接耳的现象,即使我们教师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这是有用的,那是有用的,学生也根本不领情,但是若把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就能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应用地理。

  一、用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活的情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生趣求知,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解各种各样的天体时,学生大都没接触过,但是对于流星和彗星却不陌生。所以我在讲解时,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视剧《欢天喜地七仙女》,最不喜欢里面的谁啊?”学生异口同声道:“扫把星!”进而引入形似扫把的彗星;而一提到流星,学生就更兴奋了,说:“老师,我见过,我见过……”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学习其他的知识点也不费劲了。

  由此现象顺势引导,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也显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二、巧用生活常识,突破教学疑难。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不仅要懂得“授人以鱼”,更要懂得“授人以渔”。为此,对一些疑难的理论,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而用生活常识来引导最好不过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抽象的理论,自主学习,找出规律。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的原因时,如果直接就给出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但是如果用烧开水现象来解释就好理解了。在烧开水时,壶底的受热是不一样多的,中间多,四周少。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中间的气流上升,水开时甚至会把壶盖顶起;四周的气流是下降的。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受热不均,能引起气流运动,热的地方形成上升气流,冷的地方形成下降气流。气流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气压的变化。那么到底怎么变化呢?学生一般都给自行车打过气,我就是抓住这一点来讲解气压的大小的:当地表受热形成上升气流时,近地面的气压状况就如给自行车撒气,气压就变低了,而相应的高空就如给自行车打气,气压就变高了。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受冷地区的气压。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熟知的生活体验、经验构建的知识,理解得比较透彻,记得也就劳,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愉快而轻松。

  三、关心时事,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教学要紧密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与时俱进。这样就能尽量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到自然灾害时,有的学生亲身经历过,有的学生可能没有,但是也能从新闻媒体上了解一些。例如:在提到风暴潮时,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了,因为他们经历过这场灾害。从2006年正月十五下午开始连续几天的大风引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潮,使人们几乎无法站立,大量护栏和广告牌等设施遭到破坏, 部分公交站点遭到破坏,滨海广场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人们最关注的“月亮老人”也被狂风推毁吹到了海中。这些学生都感受深刻,所以在讲解这部分时学生也能集中精神参与到课堂中来。

  而在讲到地震时,学生马上联想到汶川地震。教师可以先播放这次事件的录像,让学生感同身受,并在分析地震形成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我国还有哪些地方会出现地震?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带着兴趣和欲望进入激烈的讨论中。

  四、向传统习惯挑战

  生活中有许多事是我们认为合理的,但是从地理角度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同学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作为21世纪的合格教师,要善于体验生活,善于动脑,勤于积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为,生活就像一个百宝箱,无论你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2]陈翠兰,周申立,李菲菲.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考试周刊.2011(56).

地理与生活论文5

  要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使生活的感性认识与课本的理性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教材、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如在教学《中国交通》时,可采取学生辩论的方式,针对要想富先修路和不应该毁林修路这两个观点,让学生分成两组收集资料展开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明白了是非,又激活了整个教学课堂,同时也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的事,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

  定位课堂,应该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地理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骤: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

  二、课堂活动“生活化”———增强地理课的吸引力

  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带进课堂来讨论、思考,我们更要让学生把地理课上形成的认知、情感,带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体验,形成这样一个双向轮回的过程,这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是极其有益的。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在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地理名词是学生不曾听过的,缺乏感性的认识。课堂上老师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语言是那么僵硬、难懂。所以老师在教学时,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具体可感,如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要多多采用一些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化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结合,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地理课教学的实效,学生才能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学得自然真实、亲切主动,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学中生活化的语言不但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能把专业的词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涵义,再经过必要的语言内化,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专业表述了。如在讲大气的温室效应时,可以用这样一句话作总结“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又如通过“<”可帮助学生掌握六个风带。学生能形象记忆,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记忆效果,可谓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地理教学指明目标

  对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把学生关心的事和身边的事引入课堂,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等问题。枯燥的理论知识一旦转化为现实的生活情境,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现出来,使学生从中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如教学“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时,可让学生以投资商的身份进行假设:如要在某处开一家服饰店,应如何选址?为什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更好的明确地理教学的目标。

  五、回归生活,实现升华

  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作为一本教材,它存在很多的共性,不可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者灵活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而不能生搬硬套。

  地理老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也为地理教学增添了活力。课堂教学唯有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充分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才能使地理教学焕发独特的魅力,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相结合,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地理课教学的实效,学生才能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学得自然真实、亲切主动,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地理与生活论文6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本质特征,解放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也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教学发现,利用“生活中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也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新观念,使主体性教育得到落实。总结了“生活中地理”与主体性培养相结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活中地理;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与消极、被动、盲目等特性呈对立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和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日益关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地理学是一门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的综合学科,通过自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发现,将地理与生活密切结合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具体的实施策略和途径:

  1教师要疏通教材,建立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从人教版教科书的体系设置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单元开始———相当于首语或前言;单元最后———自学园地(阅读、技能、练习篇)。单元小节节后———活动;每节内部———穿插阅读、资料、思考;课后———问题研究。各章节启用特色栏目正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地理教师要清楚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通过通读教材,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的知识结构,建立和发掘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自如、恰当地运用“生活中地理”引出地理理论知识。

  2发掘乡土地理资源为学生地理学习搭建平台

  地理教学中,教师以乡土地理资源作为载体,给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研究的过程中,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的特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个人主体性的发展。例如,我在讲授城市功能区形成时,要为学生阐明“集聚效应”,如果单纯地介绍“集聚效应”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容易深刻领会的,要攻克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生活实际。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集聚会带来什么影响,所以我设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打算买衣服,你们是选择只有一家服装店的地方呢,还是选择有很多家集中分布的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这么看,集聚不光会带来竞争,同时也会增大机遇。所以,在我们的城市中,商业活动通常是集中分布的,你能在大安市找出这样的案例吗?”学生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世纪广场,接下来让学生应用该原理联系实际判断在大安哪里还会发展成第二个商业中心,学生很快会发现是庆克隆处。虽然乡土地理研究的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人地关系,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和区域性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3把握当代中学生关注的社会视角

  作为地理教师,需从学生关注的焦点入手,积极寻找契机。例如,经了解,学生们现在普遍都在玩“微博”,“微信”,通过“微博”和“朋友圈”,笔者也“跟风”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但关注的视角和学生不一样,主要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和团体,包括旅行、自然风光拍摄、中国地震台网、城市新闻晚报等等,从中搜集有利于笔者教学的资源。在讲选修6“水污染及其危害”一节时,我跟学生说:“我最近在微博上看到几张有趣的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此时,学生听到微博两个字立刻精神了两分,听说我也玩微博时,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当他们看到憨态可掬的企鹅穿着色彩缤纷的毛衣时更欢乐,接下来我说:“看到这么萌的企鹅,是不是心都融化了?难道现在的企鹅也走时尚路线了,还是企鹅也被当成宠物了?”学生开始进入猜测,大多数学生说企鹅穿毛衣是为了御寒。当我将真实的原因(石油泄漏,海水受到污染,企鹅的羽毛由于粘上石油后失去了保暖功能)告诉学生时,学生仿佛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们意识到了石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纷纷表示要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经课后了解,好多学生也开始关注环保类用户,在班级时常分享他们的见闻。分享微博这项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锻炼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以达到培养其主体人格的目的。

  不过,“生活中地理”在学生主体性培养方面适用的范围有限,更多的适用于课程导入设疑,或者验证相关理论,不能贯穿教学的始终或者每堂课,而且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往往还需要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等。另外,主体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但是利用生活中地理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并不一定能将其做到一一对应,有时一项生活中地理问题可能培养的主要是创造性,然后在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认可或者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时,自主性才可能随之得到加强,有时可能生活中地理的应用都不能直接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而是间接的。

地理与生活论文7

  一、强化价值引导,加深对生活化学习意义的内在认识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地理学科参与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地理的现实功用与学科价值认识不足。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地理教师在推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的宣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化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按照分阶段、有步骤、划目标、定要求、明层次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厘清学生地理知识结构特点,以其中与生活最具关联度的内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从理论高度诠释地理基础知识在国民生活中的现实功用与战略价值,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热情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感知、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主动参与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来。例如《区域经济联系》这一课,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地理知识,以本地实际经济发展现实情况为例子,分析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感受地理知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功用,体会地理知识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自身走进地理、感受地理、运用地理的积极性,形成生活化教学开展的内在动力。

  二、科学设计情境,打造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平台

  所以教师在设计生活化学习高中地理的活动情境时,可以结合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创设情境,按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基本思路,在重点突破“难点、错点、易忘点”的前提下,通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生活化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的主题、结构、主旨、特色,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将课堂大胆地放手给学生,组织形式多样而内容实在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欲望,提升师生合作效果,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课时,笔者设置了“我是环保局局长”的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轮流充当“环保局局长”,以荒漠化为“施政主题”,选取特定的区域为分析样本,就荒漠化的危害、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进行政策答辩。在全部展示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点评,选出“最称职的环保局局长”。通过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在展示自身个性思考的激励下,积极学习知识,联系生活场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优化反馈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生活化教学的热情

  良好的评价体系,能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有任务感也有压力感、成就感,迅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活化教学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上,从而提高生活化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发挥地理知识的现实功用外,还应通过建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生活化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努力学习中收获成就感,为提升参与生活化教学的长效性奠定心理基础。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设计起了“小状元”答题榜。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都会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其设计为若干个以生活实例为背景的特殊地理习题,并赋予相应的分值,学生完成一定的内容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再根据总积分数量的多少,颁发“状元”、“榜眼”、“探花”、“举人”等不同的荣誉。学生对这种具有浓厚中国味的激励方式非常感兴趣,参与生活化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将原本略显枯燥乏味的生活化教学转变为兴致勃勃的学习游戏。在“你争我夺”、“你学我思”、“你记我练”的过程中,学生在高效率的学习中收获了参与的欢乐,体验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了地理学习兴趣,锻炼了地理学习技能。总之,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打造方式多种多样。只要结合生活,抓住实效和时效做文章,自然就能够因人、因文、因时地加以变通和创造,为学生地理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理与生活论文8

  什么是地理?什么才叫学地理?为什么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生活那么遥远,为什么学生对于所学地理知识总容易忘却,进入社会后所用更是少之又少?难道我们地理学科真是一门无用的学科?我们的地理教学到底怎样才更有效?江苏省2000年保送生能力测试及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的卷面显示:考生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贫乏,大多数人无法在图上正确判断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四座古都的位置,约一半人写不出与之相关的京沪、沪杭和陇海铁路。外国地理知识更是极差……据对我国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大部分学生不能说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的差异。据课程标准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笔试地理知识成绩不相上下,而如果把学生带到校外或野外转一圈,回来写调查报告,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个地理问题,分析并提出建议,我国学生明显逊于国外学生。为何会造成这种状况?回顾我们以往的地理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学习地理习惯差,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整体地理水平偏低,地理人文素养不高,究其根本原因,问题在于我们的地理教育只盯在课本上,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地理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地理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丧失了人性的魅力。

  一、国内外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地理教育

  国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地理教学的生活性,有用性。当今,世界各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是:不是单纯把地理科学体系作为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地理技能、能力和地理思想的培养,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创造条件。

  英国教材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现举《GeographyMatters》教材“在英国,人们如何应对洪水?”Activity(活动)一课为例:设想你的家乡发生水灾,深度60厘米,用尺子量出它的深度,列出对你和你家人及周边环境可能带来的所有损失和产生问题,所有可能的应对措施,列出所有能给予你们帮助的个人和团体的名单并分组讨论每一服务组;阅读洪水故事,写出洪水期和过后的感受;设想你是当地市长,写一份关于洪水防治的计划书……此节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洪水真的来袭的情况下,也能应付自如,不但培养他们维持自身生存与安全的能力,还能够站在自身的、他人的、全局的角度,用一种地理的眼光,来了望、关注这个世界,并准备以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世界。

  二、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下述重要的意义:

  1.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现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新思想、新知识、新问题应接不暇。“我们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 《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2.地理教学生活化,将有利于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

  它会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因而对地理教学会感到亲切。

  它会赋予地理教学时代感。联系国内、外时事,吸收了最新的信息,使教学与时代“同步”,因而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时代感。

  它增强了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地理教学应拓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课堂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3.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地理思维,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空间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而这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体发展,用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4.地理教学生活化,有利于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现代地理学科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重新认识。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作为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走进生活,使地理教学返朴归真,实现本位的回归。地理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这是生活所需、教育所需、时代所需、国家所需、世界所需、未来所需……。

地理与生活论文9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学生的生活化体验,贯彻落实“生活即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地理教学中,符合学生生活体验的生活化教学,体现了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指导思想。本人在地理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在教学中的生活化,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有益地尝试: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对于许多高中学生而言,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仅理论较难理解,有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稍微远一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地把握,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考虑,本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融入了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通过生活现象,去较为轻松地理解地理知识与概念。例如本人在给学生讲解高中地理中的地球运动时,就融入了这种理念。考虑到处于宏观运动的地球运动,是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抽象性较强,我一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授课。比如让学生结合昼夜长短的变化,去观察每天天黑的时间的变化。一般而言,这节课在秋分前后进行授课,在上课时,先对学生进行一个小的调查,询问学生起床的时间,学生起床的时间一般在6:50左右,我会接着提问,你起床的时候天亮了吗?学生会给出“天刚刚亮”的答案,由于学生上学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我问学生,冬天起床的时候,天亮了吗?学生会说,冬天起床的时候天还是黑的。再问学生,暑假期间如果早点起床的话,天是不是亮了,学生会得出肯定的答案。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地理知识具有了生活化的特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些提问在备课环节教师就应该进行充分地准备,因此,本人认为,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又如,本人在进行地球自转这一知识的时候,为了给学生更好地讲解昼夜交替的规律与时差的.相关知识,也会对教学进行生活化地设计,我设计的一些问题的环节,首先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学生会回答出正确的时间。然后我又接着问,大家听没听过“北京时间”这个说法,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许多学生是听过的。我又接着设问,同学们,如果你有外出旅游住宾馆的经历的话,及是否观察过许多宾馆的前台那往往悬挂好几个时间不同的钟表,下面会标注上一些城市的名字。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这里标注的时间是真正的时间吗,这时许多学生会意识到,这里的时间并不是真正的时间,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那么同一时间下,乌鲁木齐应该是几点呢?有些学生会知道乌鲁木齐时间要比北京时间减去2小时。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去理解教材知识,实现了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目标,更加有效地落实地理教学的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景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被广大地理教师所熟知,首先明确地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把学生看做学习的探究者和学习过程的体验者。在当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的空间,而不应该直接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无趣的,也不符合学生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之一就是给学生营造符合生活场景的情境。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把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真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同时也让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相对轻松一些。例如,本人在给学生讲课时,考虑到更好地创设生活情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给学生引入一些时政漫画,或者和地理相关地小品,或者一段视频材料,或者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等等,然后通过地理学科的加工,让材料与教材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符合两个条件,首先是生活情景的选择要紧紧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能够比较贴近教学重难点知识。其次,材料的选择应该贴近生活,同时也不要有太高的难度,超越学生知识水平的知识也是不合适的。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工业区位因素与地域”之间的联系这一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由于尚未步入社会,对工业的了解相对少一些,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当地工业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数字的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基本的知识,然后教师在结合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三、充分利用身边事例,促进地理规律的理解

  对于地理教学中的一些结论或者概念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或者是比较抽象。而人又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以来环境生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处处皆生活。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并把这些知识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无疑大大降低了地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果。教师同时也把地理知识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例如在讲解区域地理的时候,提到西藏地区的居民做饭的时候,经常要用到高压锅,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海拔地区的气压比较低,水的沸点也低,一般而言,水不到100摄氏度就沸腾,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饭煮熟就需要高压锅。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下身边的地理知识,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效落实地理教学目标。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把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与地理教学知识巧妙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够让地理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地理是一门学生认知世界,只有来自于生活,并且回归于生活,一堂课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地理与生活论文10

  摘要:文章围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课程理念,在对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说明对地理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包括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探究学习能力,倡导学以致用,激发实践热情三个方面。

  关键词:课程理念;生活化地理;探究学习能力

  早在20xx年,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就提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而地理核心素养更是重视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生活化地理”素材进行教学探究并引导活动设计。

  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顺利与否。地理课堂上,教师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课紧扣生活

  以生活化方式导入新课,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新课的内容和导入方式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力做到新奇,以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1]。导入新课可以选择以新闻、轶事开头。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中“锋与天气“这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用天气预报作为导课内容。又比如,在学习必修二“农业区位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网络热词“蒜你狠”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对蒜的价格疯狂上涨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在引起学生哈哈一笑之后,教师可以说:“这节课能弄明白为什么‘蒜你狠’,就算我们‘狠’了!”而后进入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基于学情

  一堂好课一定少不了提问环节,但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提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学生的自主探究依靠教师设计问题设置,问题的设计基于学情。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入生活事例,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比如,地理学习中的时差问题,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往往让学生感到十分畏惧,更谈不到提起兴趣了。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书本内容讲解时区概念,再配上几个计算题就结束了对时差的学习。这种看似讲练结合的模式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在解决具体的时差问题时常常无处下手,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若教师能在授课中加入生活素材,就能很好地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NBA比赛的直播,为什么我们都是在上午看,但他们却是在晚上进行?”这样学生就对时差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接着设置问题情境:“纽约尼克斯队在主场和洛杉矶湖人队在当地时间晚上7点会进行一场比赛,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观看直播?”学生就会利用所学习到的时差计算方法去计算出正确的比赛观看时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就这样运用到了实践之中。

  (三)活动重视体验

  生活体验要赋予学生身份属性,如角色扮演。但角色扮演活动既需要教师精心去设计,又要求教师对课堂具有一定的掌控力,做到收放自如。例如,在学习“农业、工业区位选择”的内容时,很多教师都想到让学生以一个农场主或工厂厂长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选择位置,但学生并不会融入活动中,究其原因就是活动形式过于单调。有部分教师就会很细心地将学生按类型分为不同的几组,让各组选举决策者,并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决策者进行陈述,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这种分工明确的教学活动设计方式在将学生融入活动情境的同时,还能避免闹哄哄的课堂氛围,使整个活动有序进行。

  二、培养学生地理探究学习能力

  将生活感受搬进课堂,用生活现象验证地理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创建生活情景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应把课堂教学看作师生共同进行的生活空间,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习,同时,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2]。最深奥的原理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现象中。因此,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原理时,可以用学生的亲身体验作为事例[3]。如“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是高中自然地理较难的一部分,涉及地理计算,缺少直观感受往往让这节课的内容毫无生趣。因此,教师可根据当时所处的季节,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感受:早晨几点天亮的,晚上几点天黑的;回忆一年四季中是不是夏季天黑得晚,冬季天黑得早;一天当中都什么时候最热。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产生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形成对其规律的.记忆。

  (二)以实验验证地理现象,创建活动情景

  地理实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地理实验的设计上除了应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之外,还应该秉承原料易得、操作简便的原则。比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课中,教师在讲解洋流如何影响气候时就可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准备两杯热水和两杯冷水,将一杯热水逐渐倒入一杯冷水中,即模拟出暖流,学生会看到有温热水气冒出;将一杯冷水逐渐倒入一杯热水中,即模拟出冷流,学生就会看到水气的减少。由此学生就会得到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的结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废旧材料中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地理模型或实验器材的制作。比如,地球仪的制作,乒乓球等各种废弃球状材料都可以作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以记号笔画出主要经纬线,并用硬纸板等对其固定,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就制作完成了。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经纬线分布和特点也就逐渐形成了认知,有利于其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

  三、倡导学以致用,激发实践热情

  (一)学习乡土地理,解决身边问题

  乡土素材的选用贯穿了高中必修和选修教学的全过程,而地理学又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人口、民族、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生产生活等特点,将地理要素串联起来,形成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以使地理教学更具体、更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的编排内容建立在必修一、二的基础上,所研究的地理问题在各地大都会有发生。因此,教师可以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乡土地理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方法解决当地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直接以乡土地理案例作为整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并将教材知识串联在案例之中。但是,不管是归纳还是演绎,在乡土地理教学上,教师都要坚持教育性、生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当地所存在的地理问题,让学生通过图表统计、社会调查等手段尝试提出解决方法。这样,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二)让地理成为生活常识

  地理知识中也包含了众多的生活常识,教师可将其提取出来,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武器。如地图,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学者是一群在地图上工作的人,而学生则是一群在地图上学习的人。地图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地理得心应手的工具,但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却“谈图色变”,这直接限制了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训练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比如,学习旅游地理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所在区域的旅游观光图,并设计最佳旅游路线达到省钱的目的。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图与运用地图,最终达到熟悉地图的目的。

  四、结语

  诚然,在“生活化地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会在素材的准备和处理上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备课的过程所换来的正是教师对教学经验的积累。让地理回归生活,让地理教学脱离“唯分数论”,不断探索和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月红.营造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J].地理教育,20xx(3):22-23.

  [2]李自新.如何创设情境实现合作探究?[J].地理教育,20xx(6):11.

  [3]孙尚楼.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挖掘地理实验资源[J].地理教育,20xx(12):6-7.

地理与生活论文11

  一、联系生活代入生活元素,促进教材的开发

  当前,大多数地区中学选择人教版地理教材进行教学,但是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步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与自然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教材,将生活元素与地理教材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加深对地理教材与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删减,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添加到教材中。另外,教师不必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深度开发,使地理教学变得更丰富、更生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省级经济、政治、文化与自然环境等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中出现的北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还要补充学生所处地区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对所处地区的发展做出评估。在地理环境的调查分析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拍摄一些与地形相关的照片,以照片作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对地理教材内容的补充与修正,能够完善地理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联系生活引入生活案例,投身社会实践

  如果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那么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无用的。同样,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因此,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例如,在学习“河流与湖泊”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地区有哪些河流与湖泊?同时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有的学生调查研究河流湖泊的污染、开发及治理情况,并提出个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实际生活切入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请学生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在真实的案例中发现地方经济、政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结语

  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从而加深对社会、环境发展的认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入生活情境,将教材生活化,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地理与生活论文12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策略建立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之上,教学中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中的重难点,保证地理教学课堂的教学高效性.

  一、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地理的学习有助于生活.传统的地理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实际生活的融合,学生只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却不清楚地理现象的实际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同时缺乏学习和教学激情,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并不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丧失学习的本质意义.脱离实际的教学所教育出的学生,大多是缺乏创新精神的“书呆子”,难以实现学以致用.教育需要以面对社会为前提,以社会生活为标准,进行教育和教学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改革的潮流所趋,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融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更近,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增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实际的生活实践活动,体现地理学习价值.另外,地理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提升.

  二、加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的措施

  首先,要强化“生活化”地理教学意识.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和学习理念,主动转换学习思维,认识地理知识的学习要学以致用,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其次,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地理教学的课外拓展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并领悟大自然,通过一些野外的观察活动、探索活动等,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某些教学模型的设计活动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以此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全面拓展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最后,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地理知识的教学效率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融合比较充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地理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1.引进生活素材,培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的根本是要回归生活,真正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就要从生活中进行素材引进,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贯穿生活素材,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理解更透彻.例如讲解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时,学生对“锋面气旋”这一理论并不了解,理解全球现象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漩涡现象的旋转方向,例如浴缸、马桶等,回到课堂中,教师利用实验验证这些现象并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作用现象,逐步将学生引入南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现象的气流运动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实际生活经验是理论知识的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需要教师从实际生活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讲解有关世界的气候时,对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气候形成的原因也不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关注天气预报开始了解,结合当地的实际天气状态,逐渐引入教学内容.

  2.生活化情景和问题创设,促进多向交流

  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以情景展现,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通常地理教学中,生活化的情景创设主要是利用实际的社会事件实现课堂导入,保证情景的创设有贴近感,学生会自觉地将个人状态与社会状态进行联系,加强认识和了解.例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我国天气相关的数据统计结合最近几年的气象状态进行实际的.分析,如干旱、沙尘暴、洪涝、台风等.2014年,“威马逊”台风引发华南南部地区的狂风暴雨,海南台风侵袭,造成人员伤亡;河南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近万亩玉米绝收;广西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高温少雨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教材内容的充实.

  3.联系乡土地理,培养学习探索能力

  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土地理是将学生身边的地理教学案例加以利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教学,从学生所处城市或环境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乡土地理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与环境的平衡保护、工农业生产灾害和区域地质环境等方面,通过这些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长环境,将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更全面地利用和保护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其中,地质灾害形成和防范、板块运动可以结合最近一些年的地震进行分析.如2008年的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2010年的玉树的7.1级地震,2013年的四川雅市7.0级地震以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的6.6级地震等,通过这些事实案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愿意去了解地震形成和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化的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实现地理教学效率提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寓教于实际生活经验,实现两者的紧密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因此,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理与生活论文13

  摘要: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所学内容亲切、形象,便于理解运用,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探究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实践时注意事项和面临的问题等内容。

  关键词: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

  一、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素材生活化。中学地理教材和教参是专业化、体系化的,并且由于它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很强,也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产生一定的困难甚至厌惧感。同时,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为化解教材知识中概念理解困难、原理规律枯燥、难懂的问题,可将教学素材生活化。因此在课程准备上,将课本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社会生活中的新闻热点和重大事件、乡土地理等方面联系起来,让教学素材引出学生生活现象,将教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将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让其主动学习。如在学习高中必修二城市功能区中商业区区位选择时,笔者是这样做的:让学生说出重庆的中心商务区——解放碑位置特征,位于市中心人口流动量非常多,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后,教师立即追问,重庆市新搬迁至南岸区长生镇的朝天门综合批发市场的布局又说明了什么呢?同学们纳闷了,笔者提醒大家考虑该市场主要针对的消费者是批发商,所以它处在内环快速干道附近,便于大量货物的进出。学生恍然大悟。这样学生对本节课中的商业区布局的位置、形状和区位条件更容易掌握,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就能理解的透彻。

  (二)原理规律生活化。中学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历年的地理高考中往往也是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以及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在掌握时普遍感觉难以理解,如地球运动的规律、气候形成的原理、水循环的规律、大气环流、洋流运动的规律等都是较难掌握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避免过于理性化的将原理规律进行抽象化,而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将地理原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相关规律中,昼夜长短的规律是: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该半球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时,该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极圈到极点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反之。这样的规律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是很困难的,因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同学们都在7:30左右到校,同样的'时间,不同季节天空的明亮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又是为什么?进而追问到学校夏季和冬季的作息时间表是否有变化?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总结出昼夜长短的规律。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禁锢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学生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加工知识的机器。然而,课堂来应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最终应将课堂内容回归生活,课堂的科学知识、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可能生活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在课堂中介绍了地图绘制的原理和步骤后,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自己熟悉的校园,亲自测量学校的地理数据,最终绘制学校的平面图,从而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通过测量操场上某一事物影子的长度的变化和教室内光照面积的变化,帮助同学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收集各个国家的地理概况创编地理板报,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实践中注意事项与存在问题

  (一)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实践中注意事项。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教师而言必然要求加强自身知识、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实现课堂与生活的一体化,教师能够对知识和生活灵活运用,就需要平时多关注生活,建立地理生活化素材资料库,及时添加随时运用;还需要创新与尝试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最终实现中学地理教学课堂高效化、多样化、生活化。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就内容而言应回归于学生熟悉的真实的大众生活。课程回归生活,要让学生的生活体验成为地理知识的平台与支点,让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地理知识产生共鸣效应,就要求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熟悉的真实的大众化生活,这样才能促使所选择的素材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生活化教学的价值最大化。如重庆城区的学生熟知的是我国川渝的风土人情、城市的生活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完成我国西北地区农村的用地现状分析,学生会感到茫然。这样就失去了引起学生兴趣的契机。

  (二)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实践中存在问题。中学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外实践时间少。主要是中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面向中考、高考,学生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课堂学习与课下的作业练习,几乎没有多余时间用于课外的实践活动。同时,从学生安全角度考虑,教师不敢轻易带学生到校外实践,使得“从生活中学习,掌握地理知识”的理念难以贯彻,阻碍了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深入研究,关于如何协调课堂与课外实践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得所学内容亲切、形象,便于理解运用,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周代许.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地理教学,20xx,12:14-20.

  [2]张恩洪.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探讨[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xx,66:148-149.

  [3]吴世友.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xx,7:64.

地理与生活论文14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开发乡土地理资源,让课堂回归自然。家乡的地形、土壤、植被、河流、气候、民俗风情等都可以纳入地理学习的大课堂。对这些,学生大多有好奇心,求知欲望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乡土地理正好能够担当此任。比如在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我让学生画一幅学校平面图,以学生餐厅为参照物来研讨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其它建筑物位于餐厅的什么方向等等,然后再分别指出餐厅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二、联系生活,让课堂更精彩。地理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路才能越走越宽,因此在课堂中要时时注意引入生活中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地理知识。

  比如在学习“亚洲的气候类型”时,有几位邻居暑假从连云港到拉萨旅游,一路坐在火车上观赏沿路风光,甚是惬意。他们发现地势越走越高,由平原——高原——山地在不断变化,而且地表景观的颜色也由嫩绿——黄绿——墨绿在改变。这些变化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但是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离拉萨越近感觉越冷。“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吗?我们又没有登上珠穆朗玛峰。”在学生的疑惑中我们阅读了“亚洲气候类型”图,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快,学生便自己得到了答案:原来拉萨位于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上,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即便在炎热的夏季,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也偏低。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这样就会使难懂、难记的地理规律变得容易了。

  三、生活处处有地理。实际上,我们的新教材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其宗旨就是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说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同时当今社会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战争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与生活论文15

  摘要:主要通过对地理课堂低效进行反思,提出生活地理,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活教材,为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铺设桥梁,为有效整合三维目标提供路径。并从开发生活地理课程资源、适处引入生活常识、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作业设计生活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低效反思;地理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xx-6401(20xx)01-0137-03

  一、对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的再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地理教学之中,而当我们审思新课改地理教学时,不难发现:有的课堂为教而教,教师目中无“生”;有的课堂讨论热闹,探究有形,实缺地理思维;有的课堂虽不见“满堂灌”,但见“满堂问”;有的课堂大容量、高强度,都只见教师的精彩……[1]其中鲜有真正称得上高效课堂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无效或低效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课堂缺乏高质量的思维互动

  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升课堂质量,而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将“活动”外化———自主性被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被模式化,探究被绝对化,教学内容泛化,生搬硬套,形式重于内容,课堂追求表面的热闹,却缺少思维的活跃,没有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学生为发展主体”的地理课堂仍未实现

  新课改地理课堂低效的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对多元化的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彻,对多样化的教材处理不当,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如何完成预设的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成资源,盲目扩大教学容量,认为学生任何目标都能达成,任何学习活动都有能力开展,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的课堂还未实现,教学层次低下。

  (三)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仍未改变

  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模式的影响,现在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更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整合低效。实现理想成绩的方法仍主要是高强度的课堂训练,注重知识的有效传递,而忽视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注重短期的学习成就,而对长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仍未有效实施。

  二、生活中的地理对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作用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原理、规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避免过于理性化地进行抽象的地理原理教学的过程[2]。杜威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学习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走向社会后发现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中的地理对实现有效教学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中的地理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活教材

  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如斗转星移、四季更替、山河大势、穿衣饮食、工农业布局与变化、人口和城市分布与变迁等学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再如,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工程建筑、地区冲突等学生通过媒介获取的地理信息,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又鲜活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3]。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而非唯一的教学资源,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来替换、改进教学内容,可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枯燥,有利于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为师生、生生有效互动铺设桥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生生积极主动对话的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而当我们深度观查地理课堂时,不难发现,许多时候教师备的常常是理想中的学生,老师怎么问学生就会怎么答;不同的班级上同一流程的课,注重完成预设而忽略对学生生成的开发;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经验决定学生的发展需要,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生活中的地理是师生共同熟知或历经的,假使教师能活用这些信息,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热衷实践,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提高,进而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为有效整合三维目标提供路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并列统一的三维目标,地理教学应把握好知识传授的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地理教材中的许多“活动”均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构新知,学以致用,并在活动中感悟思考、合作创新、体验情感、感受成功,最终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达成“过程与方法”、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这样的教学最终落实到了人的发展上,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策略

  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经验及兴趣出发,呈现生活化、大众化的地理学习内容,鼓励探究,重视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以实现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开发生活地理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购、娱都离不开地理:着装要随天气与气候变化;饮食习惯反映当地物候与生活习惯;房屋建筑体现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野外生存、旅游购物等都涉及到地理知识的运用。按学生对学习材料感知的差异性可将其分为六种学习类型:嗅觉型、味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视觉型,还有混合型。另外,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也包括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渠道获取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充满生活气息,都可成为地理教学的内容。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事实和数据大致可以分为图片类、文字类、图文类、统计数据类等,生活中真实而丰富的'地理素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起来并不难,也不费时间,可以是课堂中信手拈来,如学校体育场跑道为什么是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呢;也可以提前2~3天布置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如家里空调的挂放、开启后排水管的现象思考原因;拍摄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原理有关的图片大比拼(每生不用多,一两张有代表性的即可);微视频拍摄、相关数据收集或已有资料交流分享,在学生不能很好地给出相关的资料时教师补充。生活中常用的地理技能主要包括正确使用地图、辨别方向、天气预测、野外考察、灾害自救及环境质量简评等,掌握这些技能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存能力[4]。挖掘类似的生活资源与地理教材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教会学生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技能,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类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包括生存的各种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适当引入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效学习地理

  有效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建立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便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学生有效探索、提升思维深度与品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时机引入生活中的地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1.突出教学重点时引入。重点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核心,课堂上应多花时间加以研究和解决。在突出教学重点时,及时引入相关有用的生活地理知识,往往能删繁就简,激趣导疑,形成深刻的认识。教学实例:必修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运用教学时,引入:“我国各地同等楼高的楼距是否相同?在海口、厦门、北京、哈尔滨购房时楼距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类似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被激活并深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突破教学难点时引入。难点即学生似懂非懂易混的内容,难点的突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运用生活中的地理,可变难为易,使知识的掌握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他们认识的模糊点,灵活引入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反思,使难点得以突破。教学实例:必修1海陆风的成因分析时可以这样设计:“夏天同学们泡水里还是埋沙里舒服,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亲身体验迅速理解相关知识。为深一步突破难点可继续追问:“春秋天吹什么风?”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秋天到冬天多穿衣原因是气温下降,陆地还是海洋降得快?春天到夏天脱衣是升温,陆地还是海洋升得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在错误时巧妙引入。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时有存在,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火花,是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注重发现并开挖错误本身存在的教学价值,弄清其错误的源头,巧妙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错中学,在错中究。教学实例:高中地理许多概念学生似懂非懂容易出错,如寒暖流、冷暖气团概念,学生的错误关键在于没掌握“冷暖是相对而言的”,以为冷气团气温得很低且冬天才有,暖气团温度要很高且夏天才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冬天教室内温度10度左右,冷吗?教室里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很多学生回答是冷气团)?再请打开门窗说说你的感受(更冷)。问题再次出现———教室内外都为冷气团?坐门边的同学“脚还是脸先感受到冷风”。如此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发现错误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4.学生思维遇阻时引入。由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制约,课堂常出现学生思维难以深入,对教师的问题无从入手,这时,教师不应急于解答,而应巧妙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组织讨论,激活集体思维,理清思路解决地理问题。教学实例:探讨高原、内陆与平原、沿海的昼夜温差大小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藏族服饰为何露一手;新疆舞大都踮脚尖等现象并讨论。有趣的生活现象迅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家七嘴八舌讨论活跃,问题迎难而解。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达成三维目标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是教学的中心,而地理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方可真正成为教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天文气象观测、地理坐标测算、人口调查、资源调查、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等活动,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创新灵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活动开展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学实例: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地理景观、地理现象等图片拍摄活动,并用所学知识说明解释相关图片的交流活动;利用特殊节气(二分二至日)指导学生在校园开展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并判别校园南北楼距的合理性的比赛活动;开展本区主要工农业布局调查(如评价同安农业园海堤葡萄园、美格农艺园的布局条件);开展周围居民的环境行为调查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并不占用太多课堂时间,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元智能将得到锻炼。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把学生引向生活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应避免机械重复的“题海战”。设计的地理作业内容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在作业中揭示地理知识应用价值,让学生真切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方可大大提高学生作业兴趣、质量和认识水平。生活作业先行,以学定教,减负增效。教学实例:在进行“地图基础知识”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手绘校园地图———自行设计图例、注记,比例尺;“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正是锋面盛行季节,可让学生先观察一周天气的变化———记下气温、阴晴,感知其变化;夏秋之交坚持观察记录风向的变化,理解季风的概念及其成因;调查分析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工农业产品的产地,分析了解当地的主要地理特征等。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通过生活作业设计,把学生引向生活、家庭、社会,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提升地理素养。建构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情景和活动中产生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搬运工,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独立探究的情境,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并维持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各种活动发展学生乐于质疑的心理倾向、独立探索与合作精神,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注重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学有趣、学有用、学有效。在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地理教学生活化必将为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所接受,成为人人喜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程菊.课改七年谈高效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8):17-19.

  [2]潘竹娟,朱雪梅.新课程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诉求: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7):24-28.

  [3]梁志伟.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xx(3):31-32.

  [4]李成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11):12-13.

【地理与生活论文】相关文章:

地理生活论文05-20

地理与生活论文05-23

化学与生活论文05-15

生活议论文04-20

(热)化学与生活论文05-15

化学与生活论文(精华)05-15

(推荐)生活议论文05-01

关于生活议论文04-12

清点生活议论文02-20